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工具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货币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是现代中央银行肩负的两大重要职能.随着央行透明度的逐步提高,央行在履行上述职能的过程中,如何强化"预期管理",如何发挥"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工具作用,日益受到学界、业界的普遍关注.沟通在"系统性行为"的支撑下,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辅相成,协同进行预期管理.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利率预期.从而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从各地区微观主体通货膨胀预期差异的视角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并基于2003年一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其中有效性最强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根据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缓解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央行可以通过设立一个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区间并信守承诺以缩小各地区通货膨胀预期的差异;通过有差别的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流动性约束,从而有助于缩小由通货膨胀预期所引起的各地区厂商投资的差距;央行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关注并借助通货膨胀预期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3.
安倍经济学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再通胀主义学说首次被纳入通缩治理视野的政策实践。再通胀主义认为要彻底摆脱通缩应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央行责任,设定通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实行无限量的货币宽松,其实现路径可充分借助通胀预期的扭转、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的发挥、金融加速器的调节。再通胀主义引发了日本空前的政策论争,这种论争主要集中于央行责任的确定、通缩目标的设定、政策优先次序的安排等方面。不过其政策在操作层面带有极大的风险性,包括央行与政府利益出现错位、政策退出难度重重等。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通胀目标制是一种限制性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范式,兼备了"规则"和"相机抉择"的优点。实践中,相对于货币目标制和汇率目标制,通胀目标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绩效的改善效果十分明显。我国货币政策现行的操作范式是货币目标制,这种范式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不但大大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而且极易累积通胀甚至带来滞胀风险。当前,我国应通过增强央行的独立性、提升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建立并健全中央银行的问责制度、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改进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完善经济数据的统计调查体系和优化央行通胀预测方法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范式向灵活的通胀目标制转型。  相似文献   

5.
央行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产权约束及市场内在缺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出现非一致性,难以形成有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统一的社会预期。在非一致性预期指导下采取的措施效果相互抵触,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央行独立性、产权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努力疏通货币政策的预期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一波三折的国际货币政策合作问题进行了探因,在三元悖论的基础上将其从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等维度来展开分析,并探究了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的存在前提、必要条件、可否持续等问题.最后重申了加强各国货币政策信息交流、在货币政策领域率先展开内部协调、在共同政策目标上求大同存小异、加强各国央行危机管理和联动水平等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7.
央行沟通作为预期引导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利用文本挖掘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文本提取与LDA建模,构建央行沟通与企业预期等指数,实证检验央行沟通对企业投资的预期引导效应。研究发现,央行预期引导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水平,其中企业预期是央行预期引导增加企业投资的重要渠道。当中央银行信息披露与实际行动相互配合时,能够进一步提升预期引导效力。此外,央行预期引导也会受到企业性质与微观特征的影响。因此,提升央行预期引导效力需要央行信息披露与实际行动相互协作,同时也要注意企业的性质与微观特征,积极引导企业预期,以此推动实体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预期是产生和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具有异质性特征,且当滞后期为1、2阶时企业家和居民储户通货膨胀预期是物价变化的原因,企业家预期相比居民储户预期更加敏感,居民储户预期具有相对滞后性。货币当局在制定短期政策时应更加关注企业家及居民储户预期,有针对性地采取抑制不同主体预期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过分析两组西方国家利率、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变动,发现中央银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降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短期波动。同时,泰勒规则值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使中央银行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反应发生了改变。实证结果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动态优化模型基础上,通过在央行的损失函数中考虑利率政策工具的时序性以及引入利率平滑和稳定性因素,得到新的货币政策动态优化模型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通过最优化问题一阶条件解出结构参数不确定性条件下最优利率规则解,结果表明,在关注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稳定性基础上,央行如果不考虑利率平滑和利率稳定性,名义利率的波动性会较大,而央行如果采取同时也稍许关注利率平滑和利率稳定性的目标函数时,其最优利率规则解对于保持一个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更有利,从而给出各国央行利率平滑调控的偏好证据。  相似文献   

