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日民间相互认知与中日关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斌 《日本研究》2008,(4):67-70
中日关系是当代中国对外交往中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对重大问题的决断,也受制于中日民间的相互认知。目前,由于认知情景和认知偏见的影响,中日民间的认知时常以错误知觉的形式显现,这不仅妨碍了两国民众客观公正地认识对方,影响了中日民间关系向前发展,也严重威胁到中日国家间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不利于东亚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自1972年恢复邦交,中日关系已走过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步入了知命之年。由于围绕中日关系的两国自身、地区和全球环境均已发生全面、深刻变化,导致步入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依然存有诸多事关重大、亟待重新认知的“未知”。本文主要从两国各自的基本发展态势、环绕周围的东亚地区秩序,以及身处其中的世界百年变局等三大层面,对步入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重新认知。在两国各自发展态势层面,主要分析了增长态势逆转、实力对比变化、依存位势转变、政经互动态势改变等产生的多重影响,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在东亚地区秩序层面,重点讨论了中日关系发展与东亚秩序演变之间的多重关联和高度互动,基于东亚“增长奇迹”和“合作奇迹”的“创造”与“再造”的地域视域,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观察;在世界百年变局层面,系统探究了世界百年变局快速变化和加速演进,尤其是新兴市场群体快速崛起、全球治理体系快速变革、大国实力对比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安倍路线"下的日本发展前景及战略走向、当今日本对华认知及政策思路、现阶段中日关系的大势和特点以及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之道,是研究当今日本走向及中国对日关系的有机部分。"安倍路线"推动的"正常国家化"成果显著,但囿于内外条件,日本国力发展的突破性跃升及战略走向的颠覆性裂变尚难发生。其对华认知及政策兼具"周边普遍性"与"日本特殊性",日趋消极但有底线国家理性,不完全排斥构筑和平与互利的低阶中日关系。当今中日关系的大势与位相,从大历史看是恢复到相对的"中强日弱"常态但有新特性,从复交后历史来看是战略关系的变质及固化。这种复合状态决定两国关系的"极端好坏"不易发生,但磕碰与博弈是常态,且历时较长。构建一定共识之上的中日新型国家关系,不仅是新时期两国之需,也有实现可能性。为此,中国需要明晰目标、统筹规划、引导塑造。  相似文献   

4.
各位作者的核心观点综述如下:(1)在中美博弈的架构下发展中日关系尤为重要,但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政治互信,用"东亚方式"来解决问题。(2)安倍政府改善中日关系的举措本质上是"避险平衡外交"。鉴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中国也需要努力发展中日关系。在经济领域,双方有广泛的共同利益。(3)安倍作为右翼政治家,在思想与现实方面摇摆不定,发展中日关系要晓之以理。(4)在安倍政府谋求改善中日关系的背后,应该清楚地看到日本社会的右倾化,历史上的以小博大和与强结盟的国际关系行为,要加以警戒。(5)安倍访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两国存在诸多近期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双方关系的改善能够促进民间往来,对地区局势缓和也有积极影响。(6)中日关系存在着积极的确定性因素,包括日本长期政局的稳定性、安倍个人需要政治遗产和日本内政外交的稳定性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如美国对中日关系改善的认知和日本自身的意愿,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等。在这种情况下,安倍采取了更为实效的即"低调"的方式谋求双边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深受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变迁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体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依然存在,但中日关系本身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已超越了国际体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作用,中日关系的演变正愈益成为改变亚太国际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中日国内政治和经济结构对两国关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走出两国关系的困境,着眼于重建中日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将构成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将主导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层面的互利合作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中日双方提出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背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内涵、为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采取的合作举措,以及战略互惠关系对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可能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创价学会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负面宗教团体到"推进中日友好不能忽视的力量"的演变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日认知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新中国外交从遭遇围堵到广结善缘的成长经历。《人民日报》及书刊媒介上的创价学会形象,以"池田倡言"发表和池田大作访华为节点得以改变。这是中日关系从不正常到正常化的过程中诸多综合因素使然,是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及外交、宣传部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实践结果之一,也对今天乃至未来中日关系有所启迪和裨益。  相似文献   

