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音菩萨本是带有神圣性的宗教偶像,却在市井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频繁成为世俗化的喻体,设喻者对其本体往往不计出身、品行,构成了观音文化在世俗层面的特殊表征。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上推至唐代,其设喻泛化、灵活,体现了世俗文化浅层性的特点,由此又衍生出"半截观音""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不同喻体名号。其原因可以从造像艺术、文学传统、宗教义理、人性需求等不同维度进行考察,从中体现了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在人性需求这一根本点上的对话。作为一种美的符号,"观音"作喻自有其文化价值,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现代设计环境下,人们对小型建筑空间建筑设计创意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建筑空间功能提出多元化诉求。因此,在小型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结合建筑空间结构精美、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根据小型建筑空间功能与结构诉求,加强创意性设计,注重结构功能的布局与整合,通过空间创意性、精细化设计,提高住户生活舒适度及居住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3.
裴怀春 《社科纵横》2012,(1):116-117
农村庙会是以寺庙为依托,以祭祀神灵为最初动因,以集会为表现形式,融宗教、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农村庙会它把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宗教与世俗,现实与历史、娱乐与经贸、农村与城市连结在一起,成为社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组织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的文化载体。庙会是西部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型庙会向现代型庙会的转变,其积极的一面越来越突出,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利用庙会形式为西部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民俗,原有不解之缘。一是民俗遍布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起居饮食、宗教信仰、交往礼仪、生活禁忌……等等民俗民风,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二是任何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氛围之中,而不可能“免俗”与“脱俗”。因此,如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有意无意地对民俗有所描写。何况,文艺作品中的民俗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韦伯认为,西方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启蒙”这一过程。在世俗的或启蒙的文化中,个人将不会再寻求用崇高或神圣的力量——上帝,神圣的事物,或像卡玛(Karma)那样的玄学的原则——去解释事件,或者为他们的生活赋予意义。世界应当被视为一种自然的秩序和人类的力量——普遍的动力,本能,欲望,进化,重力和运动的机械法则,等等。社会学不仅要研究这一世俗化的动力机制,而且其自身也成为“启蒙”的领域。正如18世纪的社会思想家揭示出宗教是人类的骗术那样,社会学家也揭示出,许多世俗的现代新上帝同样是人类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被叫作自然。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结合人类学注重考察人类文化的宗教信仰和仪式行为的方法,从巫觋宗教与民俗艺术的本原关系切入,经过梳理巫教在民俗艺术的形态和功能中的诸多观念反映,从中整合出生命哲学与价值观内在统一的四大哲学思想,即"天人一体"哲学的和谐义蕴,阴阳交合的生命哲学意识,吉祥观念的世俗价值观和人鬼合一的宗教伦理价值.上述哲理思想的探讨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推进当下民俗艺术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文化特性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7.
程波涛 《阅江学刊》2010,(5):106-111
宋代人物画创作中出现了明显的向世俗题材拓殖的现象,促成了风俗画的大量出现。尘世百态、民俗事象成为当时风俗画中常见的描绘题材,这类绘画创作在取材、立意和表现方法上充满世俗趣味,在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风俗画与院体画、文人画等一起,共同构筑了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从而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宋代人物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8.
张帆 《社会》2019,39(6):149-186
18世纪,五台山逐步发展为一个跨区域、多文明的神圣中心,吸引着来自我国的汉地、蒙古、藏区以及印度、日本、朝鲜等地的朝圣者。此间,大量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五台山山志以及朝圣指南频出,包括僧侣编写的汉文、藏文和蒙古文等朝圣指南以及清廷主导编写的钦定山志。本文通过比较关于五台山的四个汉藏文本,分析这四个文本中的汉传佛教叙事、藏传佛教叙事和皇权叙事,探讨不同叙事呈现出的不同文明体系对于空间和地景、民族和国家、世俗和神圣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述,进而以“文明”的视角拓展对知识生产、神圣空间和国家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文章解绑了语言、民族、文化、国家等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帝国作为一种跨地域多文明体系的国家形式,指出帝国的扩张过程并不是帝国中心不断推进、“文明化”作为文化和自然的边陲的过程,而是多文明体系互动交融,不断参与帝国的文化和自然的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杨竹  陈鹏  章祖平 《社会工作》2011,(6):53-56,88
随着我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廉租住房住户作为一个特定聚居群体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他们维持日常生活、应对危机的重要保证。廉租住房住户社会支持网主要由非正式支持构成,在经济困难解决、情感宣泄和社交支持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该群体社会支持网较脆弱,网络规模小、结构单一,部分住户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支持。这样的社会支持网现状难以有效地化解日后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生活危机与困难,这既无益于个体生活状况的安定,也无益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本文尝试提出廉租住房住户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策略,即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工作者为依托,以赋权理念为指引,以廉租住房住户需求为基础来帮助他们建构多类型、多主体介入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0.
