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说美学理论,其思维方式是实证、经验和分析的,与20世纪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有内在的相通,这与他后期试图建构以西方19世纪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造成一种思维和观念上的内在矛盾.这种思辨哲学的形而上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和自然界多元因素含力作用,东、西方人在历史的发展中沿着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型规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的多样性,概括而言,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较强逻辑性、抽象性和理论性;而东方人的则更具直觉性、经验性和实用性。两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两类很有差别的文化模型。本文企图在承认它们间差异的多样性前提下寻找两者共同处,亦即“统一”.这个统一不仅存在,而且程度很高,随科学技术日臻发达,这种“统一”愈益显著.以下试从三方面分论(由于旨在讨论思维方式,故引用中国的材料时,只能较多注意重哲学本体轻人伦关系的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4.
陈晓 《南方论刊》2007,(1):59-60
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本原是数,到后来的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奠定西方现代哲学的基础,到而后的黑格尔,康德就更不用说,把理念,绝对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从而,西方形成了与中国的万物同构说引起的“非理性思维”。这种非理性思维与西方的理性思维最终形成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主客同一”和“主客二分”。而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的各个方面。而两者所形成的思维路径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互系性思维:通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田辰山 《文史哲》2002,(4):10-18
对照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和宇宙论思想体系 ,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互系性思维方式。从《易经》可以找到“通变”这一互系思维的关键性观念。它区别于西方主流思维的突出特点是以偶对性为核心的宇宙本身互动连续观 ;这对西方由先验论和二元主义导致的两极概念不可解决的矛盾冲突思维 ,构成一种不可比拟的参照结构。以“通变”作为特点的互系思维凝聚为中国主要思想流派的方式而且溶化于民间文化。 2 0世纪它是解读西方“辩证法”的框架 ,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文”、“象”、“文象”、“文象思维”这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提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可命名为“文象思维”;西方概念(或称理性、分析)思维将整个世界视为一种概念性的、设定性的、理性意义上的物质体,而仅仅从中将人类的精神分离出来,甚至人类的精神与客观物质对象一样,被视为一种“实体”,从而将存在理解为一种高度“命题化”的“理念”;而中国传统文象思维将整个世界视为“生生之物”,将人类的精神与天地万物之性统一起来,甚至将物拟人化,或将人拟物化,是一种“共处”与“共通”之“道”.在全世界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中国文象思维完全可补西方概念思维之不足,而且具有诸多先天的优势,理应成为人类探索可持续生态文明的现实道路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伦理学,在道德思维方式上有一个本质性的转换,它抛弃了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而用“事实-价值”二元区分(Value-fact distincion)的方法来重新寻找道德价值的基础。这种思维方式上的转化,也使得西方伦理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转化为现代的非理性主义。一、“本质主义”的道德思维方式与理性主义西方传统的伦理学,有两条发展线索,即德性论和幸福论。这二者虽然在具体的观点上各不相同,一个把德性本身看成“善”,一个把“善”归结为快乐;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道德思维方式,一种“本质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在于它首先寻找一种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然后由这种本质特征和功能引伸出道德价值和规范,并把人的最高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其首先体现为《周易》的“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悟性的“象思维”是比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性的思维,它的动态整体性和诗意的灵动性是开启一切原发创生性之源。对“象思维”的探究,不仅意在从思维方式上揭示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更提示着:对中国今日成就的文化反思,不能不特别重视中国当下原创性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傅有德 《文史哲》2003,11(2):109-114
犹太哲学既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直觉主义哲学。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是一条介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亦东亦西”的思想之路。犹太哲学不仅在形式上利用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传统 ,而且做到了在内容上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与统一。犹太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意义在于 ,它认定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表明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是可行的 ;中国现代哲学没有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西方哲学的真正融合 ,犹太哲学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作为一种宗教哲学 ,犹太哲学提醒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关注宗教信仰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现实主义和西方人的理想主义 ,具有深刻的文化基础。从哲学上说 ,则来源于中国人“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生与死、入世与出世、趋同与批判、官本位与人格本位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现实主义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分 ;同时 ,疏于审视、少有批判、过于功利 ,也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劣根。我们在充分发挥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 ,一定要克服 (至少是缓解 )这种劣根性。  相似文献   

11.
