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元体制下东亚地区面临的诸多困境。其中,东亚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未来东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内部能否出现替代美国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从贸易视角考察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潜力及未来前景,通过对东亚新三角贸易模式与中国作为区域贸易集聚地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正在扮演起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角色;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会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趋势而进一步增强。但是,现阶段中国在东亚最终产品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与美国的差距明显,尚不具备替代美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能力。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积极扩大内需,这必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东亚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分析李连中(河南省委党校)东亚经济增长的势头分析二战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亚洲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萨蒂什·杰哈博士指出:“在过去20年内,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年均4.3%和...  相似文献   

3.
强化专业化分工、提高内部经济依存度是东亚经济体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内部化程度以及产业分工模式可以得出结论(1)在东亚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大都在区域内有明显的垂直分工;(2)东亚地区的内部最终消费比率较低,即最终消费品的内部市场依存度仍远未达到能有效降低外部冲击的水平。因此,加速一体化的推进对于东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亚地区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同于世界各地的若干特征.首先,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起飞揭开了东亚经济迅速发展的序幕之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的经济一直在持续增长,尽管在这30多年中,世界经济不只一次的出现过较大的衰退,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使美欧等经济强国备受打击,但是,日本、"四小龙"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等手段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亚洲经济危机打断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连续性,但在21世纪,东亚地区仍将保持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存在着战略性张力,如何将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全球主义统一到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就成为重大战略议题,既要强调国家主义在东亚一体化中的基础地位和全球主义为东亚一体化提供的巨大契机,也要突出地区主义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功能.深入分析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应树立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主义战略,以参与、分享为目标的全球主义战略以及以主导国际制度为目标的地区主义战略.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经济区域化是东亚地区主义典型代表,我们要重视东亚经济区域化在东亚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区域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中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东亚货币合作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也需要东亚货币合作。在东亚货币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这一进程,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7.
印度经济在东亚危机中保持稳定、继续增长 ,并不意味着存在另外的某种经济模型。印度对市场改革、尤其是对资本控制所采取的谨慎办法 ,确实使其经济得到保护而免于东亚危机的波及。但印度之实施资本控制 ,更多地是出于偶然而不是有意为之。而且 ,尽管东亚地区发生了危机 ,印度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仍旧远远低于这个地区的平均水平。印度在改革过程中大范围地采取谨慎从事的态度 ,更多地是受到强迫而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1 990年代头几年 ,市场改革一经引入便遭到政治领域和公众的反对 ,历届政府的自由化放慢脚步。除了对市场改革的抵制之外 ,又出现了一种党派分化而且互不相让的民主过程。除非能就各种经济问题达成广泛的政治共识 ,就很少有什么可能做出某种政治决策 ,推进经济转型而促使印度深重的贫困发生巨大变化。而且 ,虽然从 1 990年代初期开始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 ,这种增长总是时作时缀  相似文献   

8.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亚地区本身的政治经济格局.由于美国在东亚地区有着直接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军事存在,因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美国的东亚战略形成挑战和冲突.文章拟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和预测,进而分析这种发展趋势在若干领域可能与美国东亚战略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美国与东亚国家之间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五动博弈,在此基础上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景作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判断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合作的思想由来已久,并有着深厚的内在基础。但东亚地区真正起步还是在冷战以后。这个过程与美国东亚霸权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东亚地区合作只是美国东亚霸权的附属产品。但美国东亚霸权目标和手段的内在矛盾决定了美国对东亚地区合作的两面性。东亚地区正是充分利用这个两面性,促进了本地区的合作与整合,形成了一股具有内生变量的,不以美国东亚霸权志趣为转移的力量或态势。但随着东亚地区实力的上升和进一步整合,美国这种内在矛盾性将进一步凸现。未来如何化解美国东亚霸权和东亚地区发展这种矛盾成为目前非常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自去年7月爆发以来对东南亚及东亚等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全球的经贸往来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因素,福建历来与东南亚及东亚地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经贸关系,因此危机对于福建外贸的影响在所难免。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幅建省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一)对福建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从总体上看,去年福建外贸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增幅则呈逐月回落的态势,特别是12月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3.75%,导致第四季度福建出口出现了负增长。虽然今年1、2月福建出口总值同比增幅又恢复到10.57%和26.9…  相似文献   

11.
浙江经济发展与金融对策蒋振声,钱彦敏经济运行的轨迹和持续增长的战略浙江省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对外开放基础比较好,近年来经济一直呈快速增长势头。1986—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同一时期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1%...  相似文献   

12.
从东亚的崛起看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方式及其条件周军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的韩国、台湾、新加坡等虽然选择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发展道路,但在经济发展之初,它们都面临着民营企业力量薄弱,各类市场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活动欠缺规范,从而市场机...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世界秩序的转型,东亚秩序也处于缓慢的重塑之中。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是继续巩固并扩大在本地区的存在,为此它延续了冷战时期的联盟战略体系。由于国内经济建设、为缓解自身的崛起对区域内国家带来的压力以及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观念的变化,中国的东亚战略主要包括: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全球主义战略、与区域内主要大国特别是美国保持合作关系的大国战略以及积极参与东亚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地区主义战略,着眼点集中体现在承认而不是排斥美国在本地区的现实存在,通过开放性区域主义模式塑造东亚未来秩序,推动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是东亚地区的优势。典型表现为东亚地区的制造业与美国经济具有非常强的相互依存性。浙江是全国各省份制造业占本省GDP比重最高的省份 ,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也已达约1/10,制造业是浙江的强项。浙江应以东亚地区制造业优势为依托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争取成为中国和太平洋西岸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中国特色的“一主三辅”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的不协调和层次的残缺性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成为当代中国资本市场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即构建以场外交易市场和区域性的柜台市场为主,以主板市场、国际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辅的“一主三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东亚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 ,对于东亚经济的成功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出口导向的观点、政府主导的观点和制度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三种观点 ,东亚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认识并巧妙地利用了产业全球化过程中的历史性机遇 ,通过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 ,成功地获得了经济发展中急需的经营资本、质量控制技术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从根本上改变了东亚的生产函数 ,使东亚效率低下的内向型产业迅速转变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 ,东亚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也得以转变为东亚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但更深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却面临着一系列阻碍或困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中国有条件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市场提供者,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与区域货币政策的"驻锚"。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解决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面临的困境,而且也将使人民币通过制度性的区域货币、汇率合作逐步实现"亚洲化",摆脱目前面临的汇率困境,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资本市场形成以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直是东亚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政府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既推动了东亚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又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19.
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需要了解东亚地区各成员参加货币合作的潜在综合成本。作者通过完善Baymoumi和Echiengreen(1996)创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法对东亚地区1982-2000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指出影响东亚地区双边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规模、贸易结构差异、产出增长对称性、贸易联系、长期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差异,作者以此为基础构造了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综合评估东亚各经济体实行货币合作的经济成本。结论是东亚地区存在小型开放经济构成的潜在的货币区,但区域整体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单一货币合作,而中国具有同其他国家加强货币合作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经济冲击对称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条件。我们运用三变量结构式VAR方法,对东亚、欧元区和美洲南锥体三个区域内部实际供给、实际需求与货币冲击对称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的实际经济冲击对称性总体上低于欧元区但高于南锥体国家,在东亚某些次区域集团中,实际经济冲击对称性已经达到或超过欧元区的水平;同时,东亚地区经济冲击规模高于欧元区而与美洲相近,但其冲击调整速度则明显快于其他区域。考虑到目前各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东亚地区有足够的条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