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侗族大歌所展现出侗族文化的"和谐",乃是侗族文化遗产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认识侗族文化,就需要解读侗族大歌,要理解侗族大歌就需要了解侗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是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结晶和传承载体,它以其独特的复调和声与无伴奏的自然音质唱响山乡水寨并走上了当今世界乐坛。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凝结着侗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体现了其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执守望和高度认同。自然和谐的原生态演唱艺术,来源于侗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满怀挚爱,对生活美和劳动美的真情流露,而特殊的"款"组织形式和"寨老"协商制度以及鼓楼公共文化,则是其穿越时光隧道流传不息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是传承于民问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度诱惑,尤其在世界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在人才建设工程、素质教育工程以及生计化工程方面的软件建设是新世纪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必须要实施的文化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4.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4):92-99,122
面对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谋求根治之道,需要获得制度的激励与保障,因而必须从两个方面展开制度重建:一是创建达成共识的国际制度框架,包括全球化国际协同制度、国际间的全面扶持制度框架、地球环境生态指标制度和全球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二是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制度,包括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基本法、生境政治制度、生境经济市场体系、生境资源制度、生境经济财税制度、生境分配制度、生境法律实施体系、生境主义公民责任制度和综合运用的环境公共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和谐的路径,从和天生人经由天人相和,走向和天生一、协和天人而生一,生态系统构成整生性的和谐,形成了审美生境特别是艺术生境,显示了生态和谐的审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乃至中国民间文化的奇葩。充分发挥侗族大歌在侗族文化旅游文化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有利于旅游宣传促销,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利于旅游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侗族的款约、禁忌(生物崇拜)、乡(村)规民约,其中富含生态保护的规范,对侗族地区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侗族习惯法生态保护规范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构建生态文明,建立侗族美丽家因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拯救与超越。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是生境主义。生境主义是指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人际环境生态和个人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因而,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宏观指标是生境化,它的具体构成内容主要有三,即恢复地球承载力、社会自净力和失律的气候。在此生境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导向下,发展国家软实力、构建低碳社会、根治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实施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构成了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蓝图。  相似文献   

9.
霾污染的形成和扩散,与以高增长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方式正相关。治理霾污染的根本之法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这需要经济学的引导。为此,经济学应遵循生境法则,使之成为引导经济活动促进“自然、社会、人”共生的生境经济学。以资源限度论为认知指南,生境经济学引导社会采取经济方式治理霾污染,应以减排为起步,以恢复大地自净化功能为重心,以建构可持续生存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路径。其宏观方法是引导社会构筑节省、俭朴、经久耐用、维修新用的经济生产—消费方式,使之成为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动力;并牵引大中城市从规模建设向功能—导向发展方向转型,促进社会保护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相似文献   

10.
频频爆发、首尾相连的当代灾疫,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治本之道,就是面对灾疫而重建生境。重建生境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生境化生态文明社会。重建生境必须面对地球失律的整体境遇而具备全球视野,并以"人与天调"、"持续再生"、"群己权界"为根本伦理原则,重建生境伦理价值体系、伦理生态体系和伦理存在方式,然后以此为导向,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和简朴生活的当代道路。惟有如此,才可真正破除惟经济增长神话,节制生产;抑制掠夺野性,恢复自然本性,让地球恢复健壮生育能力,让日月之行重获四季分明,让空气无污染,大地绿荫,生物保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古歌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族绵延持续的文化根脉,她传承了布依族历史,寄托着布依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先民在传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先民们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古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黔学作为贵州之学,是以今贵州为主体的特定自然生境为依托,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渐次形成、发展、传承下来的一种极富山地高原特点、民族特征、独特属性的一种地域文化。黔学研究不能脱离儒学、经学、义理、宗教、艺文等古代学术领域,但更需要关注这些主流文化在贵州特殊社会生境下的文化认同与变迁。迄今,黔学研究尚未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建构,这种局面极需改变。  相似文献   

13.
疫灾与伦理生态构成变动关系:在自然生存时代,疫灾对生境破坏呈偶发性、易逝性和易恢复性;进入人力生存时代,无限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掠夺生物资源的伦理生态学方式,成为疫灾大流行的动力性根源。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须重建生境导向的自然-社会伦理生态体系:第一,应重新认知疫灾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改变无限论观念,重建限度生存信念,使生产和消费促进生境恢复;第二,应解构技术主义,恢复生物和文化调适方式,恢复生物调适,就是运用生物规律来化解人类与环境、生物、自然之间的对立,引导人类遵循生物原理,服从自然之生生法则;第三,重塑文化调适,就是再造人类节制能力,尤其节制无限膨胀的利欲生产和人口生产,这是从根本上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的社会政治-经济学方式和社会伦理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映兰 《云梦学刊》2013,(3):124-126
洞庭渔歌作为一个歌种,其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一个区域音乐歌曲种类的边界,成为一个地方音乐文化的标签。从歌曲概念扩展到歌舞、舞蹈、文学剧本的名称,其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区域歌曲的统称,而是一个区域文化的美学象征。要理解洞庭渔歌,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两个层面理解,必须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给予界定,从多方面进行分类研究,理清其历史的边界和当下的使用范围,让本区域之外的人,历史地了解和理解这一区域音乐文化概念,研究洞庭渔歌的概念及其分类主要是为了确立其研究范畴,划定研究疆域,理清审美界限,推进洞庭渔歌研究走向深化、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王俊 《云梦学刊》2002,23(5):68-71
侗族素有“音乐的民族”之称。其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南、北两大方言区的音乐形态各具特色。通过对侗族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戏曲音乐的基本形态、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的系统论述 ,给出了其民间音乐文化构成要素的轮廓概貌。  相似文献   

16.
灾疫伦理学:一种生态文明的话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5):5-17
灾疫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文科学,以生态理性哲学为指导,拷问频频爆发的当代灾疫之难的历史性生存之因,引导当代人类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检讨自我,重建生境,重续人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亲缘性存在关系,恢复日常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性和生存的家园归宿感。灾疫伦理学的最高使命,就是为当代人类开创生态文明构架起一座全新的实践理性桥梁。这座桥梁即是负载灾疫伦理认知体系、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生态理性实践话语体系,它以"灾疫伦理"为基本范畴,以"生境重建"、"生态利益"、"生态安全"为核心概念,以灾疫防治宏观伦理方案设计和微观伦理方案实施为两维指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观念,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相对闭塞的水族山村也概莫能外.在时代的洪流中,水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都在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这必然导致关注水书文化建设的弱化,致使水书文化边缘化.因此,对水书文化生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探寻有关应对之策,对于水书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催生不同功能类别的文化艺术品种,其形态结构也因此各有区别.侗族琵琶歌亦不例外,民歌体琵琶歌具有婚恋(交际)娱乐功能;曲艺(说唱)体琵琶歌则担负传载教化功能;戏曲体琵琶歌拥有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其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真切眷注.这是一种追求全球系统安全的理性,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理性作为自觉的理性与人和自然关系理性的和解,有望把自然和人自身从逆反的文化模式的统摄与服膺中解救出来.这不仅要求重新建构外部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态或精神生态的协调与平衡,实现对人类文化理性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塑型.  相似文献   

20.
何琼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56-59
侗族建筑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书写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侗族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侗族人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趣味,其质朴、自然,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天人合一"的风景特质,回应了当今世界性的生态思潮——"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的建筑理念是侗族古建筑的中心思想,是侗族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