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侨乡女性史是中国海外迁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华侨华人史、侨乡史、东南沿海社会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以闽南侨乡女性研究为例,举隅并分析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的重要资料,并探讨有关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构建侨乡女性历史关键在于研究资料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在海内外各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私人收藏家等处尽可能地搜索相关资料外,田野调查是发现、获得新研究资料不可缺少的途径。特别是寻找相关女性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对构建这一女性群体的历史尤为重要。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对构建侨乡女性史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侨乡侨批业和侨汇发达 ,形成了以外购内销为特点的侨乡社会。新中国成立后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也出现了多种联系方式。随着海外社团日益国际化 ,出现了以地缘、血缘为主的社团回国寻根热 ,侨乡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内地。改革开放后 ,侨乡靠政策、技术致富 ,而侨乡新移民的文化素质不容乐观。随着新移民留学生人数的增加 ,文化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成为“新侨乡”。不同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的不同特点 ,成为今日政府制订侨务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中国人口跨国迁移过程中,跨国华人移民(华侨)一般与其留在祖籍地的留守眷属——侨眷长期跨国分居。华人移民常以跨国汇款(侨汇)维持跨国留守家庭的经济,侨眷的生活因此与侨汇产生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侨眷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急速减少甚至中断,侨眷生活从差异化趋向一致化,侨眷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利用抗战时期福建政府有关侨眷与侨汇的调查资料、地方报刊及华侨书信(侨批)等,考察在侨汇与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等多重影响下福建侨眷的生活变迁,从跨国留守群体的角度加深理解近现代人口跨国迁移对中国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跨国留守群体与近现代人口跨国迁移的多元关系。  相似文献   

4.
福州侨批是侨乡特有的事物,它展现出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着重从福州侨批的历史、运行特征、对侨汇业的影响及其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要加强对福州侨批人文史料的挖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海外移民既是世界移民潮流的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世界移民格局的发展乃至世界格局的进程.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早在宋代就有人移居海外,现今已是全国著名侨乡.作为中国海外移民的成员,温州海外移民必然具有中国海外移民的共同特性.藉此,本文依据温州海外移民的千年历史,通过阐述温州人移居海外的主要形态及海外移民的发展趋势来窥探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模式.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是中国人向海外迁移的活跃时期,许多跨国移民(华侨)在移民接受地与移民输出地(俗称侨乡)之间来来往往、活动频繁,对侨乡乃至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时的各种文本资料中都有所反映。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官方档案与侨乡族谱中有关的华侨资料,笔者试图探寻民国华侨在当时中国政府文本及宗族记述中的形象。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官方文本与族谱资料塑造了不少华侨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与侨乡宗族对华侨的观念与定位。虽然现实生活中华侨的形象更为多元多样,民国官方文本资料和部分族谱资料却一再地把华侨塑造为国家或宗族的热爱者,或是地方政治的受害者,显得单调而二元化。显然,国家、地方、乡族对华侨的经济资源有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与温州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拥有海外侨胞 30余万人 ,遍布世界 6 5个国家 ,其中约 2 / 3留居欧洲各国 ,尤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为多。这些华侨华人大部分经过几代创业 ,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又与温州有着血缘和地缘关系 ,因而华侨华人的资金、市场和信息是温州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小视的独特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欲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展望。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温州的海外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但经明清两代海禁后 ,移居海外者甚微。鸦…  相似文献   

8.
从海外华侨社会的主体变化看中国侨务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初晓 《社会科学》2002,(11):58-62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 30 0 0万人。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海外华侨社会发生了以华侨为主转向以华人为主的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向海外移居的中国人年年增加 ,这些新移民群体具有老华侨、华人不同的特点。针对海外华侨社会的变化和新移民的特点 ,中国的侨务部门调整了侨务政策 ,在继续重视华侨的基础上 ,加大对华人工作的力度 ,侨务重心转向新移民。  相似文献   

