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依族古歌传承面临民俗基础消解、传承空间被压缩、生活方式变迁、传承人逐渐消失等诸多困境,在现存文化生态背景下,布依族地区应当从实际出发,通过加强古歌鉴别工作、营造良好传承环境、架构传承空间、出台传承政策、培养传承人才等方面探寻古歌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2.
苗族古歌(也称苗族史诗)在苗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以往学界关注到了苗族民间艺人口述中的"歌花"与"歌骨"现象,并将之作为民间歌手的习艺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但对其中隐含的古歌传承规律没有作更深入的阐述,也未将之上升到民间文学"稳定性"与"变异性"这一理论层面进行辨析,大都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上,往往仅介绍古歌传承中存在着这一现象,也没有进一步从学理上进行理论抽绎。本文旨在对苗族古歌这一民间口头叙事传统进行研究,来分析整部古歌的流传、变异过程,重点论述"歌花"与"歌骨"背后所隐含的古歌的稳定性、变异性特征,以此来对民间口头传承文学中这两大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贵阳市布依族这一族群社会中,宗族(宗法)观念促使产生了许多习俗传统,这些习俗传统则由一定程序的仪式来建构,而建构传统习俗仪式程序的内容,便是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歌种.布依族节日节庆、喜宴场合中的走素访友的拦门仪式、酒宴仪式、送客仪式、男女青年对歌择偶的传统习俗与拦路(酒歌、敬酒歌、送客歌)、情歌、叙事歌、便形成建构关系;祭礼仪式、丧葬仪与祭祀歌、丧葬歌形成建构关系.传统习俗文化中的仪式程序(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歌唱(内容)便构建成贵阳市布依族民间歌唱文化.  相似文献   

4.
丧葬古歌是仡佬族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仡佬族人民的生命观、价值观等伦理思想.古歌在规范仡佬族葬仪的同时,发挥着抚慰族群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第一编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续) 第二章关于创世立业的神话和古歌第三节关于千种万物起源的神话和古歌布依族文学中关于千种万物起源的神话、古歌,是布依族原始社会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布依族创世立业的神话、古歌里,它较之前面已叙述的开辟神话和洪水神话,不管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前面两类神话、古歌扩展了,它对后面的氏族起源、谷种起源及生产劳动的神话、古歌又无疑有开启作用。在艺术表现上,除了与前面两类神话相同的地方外,主要是篇制增大,局部段落的描写更为生动细致。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广泛流行于贵州、云南等省布依族三个土语区.从结构形式看,这个文字体系包含了象形字、部分汉字和至今尚未识读的字符.用这些文字记载的典籍文献主要内容是择吉日良辰、择方位、占卜等,属于布依族先民的巫书.布依族传统择吉书所使用的古文字是壮侗语族先民古骆越文字.这些文字及其文献,对布依学、百越文明史乃至汉字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劳动和信仰的集中体现。产生于古代的苗族古歌以其完整的活态文化体系,反射着强大的民族道德思想,教育着苗族人民。然而,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异族文化文明的强烈冲击,古歌正面临着消亡危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古歌和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傩是我国古代先民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得到完好保存。本文试就云南傩戏的起源、特征及文化功能作粗略论述,以探求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简 《社会科学家》2006,(5):166-168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人类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故事。民族族源神话是古代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野蛮时期的蒙昧阶段,但这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这种先民的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的功用。民族族源神话在受到自然环境的和神话本身发展的规律的制约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的冲击下,它的功用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变异。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特殊功用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殷商甲骨文和<周易>中蕴涵着远古的诗歌信息,其中<四方风>、<今日雨>和<后土颂>就是发人深思的宝藏.三首古歌是穿透时空的漏斗,让天地人神的博弈跃然纸上;也是化解学科块垒的卮器,为古今中外的诗性吞吐太荒.从古歌反思诗性的时效,或可推进小年轮向大年轮的榫接;由今学比照古歌的旋律,便于体察人性诗和神性诗的交响.  相似文献   