8.
看待今天的中日关系,需要在多个视角之下。中日之间力量对比的反转和多元结构特征,成为中日关系定位、认知与处理存在复杂性的重要成因。从安全重构的角度来看,中日在安全目标上存在巨大差异。中日之间的竞争性驱动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种竞争性驱动可能打不起仗来,但会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从认知错位的视角认识中日关系,日本应该重新回到欢迎和支持中国发展的轨道,中国应该理解和支持日本不以中国威胁为目标的"正常国家"的努力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日关系经过了古代两千多年的友好交流史和近代60余年的日本侵华史,给两国处理和发展当今中日关系留下了很多教训和启示。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至今,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第五次高潮时期,同时也是有史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得最稳定、平等、健康的历史时期。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双方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并且进一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磋商。为了增进理解,两国政府首次组织并成立了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通过对古代、近代、当代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史的共同研究,加深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增进相互理解,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9年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即位,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看,日本皇室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梳理日本天皇制的历史变迁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重点回顾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的历程,论述德仁天皇及日本皇室成员同中国的接触、交往及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对隋唐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和概述,有助于把握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给日本令和时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1.
1972— 1 992年的中日关系在中国方面获得了高度评价 ,尽管此时的两国关系出现磨擦和冲突 ,但毕竟是支流。文章最后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20 0 4年4月2 5日,中国日本史学会和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在天津联合举办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从学术角度对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以及南开大学等1 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37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围绕对中日关系的评价、东亚国际政治格局、民族主义倾向、外交新思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如何改善中日关系、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世界政治中,民众的"认知"因素历来是对国家间关系有重大影响的变量之一。认知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因,是国民立场往往可以直接作用于政治人物的政策选择,并构成影响相互关系时最基本的国内政治要素。比较日本人的"自我认知"与中国人的"日本认知",不难发现已出现了重大差异,而日本人的"中国认知"也既复杂又矛盾。中日相互认知存在着巨大对立,双方国民对彼此国家的认知以负面评价为主。中日关系已基本完成了"止损阶段",今后需要为实质性的改善营造条件,推进中国民众"日本认知"的更新,同时积极塑造和影响日本民众的"中国认知"的改善,并尽可能地让中日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两个领域继续得到发展和管控。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国家核心利益,属于中国内政。但由于其历史形成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实际上超越纯粹的内部事务范畴占据了中国外交很大空间。由于在历史上日本曾对台湾进行过殖民统治以及现在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台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不少学者认为台日之间存在的"特殊情结"为日本右翼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伺机提升台日政治关系提供了社会环境。本文认为台日"特殊情结论"是一个由少数台日知识精英利用冷战结束后中日战略关系新框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的背景下,通过媒体放大制造出来的一个现象,这一认知甚至被内化为中国大陆看待台日关系的基本框架,这实际上是相对于中日关系不紧密而反射出来的误认知。本文通过对台日青年大学生相互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台日关系中"特殊情结"的认知加以考察,并以此为基础,重点从中日关系的视角分析"特殊情结论"的形成机理。为突破台日"特殊情结论"的思维框架,中日双方需要减少"美国中心思维范式",构建新的良性战略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徐平 《日本学刊》2007,(5):15-27
以安倍晋三首相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为契机,笼罩在中日两国上空的阴霾终于散去。然而,由于中日两国特殊的历史经历和敏感的现实背景,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本文通过对中日关系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在变与不变中自觉把握中日关系大局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严绍 《日本研究》2006,(4):62-64
有着两千多年文化联系的中国和日本,曾共同创造了东亚古代灿烂的文明。而进入21世纪的中日关系,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梳理,并理性回顾中日两个国家和民族相互认知的历史过程,来瞻望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7.
鲁义 《日本研究》2006,(1):17-22
本文就目前中日关系恶化的几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日本新闻媒体的中日关系报道,并指出了新闻媒体应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不仅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职责,也应是推动和改善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识,进而改善中日关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首脑加强互访,中日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民间感情也开始有所好转.但是,中日关系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以及其特有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福田康夫首相辞职后,日本新领导人的对华态度引人注目.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还需中日双方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本文重点就2008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分析,并就未来中日关系如何健康发展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度过 2 8个春秋。 2 0多年来 ,两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波折和困难。在不时出现风风雨雨的中日关系中 ,两国的经贸关系却是风调雨顺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 978年之前 ,中日经贸往来只是单纯的双边进出口贸易 ,80年代以后发展为包含有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的全面经贸合作。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当前的中日关系 ,颇有现实意义。本文拟利用最新数据 (考虑到精确性和便于引用 ,本文数…  相似文献   

20.
编制调查问卷采集抽样数据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心理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是综合因素考虑的结果,大学生择业时会对就业成本的生活需求进行分析,也会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与地域意向,对职业工作与个性匹配充满期望,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家人对职业抉择的影响。职业指导应注重多元化和全程化,促使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具备清晰的职业认知和明确的就业意向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