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卫 《老年世界》2006,(1):20-21
看电视台采访一对母女,女孩18岁了,可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导致重度残疾,只能躺在床上。孩子的母亲数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着她。说起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女孩几次都哽咽了。母亲坐在旁边,紧紧握着孩子的手,看见孩子哭,就帮她捋捋头发或是轻轻拍拍她的背。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问孩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说如果有可能会帮助她实现。女孩没多想就说:“我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可惜永远都实现不了,可是我依然想说出来—哦想做我妈妈的妈妈。”这个心愿确实很新奇,  相似文献   

2.
中午,几个女人聚餐,不知怎的,话题扯到了母子关系。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那个在我童年记忆中一直严肃的母亲,很委屈地跟女友说:“小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出妈妈喜欢我,她老是那么严肃,从来没有跟我开过玩笑,更没有亲过我。“女友安慰我:“那时的母亲好像都  相似文献   

3.
孩提时,儿子扬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起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着。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4.
送母亲出嫁     
父亲病逝后 ,我把悲痛欲绝的母亲接到万县 ,与我这个长子一起生活。虽说家里经济不太宽裕 ,但完全能够满足并无奢求的母亲的需要。我把母亲送进老年大学 ,她学画画 ,很快就入了迷。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寡居了5年的母亲也从丧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她性格开朗 ,从老年大学回家后 ,总有说不完的话。后来 ,还有意无意地讲起了老年大学学员找老伴的故事。母亲当趣事来谈 ,我们当笑话而听 ,并没有多想什么。再后来 ,母亲笑着提起 :“滕校长这人真逗 ,说要给我介绍对象 ,也不问人家愿意不愿意。”我听了还是没有在意。不料 ,年底的一天 ,母亲趁着我一人在家 ,郑重地对我说 :“滕校长给我介绍了他的一个战友 ,叫黄绍和 ,也当过校长 ,现在离休了 ,你说去不去见面?”我正准备出差 ,就顺口说 :“可以呀!”转而想到这是一件大事 ,得细细思量 ,又说 :“好事不要着急 ,还是等我回来再说吧。”母亲没有吭声。几天后 ,我出差归来 ,妻子悄悄跟我说 :“妈妈在滕校长家与那个人见过面了。听妈的意思 ,双方还挺满意的。”我这才感到箭在弦上 ,已经非同小可了。年近花甲的母亲还想再为人妻 ,我首先想到的是面子往哪里搁。当晚 ,我急忙把弟弟叫来...  相似文献   

5.
“娘啊,娘啊,白发亲娘……”在湖南经济电视台《爱心30分》节目的直播大厅里,一位穿着黎族服装的盲女正在如泣如诉地演唱《白发亲娘》这首歌。听到动情处,观众中有人向她献花。她接过鲜花,边唱边走,摸索着来到母亲的身边,深情地说:“我要把手中这束美丽的鲜花献给陪我来的妈妈,感谢她19年来为我含辛茹苦付出的一切。”说着,这位歌女已是泪流满面。62岁的陈桂梅从女儿手里接过鲜花,眼泪止不住刷刷地流。她又把花转送给了女儿的“上海妈妈”郑磊。顿时,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对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的…  相似文献   

6.
佚名 《现代交际》2006,(11):66-67
今年初春,母亲去澳大利亚了。母亲远渡重洋,不是去旅游,而是澳大利亚的哥嫂在电话里千呼万唤,盼望母亲去帮着他们照顾孩子。这是母亲第一次坐飞机,在广州白云机场,她心神不安地对我说:“飞机在天上飞,脚没个实处落,我,我,我……”母亲“我”了一连串,终究不好意思说出她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7.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觉得奇怪吧,让我告诉你,这是一位母亲对她的女儿说的前半句话:“你可以不美丽”,后半句是什么呢?请继续看我的文章,就会找到答案。那是我坐公共汽车去博物馆的路上,我旁边坐着母女二人,听谈话知道那位女孩在读高中,她对妈妈抱怨自己长得不漂亮,身材不够修长,皮肤不够白晰。她说女孩如果不漂亮,将来就不会找到好的工作。自  相似文献   

