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恩  于绯 《江淮论坛》2013,(2):15-23
本文对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互动关系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首次提出研究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三次浪潮,发现我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FDI技术转移产生和实现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FDI分布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趋势基本一致,FDI带来的就业创造、挤出效应导致我国就业量的变动,并且FDI对我国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从互补作用逐渐转变为替代作用,由此得出FDI与我国劳动力流动具有协同关系。进而在协同关系之上讨论了FDI与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促进论和不确定论,对区域经济差距带来的扩大论和不确定论。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指出从高、低技术含量FDI和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入手来探索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机理,将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要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消除低技术含量FDI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入的替代,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区域长期增长的政策建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整合了传统李嘉图理论和HO要素禀赋理论的新李嘉图模型,以差异化全要素生产率、受要素使用效率作用的有效要素禀赋、经济制度为比较优势动因,定量探究了其对我国产业层次贸易流动的决定作用及影响程度,并据此对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演进来看,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理论中,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用雁阵曲线来描述国际产业动态转移所带动的本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本国的边际产业只有转移出去才能重新获得比较优势.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三个不同生命周期来阐释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比较优势的阶段.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用企业产权优势、交易成本最小化优势、政府规制的保护因素等来分析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形成.在基于劳动力流动的产业转移理论中,刘易斯模型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部门运动的规律,认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使传统部门受益.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认为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贡献不仅在于向工业转移其增长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要素,还转移农业产品剩余.综合比较来看,无论是基于劳动力流动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理论,都有其内在的理论精华和研究重点,能够为中国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所运用.  相似文献   

4.
适宜技术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中典型省份近年来在资本、劳动力上的投入和经济增长率相关数据的整理,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用E-views软件对样本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计算得出了各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及劳动力贡献率;然后结合各省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技术贡献和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作了总结并得出结论,指出在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宜技术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是产业升级的两大内容,前者多源于资本转移的外生性经济增长,后者则源于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更接近产业升级本质.21世纪以来福建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逆转现象,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基础结构的非均衡性导致传统优势产业链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在发挥福建省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链现代化,是福建省克服产业结构逆转趋势、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种区域要素禀赋相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在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欠发达区域要素禀赋"逆嵌入性"流动以及集聚经济圈在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压制较久得以释放的以"异质性"要素禀赋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重分工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7.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业融合可以推动多个产业之间形成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进而推进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攀升,有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障碍,推动区域间资源要素充分的流动与重组。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重要途径。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尽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的外贸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写照,而未来的外贸竞争力必须体现在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之中,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和努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外贸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红利"开始发生变化为基础,阐述与分析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指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边际效率逐步递减的趋势,劳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具发展空间。本文还指出,在我国高速的经济社会进程中,三次产业产值与劳动者结构存在着"非均衡",以及呈现经济增长率高、劳动弹性低的反向变化,构成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条件。为此,我国需要像资本投入导致技术水平层次的变化一样,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缺乏一体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而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恰恰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从而提高劳动力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区域劳动力流动决策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动限制性政策、流动距离所带来的流动成本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彦  吴言林 《江淮论坛》2010,(6):31-37,88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模型,理论研究得到,技能型劳动力的流动受到经济利益的引导,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技能劳动力的空间聚集产生外部效应,这促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引致了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形成劳动力流动的双重外部效应,使得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高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存,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向内地转移。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流动的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文章所提出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对京津冀经济圈要素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兴建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旅途时间的缩短,劳动力要素在京津冀区域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区域间产业的转移使得资本要素呈现出流动性.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区域间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为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的通畅流动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客、货运输的逐步分离,既有铁路货运能力的提升将加快区域间物流业的发展,加速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促进京津冀经济圈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增长“三要素”的禀赋分析□王建阳一、经济增长要素简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下面三个条件:一是实体要素(劳动力、资本及其各自的内部组成要素)按合理比例的存量丰富;二是科学技术这一渗透性要素的极大进步;三是有利于各要素有效结合的制度安排或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TFP)估算的方法,分离并推算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实证的结果表明:资本要素投入是主导湖北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要素投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微弱且呈持续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起伏很大,但近年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而且湖北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目前正由资本要素投入转向技术进步.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湖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提高资本投资效率和人力资源素质.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转换,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从发展趋势来看,可计量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采用三个投入要素,即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而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此,经济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但是,对于中国的国情还要作具体分析,且不说中国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使在城镇的国有企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当多的职工下岗待业,这说明了中国有着充裕的劳动力。所以,一般的劳动力数量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构成限制因素,而受过…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DECGE模型,对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农业减产。而对策模拟表明,所有导致资本流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城乡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引起的产业资本流动,政府主导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投资和补贴,以及转变进城(镇)农民(工)身份,缩小政府、企业对城乡居民转移支付率差距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变化,都可以对农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其中资本投入促进农业的增产效应显著,而提高城乡劳动力、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同步配套改革产生的融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享不均衡的问题,已有的研究难以有效地解释同一时期内资源较富裕省域出现经济后退,而资源短缺省域反而出现经济快速增长等资源诅咒现象.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结果,从行为、禀赋、制度差异以及外部间接影响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区域利益失衡的成因,其结论显示,我国区域间的利益增长不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空间抑制作用.未来政策着力点应在逐步消除空间差异,扩散增长成果方面.建议建立区域利益一体化的投资目标体系,有效利用溢出效应带来的经济优势,提高非资源型产业在自然资源禀赋富裕省域的发展,从制度安排中加强中西部与东部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这里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与此相联系,这里所说的比较优势是指劳动力费用低廉或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严格地说,权衡比较优势是不能只看成本的,还要看效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应当是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劳动力资源的效率的综合体现.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则呈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我国的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从分工和专业化看我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它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是显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分工和专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经济增长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从有利于扩大分工和专业化出发,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当前应重点采取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质量、发展农村小城镇、扩大农业内部分工等措施, 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冲突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过大,重复建设严重.缓和及至消除冲突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加快产业区际转移,积极发展地区产业集群,选准主导产业并进而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并借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并借此合理培育起区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