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侨乡女性史是中国海外迁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华侨华人史、侨乡史、东南沿海社会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以闽南侨乡女性研究为例,举隅并分析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的重要资料,并探讨有关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构建侨乡女性历史关键在于研究资料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在海内外各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私人收藏家等处尽可能地搜索相关资料外,田野调查是发现、获得新研究资料不可缺少的途径。特别是寻找相关女性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对构建这一女性群体的历史尤为重要。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对构建侨乡女性史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侨乡发挥区域社会优势,吸引侨资发展经济.合资、独资工厂及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内地富余劳动力迅速涌入,出现人口东移的态势.相应地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人的互动、与当地社会的融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外来人员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侨乡社区的变化.文章将通过对厦门"銮村"的实地调查,探讨这一融合过程的阶段性特性,以期对当前多元社区现代秩序的设定及有效管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卓汴丽 《理论界》2009,(10):181-182
当今中国,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社会双重职责在她们身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分化.其中,专职家庭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群体.尽管社会对她们单一角色的定位评价不一,但她们对自身的角色模式有着富于个性的价值理解,并勇于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4.
胡莹 《天府新论》2007,3(6):93-95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科学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女性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情感支撑,皆显现着女性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优势作用。女性在家庭和谐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对形成和发扬和谐社会风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自身的发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妇女充分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不断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国时期,华侨之所以能够强烈而持久地作用于侨乡社会,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方面.本文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全国著名的客家侨乡——广东梅州为例,探讨清末民国时期华侨影响侨乡社会的心理因素——地缘认同.客家华侨通过组织地缘化、居住地缘化、行业地缘化、信仰地缘化,将地缘认同渗透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祖籍国侨乡社会而言,华侨的地缘认同强化着华侨对侨乡社会的认同,从而推动了华侨与侨乡的各项联系.华侨基于地缘认同而产生的对侨乡的情感,为华侨作用于侨乡社会提供了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家庭分散化"和"性别差异化"的流动影响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平等共享尊严、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其问题的穴点在于内含社会性别歧视的家庭政策,制度性与结构性失衡则是问题的根源。只有对关怀的根源——家庭——给予充分重视,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公共政策才能获得可续的动力。基于此,治理进城务工女性市民化问题要放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中来图谋与规划,需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通过发展战略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创新、治理系列制度和结构失衡、治理行动设计,编制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制度体系,为进城务工女性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性的外在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刘雪梅 《学术论坛》2001,(3):117-119
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提高女性婚姻质量与法律的关系,分析了法律保障作用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法律,维护妇女权益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现代女性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社会变革、体制转换过程中,现代女性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特征有机融合,有效扬弃,树立现代女性新形象,树立家庭新观念,将是现代女性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生死场》全书贯穿三个家庭生与死的故事,因此家庭描写是研究其文本不容忽视的方面。萧红着力刻划了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异化,通过若干女性在家庭中的遭际,包括家庭暴力、生育难产、动物式性行为和男性薄情,折射出女性对于"家庭"的恐惧性想象,并揭示这种恐惧对于女性某种程度的普适性和宿命色彩。小说中落墨最多的王婆形象,除了表现出黑土地上底层民众"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之外,还传达出作者颠覆传统家庭观念的渴求与努力。萧红独立的女性视角有机地融铸在"民族生死’’的宏大话语中,使得文本具有了或显豁或隐微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阶层内婚制下,女性择偶对家庭因素的考量并未下降,而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基于关中农村经验,将女性择偶中的家庭考量放置在历史变迁视野中,可以看出,女性择偶的家庭考量经历了三个阶段变迁:从看重家庭社会地位,到看重家庭代内关系,再到看重家庭经济条件,这一演变分别对应大家庭、核心小家庭与代际资源剥削的选择逻辑。在此过程中,家庭不断地趋于核心化和私人化。这是现代性压力在农村女性婚姻选择中的投射,女性在择偶中从重视家庭的伦理性转变为重视家庭的功能性,家庭实现功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女性导演作为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开始活跃在世界影坛,在创作取向和价值表达上,女性导演群体关注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并通过塑造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来建构女同性恋群体的主体性。作为一种反抗男权的同盟关系——“姐妹情谊”能够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性别角色禁忌,并颠覆异性恋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聚焦性别问题同时,女性导演群体亦关注了在拉美历史和现实中少数族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种族、阶层等方面的压迫,并通过赋予少数族裔女性一种“对抗性凝视”能力,来抵抗白人话语权威,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认同。反映离散女性在跨国阈限空间的边缘状态,同样是当代拉美女性导演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身处他国的拉美女性往往面临双重边缘的处境,她们既被本国父权制所压制,又被他国的种族主义思想所剥削。在电影创作中,女性导演群体不仅还原了离散女性的边缘状态,也刻画了她们是如何积极构建自身主体价值的。此外,女性导演群体还强调了历史现场中女性的生存体验,她们以女性独有的世界观表达了自己对于拉美社会历史的见解,从而为观众还原了拉美历史叙述中缺席的女性记忆。  相似文献   