11.
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股票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波动影响货币需求;资产价格波动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渠道的影响;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冲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将控制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在实践上是不可取的.现阶段央行应关注总体物价水平的稳定,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蔓延趋势,没有必要为了调控以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波动而运用过分紧缩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2.
自2007年出现高达6.5%的通货膨胀率以来,我国再次面临着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压力,随着全球流动性的泛滥,控通胀成为近期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人民币升值的通货膨胀效应自2005年汇改以来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较多的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但从新汇制运行90多个月的宏观数据来看,抑制效应并不明显。本文从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角度,构建汇率的成本传递与流动性传递两种传导路径,剖析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的结构性特征。结果显示,汇率的流动性传递效应为负,而从长期看,成本传递效应在2005年汇改后出现结构性的变化,传递效应方向为正,弹性更显著。这说明人民币升值不仅没有抑制通货膨胀,反而驱动了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的通货膨胀效应在不同传递渠道中的方向与弹性各异。  相似文献   

13.
试析货币流通速度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1 984年后到 1 997年前 ,货币政策虽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但从总体上看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对付通货膨胀 ,并在治理通胀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因此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1 997年底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的通货紧缩状态 ,央行为了治理通缩 ,采取了降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 ,但效果不明显。在这种背景下 ,人们开始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效用持怀疑态度。货币政策到底有没有效 ,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 ,便成为经济理论界争论的…  相似文献   

14.
北宋前期是指宋太祖、太宗、真宗统治时期.宋初,因受五代十国时期币制繁杂和货币流通混乱的影响,一度存在铜钱奇缺、劣币泛滥、铁钱贬值、交子失信等弊端,从而呈现出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宋廷在增加铜钱产量、统一铸造法币、确定钱陌制度、规范钱币质量、严禁私铸劣币的同时,还采取了其他各种相关的经济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紧缩财政开支和增加积累,减免人民赋役和救灾扶贫,禁止商业投机和调控物价.由于宋廷实施了上述一系列政策,终于防止了通货膨胀的发生,至宋太宗、真宗时期,己形成了国家富裕、物价平稳、社会安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多数国家央行均以稳定本国币值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及国际收支目标的实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状况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次贷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为应对继续发生的金融危机均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分析法主要以经济结构矛盾作为出发点,忽视了通货膨胀预期在价格结构性上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时变参数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和分解方法,实证考察了不同时点状态、不同通货膨胀水平下工农产品价格预期性质的差异和变化,以及预期性质差异对于形成工农产品价格二元分化的贡献程度。结果发现,考察期内工农产品价格的主导预期性质相反:农产品价格更多受适应性预期影响,而工业品价格则更易表现为理性预期主导,并且通货膨胀水平越高越容易强化工农产品价格的主导预期差异。分位数分解结果表明,预期差异对形成工农产品价格二元分化的贡献达39.1%—62.0%。  相似文献   

17.
开放经济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每个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实现各自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同时,必然会对别国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历来就是国际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回顾和梳理了目前理论界关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研究的理论框架、协调收益产生的来源、增加协调收益的机制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评述,认为应该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建立一个能够能用于分析和指导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型,以提高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45-52
通过构建改进的IS-Philips模型,对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进行量化,并纳入理论模型中,求解中央银行损失函数,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过程中需要对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加以考虑;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非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不断升级的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矛盾的焦点,严重制约了改革的进程。如何选择我国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其在控制货币供给、调节货币流通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制止通货膨胀、改善经济环境、是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持续15年的全球低通货膨胀,主要得益于各国成功的稳定化政策。低通货膨胀带给货币政策好处的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根据美日等国家的低通货膨胀经验,一个国家最好不要走向零利率的边缘,同时采取预防性的政策防止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螺旋至关重要。此外,需要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长期的目标应该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