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末期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公共参与"的需求都不断"膨胀".本文认为其动因在于:教育、信息技术、民主行政的需要,产生了所谓"新公共参与".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公共参与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公共参与与传统的参与理论之差异与共性;为什么公民与政府官员都"不喜欢"公共参与.此外,文章还指出新公共参与主要倡导与强调的是公共参与不仅分享政府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分担政府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对于新公共参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张奎良 《求是学刊》2012,39(3):5-12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这两个概念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又具有重要的差异.文章首先梳理了这两个概念的历史起源,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加以系统阐释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恩格斯为了与经济唯物主义进行理论斗争采用的;随后,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在理论外延、理论性质、思想来源、理论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的区别.文章对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贺晴川 《浙江学刊》2024,(1):173-181
斯宾诺莎《伦理学》通过考察人性的理性与激情,试图指出人的真实本性与共同生活的途径。但无论理性还是激情,斯宾诺莎的推理过程都蕴含着许多疑难、含混和矛盾:就理性而言,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方法陷入了“综合”与“分析”的割裂,从而破坏了伦理学系统的整体性;就激情而言,斯宾诺莎的情感分析暴露了人的激情内部也是有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两种来源,因而人性始终处于激情的冲突和奴役当中。  相似文献   

4.
有的学者将资本主义描述为某种"非常特殊的生产关系或社会财富关系"系统,而且这种系统还产生了一种非常特殊和独特的"运动定律"(laws of motion).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潜能巨大无比,使许许多多的科技突破成为可能.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铁路还是我们现在的电子商务,都是这种生产潜能的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5.
罗杰鹦 《浙江学刊》2003,(6):191-193
本文对解构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旨在指出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解构主义既不是虚无主义 ,也不是虎头蛇尾、走向衰弱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李雅慧 《社会福利》2008,(11):60-61
自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进城打工开始,第一代农民工陆续成家生子,由此衍生出更多与流动、进城还是回乡有关的问题.随之也就产生了父母进城打工,后代是留在农村还是跟着进城的选择.而我们此次关注的"流动儿童"问题,便是其中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前者是留守儿童,后者是流动儿童.所以流动儿童实际上是与留守儿童关联产生的,两者并不是固定不变,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范畴与分析工具 ,因此对产权起源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的逻辑起点上还是历史起点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新制度经济学派缺乏对产权起源的充分、完整、严谨的分析 ,这大大弱化了其理论的严谨性与解释力、说服力。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 ,对产权起源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 ,尤其是恩格斯在总结摩尔根 (LewisH .Morgan)、马克思的观点的基础上 ,给予了产权起源详细的论述。因此 ,将两种理论关于产权起源的观点加以比较 ,对于我们认识产权理论并用于…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由于存在着一种重视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而轻视"超越性"的思想倾向和研究要求,也产生了一定的表浅化问题。文章在指出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或不足之后,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和方法论的含义及其统一,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的角度做出了诠释,突出地强调了无论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而言,都应确立一种富有张力的思想和一种长远的眼光。  相似文献   

9.
“外儒内法”之辩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声敏 《创新》2012,6(1):45-49
学界向来认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是"外儒内法"、"儒表里法"。然而,纵观中国古代法的起源、法的指导思想及情、理、法三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辨析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根本差异,其实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无论内外都是"内儒外儒"而并非"外儒内法"。  相似文献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各·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字体系中的"公众"和"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而构成"舆论"( Opinion Pbulique)一词,用以表达人民对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这被认为是西方世界"舆论"一词的起源.迄今为止,西方语源和语境中的"舆论",其主体本身有一个重要政治前提:所谓"公众"都具有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即参与社会事务的自主意识和相应的意见表达能力[1].离开这一点,舆论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的公众意见.中国当代的"舆论"定义众说纷纭,但总体上说与西方的"舆论"定义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