8.
亲子趣事     
(一)一天吃饭时,4岁的女儿看见餐桌上的鲫鱼卵,问是什么,我说是鲫鱼卵——就是鱼蛋。她欢呼道:“哦,这条鱼结婚了!它穿婚纱吗?”有一次我和女儿经过医院,告诉她说你是在这间医院出生的。她问:“那我原来在哪里?”我说你原来在妈妈肚子里面。“啊!你怎么把我塞到肚子里去了?”(钟思林)(二)宝宝看电视特别喜欢动脑筋。一天宝宝看了一部国王的电视剧,就问:“妈妈,寡人是什么东西?”妈妈说:“寡人是人,不是东西,是古代国王对自己的称呼,和现在说‘我’是一样的。”宝宝想了想说:“妈妈,寡人是国王,那国王的妻子就是寡妇对吧?”妈妈纠正宝宝:“不…  相似文献   

9.
三个爸爸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她被判给了母亲,是由姥姥一手带大的。她这里说的"三个爸爸",一个是姥姥口中的爸爸——太好,一个是妈妈口中的爸爸——与姥姥描述的完全相反,另一个则是她自己见到的爸爸——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姥姥因为我没有"父爱"而格外地心疼我。看着邻居的父母双双拉着孩子的手  相似文献   

10.
这是10年前发生在一个幼儿教师家的故事:这位老师天天给不满两岁的儿子讲故事,一天,儿子问她:“妈妈,你肚里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她拿出一本厚厚的童话集,对儿子说:“那些故事都写在这书里。”儿子又问:“妈妈,这书是你写的吗?”她摇摇头说:“不是,书是作家们写的,妈妈写不好。”幼稚的儿子此时并不懂得关于“作家”的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写书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便幼稚地问妈妈:“我能写这样的书吗?”她毫不犹豫地答道:“你可以啊!不过,你现在‘写书’还需要妈妈帮忙——因为你不会写字,只能用嘴说,妈妈帮你记,等你学会写字了,才可以自己完成…  相似文献   

11.
我妈妈今年7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心胸豁达的老太太。她吃饭口重,饭前常趁我不注意自己去捞咸菜.怕弄盘子弄碗的有响声。就用筷子夹.弄得咸菜汤洒了一地。丈夫看见了.不动声色地用抹布擦干净……这样一次两次.天天如此。一天吃饭时.她又如法炮制。我暗示丈夫别擦。等他上班走了,我说:“妈,你夹咸菜怎么不用碗接着点呀?”  相似文献   

12.
小云 《老年人》2013,(10):34-34
从广东回老家湖南参加侄女的婚礼,看到一年未见的母亲似乎苍老了不少,想着独居的母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心里就非常难过。回广东前我提出让母亲跟我去广东生活,母亲未有同意,她说":我这般年龄怎么敢出远门,死在外头都没人收尸。"母亲身体不好,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便宽慰她说:"妈,你心好命大,活到百岁没问题。"不曾想,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却把母亲惹哭了:"我哪里说得上命好,崽女都不在身边,连个伴都没有,哪天要是发急病死了,谁也不会晓得……"母亲情绪失控,我知道她常年独居,缺少亲情的抚慰,一分孤独占据着她的心灵。说起来母亲一辈子是被我们几个崽女拖累了。父亲去世那年母亲才四十多岁,母亲害怕自己再婚我们做儿女的心无定所,一次次与幸福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3.
在我老了而母亲更老时,她上台阶,我应不失时机地扶一把。我所能做的,大约只是这些了。小时候,上街是愉快的事。开始,上街由妈妈抱着,不须走路便可环望四处风景,而且我的视点与奶妈的眼睛同高。在妈妈怀里逛街,还有一个好处是困了便睡,越颠簸睡得越香,诞水湿了母亲肩呷。那时,我当然不知道妈妈是否辛苦。及长,上街被妈妈用手牵着。她一手牵一个,那边是我姐姐,“那边”即右边。我喜欢呆在妈妈左边,即“这边”。倘若妈妈买了东西,先松开姐姐,右手持物。如果买了个西瓜,她双手捧着,我和姐姐就同时拽着妈妈衣襟。拽着妈妈的衣…  相似文献   

