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汉魏时期刘劭的《人物志》,是一部窥探才性、品鉴人物的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系统论述人才问题的专著。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对此书有专门研究的人甚少。近年来,随着人才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崛起,《人物志》研究渐趋活跃。全国各种人才学的报刊杂志和著作文章多有介绍论及。但有关《人物志》研究的专著迟迟未见问世,直至朱永新、刘崇德所著的《才性之谜——<人物志>注译与研究》新书的的出版,方才填了这项空白。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刘劭的《人物志》是人类试解才性之谜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那么,《才性之谜》则是《人物志》人才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人才学系统性理论著作刘劭《人物志》的才性品鉴法:一是《人物志》人物品鉴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其人才分类对传统阴阳五行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三是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对《人物志》按德、法、术三种标准分出的十二种人才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四是其具体的人才考察方法。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都不曾提到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刘劭及其政治著作《人物志》。然而,《人物志》却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政治思想论著。《人物志》流传至今一千七百余年,长期遭受冷遇。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逐渐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从学术思想史、心理思想史、人才思想史等角度对此书作了一些介绍和评价。但《人物志》其实是“政治人物论”,它首先是一部政治论著,因而很有必要从政治思想这一角度对它进行探讨,以便确定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劭的《人物志》一直以来被当成是一部人材学著作,而该书中所渗透的逻辑思想却不太受重视。笔者将谈谈《人物志》中隐含的“名实观”、“论辩思想”、“推论方法和分类形式”等逻辑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魏人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一书,不仅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长期受到广泛注意、在当时争论也颇为激烈的才、性、名、实等问题的基本看法,而且对考察、鉴别、荐拔和任用人才、个人素质对政治的影响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政治、人事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既吸取和总结了前人及同时代人在这些方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讨论人才心理思想问题的集大成著作。本文拟就该书中所反映出的政治观与人才观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刘劭的《人物志》内容兼综儒道名法各家思想,博采众长。《人物志》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流,对道家思想则采取了援道入儒的方法,为此后的玄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针对当时名实不符的情况,刘劭在《人物志》中引入名家思想,具体而详尽地厘定了名实问题,并借助法家思想使《人物志》得以升华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他博多学识,著作宏富,其<人物志>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该书吸收、借鉴并发展了前人的人物品评理论,其中人才鉴别理论对今天的心理测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物志》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志》是曹魏时刘劭所著的一部人伦鉴赏的专著。该书主辨人材,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幽摘微,并推演出专门的方法,遂成一学。本文除对《人物志》作一定的评介外,略考其学源,同时还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作一定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以“才性理论”为核心的人论与文论,于汉魏之际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此时期思想界对人之关注与研究,其理论重心逐渐由“伦理”转向“心理”,由对正统儒家整体性道德规范的恪守,转向对个体气质、性情、才藻、智能的崇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刘劭《人物志》具有精典意义及丰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曹丕《典论·论文》重点关注了当时的作家,构成了最早的作家论,尤其着重论述了作家的偏才情况,代表了当时评论者的共同关切,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偏才论。《典论·论文》是偏才论提出的经典文献,刘劭《人物志》对偏才论进行了理论总结。曹丕与刘劭等人在实践和理论上对偏才的论述,既是汉末以来清谈向名理发展的产物,又呼应了曹操"唯才是用"的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11.
在"辩即逻辑"的传统研究模式中,刘劭的"辩难"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人物志.材理》中,刘劭深入探讨了"辩难"的实质、目的,提出了"辩难"的五种方法,讨论了辩论者的素质问题,其中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所以成材”─—刘劭《人物志》教育思想试析张传燧刘劭(公元186-245年)生活在汉末魏初,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魏明帝时,曾出任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重视教育,受到百姓的赞扬。并向明帝提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其人才思想中均具有较浓的杂家色彩.但总体而言,<人物志>兼儒、名、法、道,儒为其道德指导原则,至于思想方法及内容上则以名、法、道居多.<颜氏家训>兼儒、名、道、佛,其中儒家是主流,其余则为支流.二书"兼综驳杂"的杂家风格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其作者刘劭与颜之推的广综博学和对前人丰富思想遗产的继承以及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现实环境.<四库全书总目>将二书列入杂家,确有其理由.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一词最早见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著作《关于思维科学》,它是用来描述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的。比较明确的概念则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的姚本先在《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5.
刘邵、字孔才,三国时魏邯郸人,明帝任之为散骑常侍,奉诏作都官考课之法.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所著《人物志》是一部鉴别人物、研究个性的著作.它原为适应魏制“九品中正”察举人材、衡量才德以授适当官职之需.十六国时西凉刘昞为之作注.宋代阮逸评价此书时说:“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本文就是就此书(参考刘注)抽绎其中个性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朱绍侯 《南都学坛》2008,28(4):41-45
三国曹魏学者刘劭所著《爵制》,是保存至今最早的研究军功爵制的论著。文中所提出的"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说和《商君书.境内篇》所说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的级别基本吻合。刘劭在《爵制》中还提出二十级军功爵制四大等级说,与《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所记军功爵制有四大等级基本一致。《爵制》对二十级军功爵各个爵名的解释,也优于东汉学者卫宏和唐代注释家颜师古。然而刘劭的《爵制》也有缺点,如把军功爵制与夏、周的旧爵制相附会,忽视了军功爵制与五等爵制的本质区别,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刘劭《爵制》的学本价值。  相似文献   

17.
《魏律》早已亡失,其内容已不可详考。《晋书·刑法志》记载:魏明帝“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劭”,“议郎庾嶷、中郎黄休、荀诜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三国志·刘劭传》也说:“明帝即位,(刘劭)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又《唐律·名例律》疏议曰:“魏因《汉律》为一十八篇。”《魏律》共有一  相似文献   

18.
资料     
《我国古籍之最》(类书·政书·丛书)1.《皇览》:三国时魏朝刘劭等编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类书.2.《北堂书钞》:隋唐间虞世南编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3.《韵海镜源》:唐代颜真卿编撰,我国最早的一部按韵编排的类书.  相似文献   

19.
刘邵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著的《人物志》是流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他认为 ,通过九种表征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气质和心理。根据人的德行和才能素质的差异 ,刘邵认为人才有“兼德”、“兼材”和“偏材”之分 ;根据人的专长、流派和职业 ,还可将人才分为十二类 ,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等。关于人的素质 ,刘邵不仅论及人的德行、才能、学问 ,而且还注意到人的性情、心理。为了知人善任 ,刘邵提出了一套鉴别人才的办法 ,即“八观”和“五视”。在人才任用问题上 ,刘邵认为君和臣的职责不同 ,各自所要求的才能也不同。君主以善于用人、听纳和赏罚为能 ,臣属则以自任、能言、能行为能。  相似文献   

20.
《他山之石》这部经济论文选集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本书作者黄望青教授是一位外籍华人,新加玻卓越的政治活动家,东南亚地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山之石》的多数文章选自其原著《工商业现代化诸问题》(经济论文之二).《经济外交在樱都》(经济论文之三)、同名著作《他山之石》(我所认识的日本)之中;还有“访华演讲”栏目内的六篇文章,则来自作者访问我国的部分报告文稿;“作者简介”是选自宋哲美著,香港九龙东南亚研究所出版的《星马人物志》一书.全书有五大部分:日本成功之奥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