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货币,有钱币、纸币、金、银等,谷、帛在一定时期也起过货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货币管理,基本上只是对钱币和国家纸币进行管理,对贵金属货币则很少具有货币管理意义上的管理措施。货币管理思想中,属于货币管理指导思想的可以归纳为四条:1.由国家垄断铸币权和纸币发行权;2.保持币值的稳定;3.以货币为调节物价的杠杆;4.获取财政利益。这四条是就总体而言的,不一定每一时期都具备这些指导思想。第2、3条包含有理想的成份,第3条  相似文献   

2.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一开头还是正确的。最初“李嘉图认为在货币价值已定的前提下,流通手段的数量决定于商品的价格,并且把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看成一定金量的符号,而不像休谟那样看成商品的没有价值的代表。”但是,后来他离开了说明问题的正路而采取了相反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理论界对当今纸币是否代表黄金问题,作过深入的探讨和有益的争论。笔者赞同当代纸币脱离黄金的观点,但还认为:这个问题与马克思货币理论体系遇到的挑战和发展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如果当今纸币脱离了黄金,那么有关货币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必然发生相应变化,马克思在以“金货币”为研究对象得出的货币定义、职能、规律等基本理论就不可能一成不变照样适用。因此发展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已成为当今理论界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古代流通的主要是铜币 我国的货币,不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比西方出现得早。 近年从商墓中有铜贝出土,证明公元前十世纪时,中国已有金属货币。在使用金属货币以前,我国以贝壳充当货币。后来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人们就用蚌壳、软石或兽骨来仿制,最后用铜来铸造。中国最早的铸造货币,除了用铜铸的贝币以外,还有用铜铸的刀币、布币和环钱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各种刀币、布币和环钱流通,把方孔银的“秦半两”定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中国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 古代的纸币 中国也是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产生于十世纪,即北宋的“交子”,每两、三年兑换一次,换发新交。古代的纸币尺寸大。上面印有金属钱币的图样和花纹,好似木刻版画。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熟的纸币制度是惟一有别于希腊贵金属铸币惯例的重大例外;美洲金银流入中国之所以没有引致价格革命,则根源于内生货币供给机制与特定储蓄偏好的交互影响;晚明以来的(白银)货币需求异象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当时货币结构的变化以及财政税收制度的变革;而就其内质而言,一度被国人引为自豪的纸币制度其实是货币制度内生转型受挫以及外生货币革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曾庆鹏 《学术研究》2013,(7):87-93,16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作为信用货币的国家。从铸币税的意义上看,中国的信用货币可以最早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白鹿皮币",而铸币税的垄断权是明朝之前各朝代中国信用货币兴与衰的一条主线。铸币税垄断与统治者好大喜功的政治抱负,或边患连绵或穷兵黩武的军事需要相联系,形成中国独特的信用货币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金属货币制度完全瓦解,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属货币,从此全世界进入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历史时代。目前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行的都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由于不兑现信用货币也是一种纸制的货币符号,因此有人笼统地称它为纸币,也有人认为它是银行券的纸币化。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不兑现信用货币?它具有哪些特征?它的产生根源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举债和征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西方经济学家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李嘉图等价定理因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成立,但却提供了一个估计财政政策效果的有用框架。正确理解李嘉图公债理论,对于研究政府举债与征税的关系及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对于研究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理论中最难的部分之一。马克思曾引用英国议会议员格莱思顿的一句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在马克思以前,就有许多人研究过货币理论,但谁都没有马克思研究得那么透彻。这里,我主要谈三点体会:一、关于纸币和黄金的联系;二、关于纸币流通规律;三、关于货币拜物教。  相似文献   

10.
杨献吉 《南方论刊》2012,(11):15-17
本文从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揭示货币的本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出货币必将从现今的有形的纸币过渡到无形的电子货币。而信用卡的产生发展带动了银行技术上的革命与人们支付手段上的革命,推动了纸币向电子货币的进程,为真正的电子货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货币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及当今信用卡的发展态势与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为我们打开了广泛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按照实际需要来设计未来的电子货币,通过对未来电子货币的构想,可以看出电子货币的巨大功能,也增加了我们实现电子货币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发行的纸币都已经与黄金脱钩。特别是《牙买加协定》取消黄金条款以后,纸币与黄金之间的最后一条法定联系也被切断了。黄金已经不再直接作为货币在流通,纸币也确实在世界市场上履行货币的职能,这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值得争议的是:  相似文献   

12.
元朝有一整套相当完善的纸币流通制度,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点金术”,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对于封建政府来说,与纸币流通相伴而产生通货膨胀,也是必然之事。元朝并不例外。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元代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元代的通货膨胀及其危害 元代初期有一套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例如:发行纸币有十足的金银作为储备;设立平准库,准许民间以纸币兑换金  相似文献   

13.
一、乘数·加速数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思想渊源西方经济学家探讨经济周期现象是从19世纪初期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战开始的。以李嘉图、萨伊为代表的一方,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极力否认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西斯蒙第、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另一方,从小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利益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其中马尔萨斯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经济危机,成为后来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立足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活跃时期,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原因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1936年,凯恩斯发表《货币、利息和就业…  相似文献   

14.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在1850年进行第三次政治经济学研究时所写的摘录性笔记,为其后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做了直接的准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马克思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的再次研究,并在货币数量论、级差地租理论和价值理论三个维度上获得了重要认识,第一次破除对李嘉图学说的“迷信”.这不仅标志了马克思当时对社会过程的客观历史规律的认识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着他接下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卫·休谟(1711——1776)是资产阶级货币数量论理论基础建立阶段的重要代表。他是在李嘉图之前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系统地、集中地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论述的。 休谟同范德林特、洛克、孟德斯鸠等货币数量论大师是同时代人,他也生活在工业资本迅速取代商业资本而占统治地位,在经济思想上古典经济学开始取代重商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的法币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 ,诱发了国际银价的剧烈波动。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甚至撼动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 ,标志着中国货币由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 ,消除了通货紧缩 ,提高了法币的国际信誉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法币改革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反通货紧缩以及经济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货币形态的演变发展胥建泉,范伟芳,胡能群我国是世界上使用金属货币及纸币最早的国家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偶然的物物交换。这就是最早的自然物货币时期,也是我国货币处于萌芽状态的时期。到了夏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分工的出现,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元代纸币管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的纸币本位制在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影响深远。元朝时期,在纸币管理上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留下了很多关于纸币管理的宝贵思想财富。其中,对准备金、纸币发行量、旧钞、昏钞、伪钞等的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反映元代纸币管理思想的发展面貌,从中可以探寻在纸币管理中的得与失,以供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1140——1207年)是南宋一位著名爱国词人,其实,他的纸币流通理论,在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 辛弃疾的货币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淳熙乙未登对(?)子》中。所谓辛弃疾的货币思想,从现存史料来看,基本上也就是辛弃疾对南宋纸币会子流通问题的看法,兹评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宋代发行纸币的经验包括官交子分界、限额、准备本金、新旧相因以及回笼纸币等,其纸币理论则有:兑换纸币思想,即发行兑换纸币不需十足本金;力行回笼,稳定货币的“称提”思想,以及钱楮并用的“子母相权”说和“钱实楮虚”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