14.
前阵子,母亲兴奋地对我说:“今年收了三百多斤菜子,全打成了菜油,120多斤,一两都没卖.”我回答她:“卖些吧,反正你一个人吃不完.去年的油都还有吧?”母亲的劲头来了:“可不是吗,去年的菜油都没吃完,我一个人能吃多少啊?你不是要回来了吗,这打的新油,你全部带回去.” 我不想再从她那边带油,便委婉地拒绝她:“这边又不是没得买,那么远带油,麻烦!”母亲却说:“人家卖的油哪有自家的油纯度高,带去,反正你新买了车,放你后备厢又不碍事.”母亲的菜油我去年吃了一年,确实又香又纯,只是,我给她菜油钱她总是千推万推,我倒希望她卖掉换点零花钱,让自己生活过好点儿.  相似文献   

15.
正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妻子因为和我母亲闹矛盾,一气之下回了娘家。我几次接她回去,都被生硬拒绝,她说,不愿意回来面对婆婆。如今儿子已经两岁了,妻子还住在娘家,我觉得她有些"不像话",不该那样记恨婆婆。可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们俩会不会走到离婚的地步?从中国传统观念出发,小辈跟老辈闹矛盾,自然是小辈的不对。尤其是,妈妈离开才一岁的儿子,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如果站在她的角度,想必也有她的道理。因此,除非她是个非常糟糕的  相似文献   

16.
妈妈银行     
《中外书摘》2014,(12):72-74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钱庄、钱庄”,心想钱庄就是专门装钱的一间屋子,一定是角子洋钱挤得满满的,像我家专门装谷子的谷仓一样。有一回,一位住在城里的叔叔来乡下玩,我听他对母亲说:“大嫂,你有钱该存银行,不要存钱庄。”母亲笑笑没有做声。我问她:“妈妈,钱庄和银行有什么两样?”母亲很快地说:“钱少的叫钱庄,钱多的叫银行。  相似文献   

17.
不满和不甘     
清总是向我抱怨她的婚姻,有一次,给她抱怨烦了,我忍不住说:“既然你对他那么不满,干脆分开算了!”        她一仰头,说:“你以为我没想过呀?告诉你,我想过100次了!就是现在没有合适的。如果有,我早就和他离了!”        我惊讶地看看她,像不认识似的。        她并没注意我,继续往下说:“以前,不忍心和他离,现在,又担心自己条件不好。你说,我现在的条件,能不能找到比他好的?”        我有些气恼地说:“你脑子进水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清反驳我说:“这想…  相似文献   

18.
舒展 《老人天地》2010,(9):27-27
我的孙女乳名叫阿琳娜,今年11岁,这孩子是个性格开朗、天生爱笑的小妮儿。她自称是“半个老外”,因为她妈妈是俄罗斯人。她看了电视航天节目之后,突然问我:“爷爷,考你一个问题:什么船永远不下水,也不着地?”我想了半天说:“旱船!”她哈哈一笑说:“宇宙飞船!”她又问我:  相似文献   

19.
娘亲     
以前,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妈妈叫"娘亲"。现在年纪越大,明白得越多。回国前,我给家里人准备礼物,轮到妈妈,我给她打了个电话,说大商场里的耐克鞋子正在热卖,问她穿多大的合适。妈妈干脆地回绝说:"不要买,我什么都不缺。"昨天回家,把给大家的礼物都分发出去,唯独没有母亲的。母亲替我翻箱倒柜地找冬衣。我回来是穿着短袖空手而归的,因为心里有数,妈妈总会替我打点一切。果然,妈妈从柜子里找出N年前冬天我离开上海时丢在那里的陈年老裤,一试,大小合适。妈妈在倒腾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每次我们走时,都  相似文献   

20.
一峰 《老年人》2006,(1):30-31
25岁的孔素云出嫁了。10年前,母亲孙华与她签订的那份“道德协议”,如今成了她们母女幸福的见证。孔素云家住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她是父母的独生女,有过快乐的童年。然而,自打父亲吵闹着要跟她母亲离婚后,家里就再也没有宁静和温暖了。1996年的冬天,父亲为离婚大打出手,最终闹到了法院。孔素云哭着求情,但丝毫不起作用。她伤心至极,对着父亲吼道“:你要是为了别的女人跟妈妈离婚,我就向你学,让你看看一个失去父亲的女孩子是怎样堕落的。”女儿的话让人震惊,但她父亲不管不顾,还是狠心地说“:离婚是我和你母亲的事,你无法阻止。你是否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