12.
13.
家庭压力和应对:女性的认知、资源和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家庭压力研究多立基于西方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假设,本研究则强调把家庭压力置于中国当代城市生活时空下和性别视角下进行关注.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上海78个家庭92位女性进行了多次深访,并结合875个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女性对家庭压力的认知特点,可利用资源及其社会支持状况,最后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优化家庭生态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居住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该社会中使用的女性语言。通过对卫拉特蒙古的语言禁忌、尤其是对女性语言进行考察,发现人们利用语言禁忌维持他们社会的秩序,即保持神圣的存在的中心位置的同时排斥负的、不可控、污秽的存在于生活空间的外围。但是看起来非常清楚的结构中也有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即女性。神圣的存在中也有与普通的人们相比较更神圣的女性,同时与危险的自然力量等比较女性也更为安全和普通。不管女性是神圣的存在还是普通的存在甚至是危险的存在,女性语言都能够使其他者化。  相似文献   

15.
王炳钰 《广东社会科学》2023,(1):198-211+288
在“时间与移民”的理论框架下,基于对境外中国女性学者的质性研究,本文从“家庭时间(性)”与“职业时间(性)”双重时间维度探讨其在跨境流动中所经历的与性别相关的时间约束和支持,并考察这些时间力量和时间性如何交织并作用于个体的生命历程体验。研究表明,女性学者所处的跨境学术流动体系以及相关社会文化价值观和期待带来了一系列性别化障碍,进而生成和塑造境外中国女性学者在家庭与职业领域的特定时间困境和冲突,影响其生命历程进阶。同时,文章指出境外中国女性学者在跨境语境下也受到一系列性别化支持,并在此基础上能动地调试和改造自身的时间处境与时间体验,以更好地实现职业与家庭的协调和相对均衡发展。由此,本文进一步推动移民研究的“时间转向”,将时间(性)视角引入学术移民和学术流动研究,考察女性流动学者独特的性别化时间体验,挖掘跨境学术流动体系内部潜在的性别化因素及其不平等权力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促进移民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留守妇女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现象.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而又棘手的社会问题,留守妇女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权益易受侵害.本研究以陕南S村151位留守妇女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层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抉择的诸种因素,以及当前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全面二孩政策加剧了职业女性就业歧视和就业难度,也带来了职业女性在就业工作与家庭方面的各种冲突.解决这些冲突需要国家、用人单位和每个家庭及个体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国际移民,还是国内移民,都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结构、社会设置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而回应这样的挑战势必成为各国、各地政府的优先关注议题。尽管在社会政策上有着较多的争议,但包容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移民社会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舒茨的知识社会学对此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即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础是鼓励各个群体相互学习,形成共同的知识库存,从而建构一个扩大的共同体。此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深植中国社会的"仁"、"和"、"美"。  相似文献   

19.
文章先从性别比较的角度,从整体上提出中国女性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置放在中国性别文化与制度中,以及经济社会现代变革的背景下进行成因分析,建构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中层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侯杰  秦方 《广东社会科学》2005,23(1):110-116
本文以《大公报》中的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探讨知识女性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走出传统大家庭,接受新式教育,步入社会,成为职业女性,及各自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并对其家庭角色做类型分析,进一步解读知识女性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所扮演的家庭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