11.
儒家、佛家、道家三者丰富、深奥、价值弥高的修持思想和实践,根植于原始文化土壤.其中,巫史祝卜为儒家修持之学打下深刻的文化烙印;神仙方术直接催化了道教修持思想与实践;而古印度原始宗教则推进了佛教修持之道.理解与解释儒佛道修持思想与实践,不能脱离其所产生的原始文化生态和古老思想母体,否则,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生态问题被打上鲜明的"科技"烙印,呈现出潜在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态势和定位要求为科学技术的旨归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即要求实现人们科学技术观和人类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至少应该在四个维度展开,分别是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理性价值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评价标准的生态转向和科学技术文化的生态转向。  相似文献   

13.
云南出版的民族民间文学双月刊《山茶》1989年第4期,发表了由普米族歌手独几品初和阿格光布等演唱,由殷海涛(普米族)和杨增烈搜集整理的普米族英雄古歌《支萨·甲布》。这是一篇流传在云南省宁蒗县托甸、格瓦一带有较大价值的英雄古歌。此歌发表的整理稿共603行(序歌12行;正文分六节,583行;尾歌8行。)“序歌”中明确指出:主人公“支萨·甲布是普米族的儿子;支萨·甲布是普米族的英雄。”这位英雄的事迹,“像一颗发光的宝石,永远闪亮在普米人的心中。”歌颂这位古代英雄的《支萨·甲布》,是普米族人民用自己的艺术才能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来的。通观《支萨·甲布》这篇作品,可以看出它是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见证。为了证实这一事实,本文根据见到的有关资料,特作一比较,如有不当,请读者赐教。  相似文献   

14.
陈安强 《天府新论》2022,(2):封二-封三
“妮莎”是羌语的音译,意思是“至善至美的话”。老百姓说是“话”,其实是大歌,以唱叙天地形成、山川来历、人类诞生、风俗来源、人群交往、生生亲和、美美与共之事。因所唱之歌,传唱已久,叙事生动,深富哲理,风趣活泼,感染力强,深得人们喜爱。目前,妮莎古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茂县和黑水县交界地带,在松潘县小姓乡、镇坪乡及茂县叠溪镇等地甚为流行。这里山清水秀、民族交融、古歌流响、引人向往。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山水田园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稻作农耕生活,形成了布依人独具个性的稻作农耕文明,这种具有明显山水精神和田园韵味的农耕文明,又使其文化内容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礼敬和对人的尊重。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交响、人神亲和的乐章、山与水的协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存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存留高登荣变迁是所有文化的先生之一。文化变迁也是当令世界各地中的普启蒙现象.本文变为云南省罗平县八大河村这一布依族守区,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等方面都经历了或正在经或着不同程度的变迁、在变迁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变迁速度要比行...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剃龙头"民俗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面貌,这一民俗现象具有强烈的护生目的性,与远古先民的生命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水文化的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良渚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骍  朱志荣 《云梦学刊》2008,29(3):107-111
良渚文化陶器的产生是适应饮食习俗改变的结果,制陶专门化和礼仪等级制度促进和推动了良渚文化陶器的发展,满足了良渚先民的精神需要.在造型上,良渚文化陶器继承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陶器,仿生特征明显,巧妙地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良渚文化陶器的细刻纹饰和镂孔装饰既深受农耕时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又打上了当时的原始宗教意识的烙印.在风格上,良渚文化的黑皮磨光陶富有幽玄神秘感,且匀薄精巧、器形挺拔,是典型的东南考古文化器物的造型风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娟 《甘肃社会科学》2007,(2):226-227,191
本文谈及的秦安民间"传神"祭礼活动不是现存的、以大众自娱和娱人为主要功能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是以民间信仰内容为其内在核心,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传神"命名的祭祀典礼作为程式化的民间舞蹈仪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神"活动中羊皮鼓作为舞器、乐器、祭器的三重象征贯穿于整个祭礼活动始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秦安"传神"活动与羊皮鼓祭礼舞蹈具有等同的意义.本文试图将羊皮鼓、舞蹈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的现象中进行研究,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主要的目的在于解释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进而对隐藏在这种文化形态背后的精神实质以及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功能和影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名片的研究和确认使民族文化特征的把握有了具体的载体,对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六月六是布依族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过小年"之称.其起源与布依族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文化元素.将布依族六月六与其他民族相同名称节日相比较,同时与布依族内部其他文化事象作比较可以看出,布依族六月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本民族中的流行具有普遍性,并具有很高认同度,在外界的知名度很高,具有担当布依族文化名片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