陈创生 《探求》2002,(5):70-73
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民俗象征符号的世界。民俗符号系统是由俗民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民俗事象本身固有的结构所构成,由表现体、对象、背景性概念三个要素的关系之间作用而形成规律。民俗符号可分为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和非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它们都各自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人雄 《阅江学刊》2015,(1):96-100
孟浩然一生与鹿门山、鹿门寺及诸多寺庙、僧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他对佛理禅意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强化,又促使他与僧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寺庙僧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孟浩然这种佛教情节与现实交杂互叠后,则又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促进了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真正选择。孟浩然诗中的鹿门山寺与山僧情结,暗示着其人生旅途轨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中国史学发展的变化同步,美国中国学界不少专门从事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开始转向中国的城市,韩书瑞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她的《北京的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通过对以寺庙为中心的宗教信仰活动的分析讨论明清北京城内与城外、上层与下层、外地与本地以及不同种族的居民逐渐融合、形成城市认同的过程,显示了她研究北京城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就其宗教方面的重要性来说,重新确定了世俗和神圣的定义。在把人类从自然界众神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等方面。基督教把世俗化引进了西方文化的知识结构。早期基督教神学是围绕着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和作为救世主的上帝这两个中心发展的。有区别地承认耶稣基督是上帝或人,这对基督教来说是重要的,这比承认上帝是超越宇宙的造物主和立法者更为重要。由希腊玄学引申出的化身思想,为世界的重新神化提供了方法。作为化身神学的表现,西方中世纪社会对基督教会的渗透,造成了大量世俗东西神圣化和神圣东西世俗化的混乱现象。16世纪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作者的一次学术演讲,围绕着现代性问题展开了对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分析,并通过这一分析彰显出宗教与政治、神圣与世俗、群体与个人、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在1844年前后转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论述提供了一种与"犹太人问题"有关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论骑士文学人文内涵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晖 《社科纵横》2009,(9):102-103
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欧洲的一种独特精神文化现象,体现了欧洲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行动规范。中世纪以骑士生活为描写范畴的骑士文学的人文内涵具有双重性,既体现着基督教文化视域中的典雅和唯灵,又流露着世俗文化视域中的浪漫与世俗。  相似文献   

16.
张建生 《社科纵横》2006,21(7):103-104
从创作到写作,是艺术创作在消费化趋势中的一次蜕变,而商品化特征与商业运作模式成为基本内涵。艺术创作的崇高性面临着世俗的消费性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以梅卓、央珍、尼玛潘多为代表的当代藏族女作家在汉语小说创作时,有意无意地将藏民族的民俗融进小说,来营造氛围或推动故事发展。小说涉及的民俗仪式主要包蕴着庄严神圣美、节庆的狂欢美及禁忌的含蓄美三个方面。藏族女作家们通过对颇具民族文化内蕴的仪式进行浓墨重彩地阐释,与当下仪式消解、仪式感淡化形成比照,这既为小说增加了神秘庄重的美感,也使其内容更为丰富和厚重。同时也显示了作家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及尊崇。  相似文献   

18.
邓大情 《探求》2011,(3):47-53,62
小说与城市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城市的繁荣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反过来,小说又能够生动地再现城市生活。在近代小说中,作家对广州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了生动的描绘,都市民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岭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广州民俗在传承民族文化共性的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特色。在内容上,近代小说中有关广州城市民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岁时节日民俗、婚丧嫁娶民俗、生辰寿诞民俗以及宗教信仰民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清代北京游览型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览型寺庙靠近风景游览地、与风景游览地和园林一起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阶层休闲的主要场所。本文以清代游览型寺庙诗文统计为基础,分析了北京游览型寺庙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寺庙尤其是佛教寺庙自身吸引能力的增强,宣南汉族文人的聚集效应及文人对城区荒野环境和野趣的新偏好是清代外城西区休闲功能和地位迅速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