吴野 《天府新论》1998,(1):53-55
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某些明显的不同之处,这并不是今天才为人所知的,而是东西方许多学者的共识,只是各人的概括有所不同而已。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最根本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确实.只要大略地观察一下东西方人在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乃至农业、天文、地理、医学以及保健养身等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就不难发现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何等明显。一般而言,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的、综合的、和合的、直观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叙事学研究是最近四十年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领域。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和对话对象,中国学者采取了“照着说”“接着说”“对着说”“说自己的”多种研究方式,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一部分中国学者采取“照着说”的方式,主要致力于对西方叙事学成果的介绍、转述和将其运用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一部分中国学者采取“接着说”的方式,按照顺向性延伸的路径,从西方叙事学结束的地方开始拓展性研究,或对已有西方叙事学成果进行深化、发展、反省、审视性研究。一部分中国学者采取“对着说”的方式,遵循逆向性思维,追求寻找与西方叙事学已有成果相异相反的角度和领域展开研究。其中最重要而且有民族特色的,是对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清理总结,以及从中国古代丰富的叙事现象中归纳出系统的叙事理论的成果。“说自己的”,即按照追求独创性超越的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形成具有超越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成果,许多学者先后进入过这四种路径,并在不同阶段取得了不同成果。其中申丹、杨义、傅修延、赵毅衡、谭君强、董乃斌、乔国强、赵炎秋、尚必武、龙迪勇等学者研究的创新性最为引人注目,有些学者和成果已经产生明显的国际性影响。中国叙事学的创新发展过程和路径对中国人文...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今天无疑有其值得开发利用的价值。但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视“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故其能够医治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顽症”。此...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重与西方联系的“现代”,而忽略与传统文化精神联系的“中国”,甚至导致了“中国”的迷失.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不是西方现代文学,就在于它的根在“中国”,在于汉语思维与西语思维的根本差异.鉴于此,从汉语思维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从此角度梳理汉语以及汉语思维的独特性,厘清民族记忆的汉语表现、西方意识的汉语阐释,则理应成为一个急不容缓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6.
刘再复对记者谈到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结构时说,二极判断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总是在政治上独尊,美学上专断,非此即彼、总想用一种存在方式、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统一不同的存在、思维、表现。当代中国必须打破二极判断的传统,建立起多元的文化结构。“双百”方针的本意是多元共存,后来却成了判断“香花”、“毒草”的二极标准。只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和改革时期的基本思维方式可以用“三实”——实践、实用、实质来总结,与西方的“三理”——理性、理推、理想(类型)十分不同。“三实”是基于二元(或多元)互动与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主流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维十分不同。当然,两者在历史中都显示过其偏颇的一面。当代中国曾经显示趋向平衡之外的极端,譬如,脱离实际和过度管控的“大跃进”,或与其相反的过度动乱的“文化大革命”。西方现代则在自由主义的同时,长期显示帝国主义侵略、资本主义无穷逐利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偏颇。中国未来的正确发展道路在稳定、平衡地推进由上而下的领导与由下而上的民众参与,也在继续吸纳必须的“三理”思维和其连带的机械化发展,以及自由主义和西方法律的个人权利观,借此追求超越中西二元对立,迈向综合中西优点的长远道路。  相似文献   

18.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代帝国主义实施侵华行为的中国当地条件制约或限定了侵略的方式和特性。外来侵略者通过条约体系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 ,又依“例外法则”在中国形成一套与西方基本价值时相冲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故这些西方代表在中国表述着“西方”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列强既要中国实行改革以维持西方标准的“正常”秩序 ,又是与西方标准相异的中国秩序之构建者和维护者 ,扮演着改革推动者和既存秩序维护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9.
从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换邹铁军,王传习“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在当代西方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塑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在这股思潮中,美...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伦理中的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标题是典型的“大叙事” ,犯了“后现代”的大忌。但中国人的确没有认真地系统研究过西方伦理思想的整体结构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支离、直观和临时应付妨碍我们把握事物的基本原则和逻辑框架。所以 ,就算是“大叙事”吧 ,对于我们一直所习惯的混沌思维方式恐怕也不是没有补救作用的。总的来说 ,西方价值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在根基上是建立在西方人的认识论和认知方式上的 ,不弄清这一点 ,就无法把握西方价值观念的真精神。西方伦理思想在西方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体现 ,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内在的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