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59-65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有着鲜明绿色意蕴的科学理论。自然物质条件是劳动合成生产力的基本前提,而且在其构成要素和物化形态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它本质上是作为要素被劳动引入生产过程的自然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扩大自然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为发展生产力而滥用和破坏自然力的倾向,合理的农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这是由资本的逻辑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中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使土地肥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递减。深刻领会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绿色意蕴,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产力问题和使用生产力概念,都不是从马克思才开始的。在他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社会财富的来源及其增长的原因,就已经试图揭示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并且相应地使用了“劳动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资本的生产力”等概念。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使用的生产力概念,无疑是从对这些概念的批判研究和改造充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握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才能理解马克思在生产力问题上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对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3):65-72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蕴含在他对以往一切"生产劳动"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展望的构思之中。他以对他之前各个学派生产劳动思想片面性的批判为起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存在形式,阐述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价值旨归,形成科学完整的生产劳动理论。沿着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逻辑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的生产劳动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坚持以劳动的本体性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为目标,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合理结合来印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之前,“生产力”一词就被人们使用着。马克思给这个词赋予自己特定的内容。他对生产力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区分,使用过一系列用语,主要的有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劳动的个人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生产力总和、  相似文献   

5.
裴小革 《求是学刊》2004,31(3):53-5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从人们之间的劳动贡献关系入手研究产权关系的理论。它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为我们从理论上说明市场经济中各种产权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依据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产权理论,在寻求产权清晰的过程中,应优先保护按劳动贡献形成的产权。  相似文献   

6.
一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最适合充当生产力基本经济规律的,是时间节约的规律①。时间节约的规律是由马克思首先明确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③的理论,是对社会生产力本质的合理的抽象,是至今为止的最高成果。孙冶方同志在《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一文中说,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毕竟是‘时间节约’意义上的那个价值规律”③。尽管他把“时间节约”规律等同价值规律值得商榷,但他坚持了马克思“时间节约”规律为千万规律之第一条的思想。研究生产力基本经济规律。必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经济学家、科学共产主义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们一直在引证一个论点,其基本意思可表述为:社会经济进步的速度取决于生产资料对于消费资料的优先发展。同时引证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为生产而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取得较之以前社会形态从未有过的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当然也引证列宁所说关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然而不知何故却忽略了列宁和马克思认为的,人,劳动人民是最主要的生产力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马克思确实把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于封建主义的主  相似文献   

9.
武晟 《探求》1996,(Z1)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作为全部历史观的基石。20世纪末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概括地说,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使 人们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结构只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上去理解,在理论概括上忽视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结构问题时,既谈到劳动者这个人的要素,又谈到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分工这些物的方面的要素。同时,他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应包括:主体性要素,即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客体性要素或曰实体性要素,即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资料;结合性要素,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主要指生产分工与协作方式,以及劳动的组织和管理;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即渗透于上述三种要素之中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原理作了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空间,只是作为劳动场所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等才在经济学上论及。这在从劳动出发论述如何生产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而对重视全部生产因素阐明怎样生产财富或使用价值的生产力经济学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反之,“空间是水平分布的时间。”②我曾提出过生产力空间(简称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其是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③下面来系统地探讨一下生产力空间这个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11.
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建构在以总体性为特征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不从总体性出发,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仅仅理解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看到生产的总体性、丰富性和全面性。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无疑是建立在对生产总体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在人类历史性实践活动的总体中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所得出来的"总体结果"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资本论》对生产力范畴作了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对《资本论》中阐述的生产力范畴体系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一、生产力的技术性 1.劳动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提出了劳动生产力的概念。他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具体构想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具体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以“劳动券”为凭证,统一地来实施。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论述尤其是不存在商品货  相似文献   

15.
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工人劳动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是劳动过程理论的重要特征.农民工的劳资关系问题研究应该回到以马克思、布雷弗曼、布洛维等相继拓展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去.“控制”“抗争”与“妥协”,是劳动过程理论分析工人劳资关系的核心话语,有助于我们检视当下的时代变迁和中国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在回顾劳动过程理论核心分析话语演进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劳动过程视域下相关农民工问题研究,阐述劳动过程中工人主体身份的建构及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的个人所有制形式之间矛盾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资本集中和生产发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由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只是在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组织形式方面进行的一次内部自我调整。马克思虽然没有为我们准备现成的社会主义的股份制理论,但他所阐述的有关股份制的一般原理,对于我们创造性地利用股份制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对澄清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理论误区,保证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在马克思本人的论述中,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是日益国际化的过程,它是由现代工业推动的。“现代工业”指的不是某种特殊的技术类型,而是指以劳动真正从属于资本,以促进技术和组织在增强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力的突出作用,以及以贸易和流通从属于生产的规律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与建立在蒸汽机和电气基础上的交通和通信的科技进步一起,马克思看到了工业社会和资产阶级一起推动世界市场超越了欧洲和北大西洋的发源地,朝着日益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扩张同样包含了一个冲突和转变———马克…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9,(1):27-36
德国思想家威廉·舒尔茨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先行者。他通过广泛吸收经济学和工艺学的理论成果,提出了极具原创性的物质生产理论。他将蕴含着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维度的分工概念确立为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核心原则和分析范式,将生产资料确立为划分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并从直接生产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与阶级对立。这些理论创见对青年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舒尔茨的思想也存在内在局限性,因此,必须准确厘清舒尔茨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即服务劳动是否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或者说是否是属于非生产劳动,这是经济学界长期来存在的争论的难题.倘若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由此去考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不难较正确地认识这个难题的.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发展趋势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