9.
散居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3000万(不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海外华侨和华人,勿论其国籍归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勇敢拼搏,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为祖籍国和侨居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成功的实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和经验。纵观历史,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大致可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迁徙,从中国本土的内地走向沿海;第二阶段是近代迁徙,从东南沿海成扇形辐射到以南洋(东南亚)为主的海外;第三阶段是当代(二次大战后)再移民,从东南亚四面八方扩散到全世界。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华族移民,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二次大战后力量发展很快。首先是人口激增。据统计,现在除中国本土(大陆和台湾)外,世界华族(包括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人口已超过3000万,而且每年还以十万计在激增。美国华人1940年仅77000人,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我国主要侨乡之一,目前海外广西籍华侨华人约有一百多万,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好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广西籍华侨华人在侨居地建立了不少广西会馆(广西同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等出洋者习惯性地称呼祖国故乡为“唐山”。“唐山”概念源起于唐朝,形成于清朝前期,晚清以后逐渐在侨界流传开来,既指具体侨乡,又指整个中国。从历史语境来看,作为人数最多与影响最大的近代华侨华人群体,南洋华侨对“唐山”的认知基本能够代表整体侨界。他们选择“唐山”代称祖国故乡,主要在于“唐”象征大唐盛世的辉煌历史和“唐虞之世”的理想状态,“山”则是闽粤等地沿海出洋者对陆地的方言称呼。南洋华侨对“唐山”的认知也未停留于本文概念层面,而是嵌入自身家国情怀之中,尤其是对侨乡的眷恋关怀和对祖国的热爱认同,成为他们构建侨界与“唐山”关系的主要情感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门五邑为中国第一侨乡,从2002年开始江门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办华侨华人博物馆。经过3年海内外的共同努力,共征集文物2万余件,精品率达到30%。其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均居国内同类博物馆之首。2005年11月26日开馆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填补了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华侨大省一直缺乏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空白”,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件标志性工程。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过程是一个对近代华侨和侨乡文物的抢救过程。“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早期华侨身份证明、护照、口供纸、银信、帐册等纸质文物与新宁铁路、侨乡…  相似文献   

13.
《梦归家园》是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苗族家庭从老挝丛林到泰国难民营再迁移美国的历程,书写了海外苗族裔群体的流散经历.作者通过家族历史反映了族群移民历史并通过文学叙事构建了“正史”之外的历史;同时,作者在流散的经历中通过重新书写自身的历史,构建自己混合的、动态的流散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论华侨华人经济张鸿奎一、关于同步认同华侨华人经济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所在国的认同,是当代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经济认同,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首要的同步认同。首先,在二次大战以前,我国的海外移民大...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范围很广,包括旅居在国外的侨胞,他们热爱祖国。”我们要做好团结和联谊工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本文就加强海外妇女联谊工作,团结海外“三胞”妇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振兴八闽、和平统一祖国做贡献的问题做初浅的探讨。一、加强海外妇女联谊工作的必要性1.从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华侨特点看福建省位于祖国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和东南亚各国有悠久的历史联系。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着华侨人数多、…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潮汕侨批局的经营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潮汕地区侨批局是专门经营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国内的简短家书及汇款的民营机构。它是在 19世纪水客业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侨批业务的增加在当时的各种客观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 ,于 2 0世纪3 0年代前后形成了功能齐全、纵横交错的经营网络。侨批局按功能可分为收揽局、中转局、投递局三种基本类型 ;按规模及经营网络又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批局。各类批局各具特点 ,共同构成了侨批的经营网络 ,对当时潮汕地区经济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广东是全国的主要侨区,旅居海外华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数众多。据估计,广东的海外华侨(包括华人)达一千多万人。由于他们侨居国外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迫害,过着“海外孤儿”的生活,所以时刻怀念着祖国和家乡,渴望祖国早日强大,家乡经济得到繁荣。解放前,华侨对广东的投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华侨在广东侨乡投资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广东经济所起的作用,缅怀华侨对祖国对家乡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女性角色向来被所谓主流历史书写所忽略.运用民间生活史料,虽不免会遇到零碎难用的困窘,但从民间生活史料中砂里淘金,却可望一窥民间妇女的生活实况.此用于海洋社会华人女性生活实况的考察,同样可行.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私文书、印度尼西亚华人民事诉讼公文书以及闽南地区、香港大澳水上人家等所传唱的民间歌谣等民间生活史料,既可以了解到海洋社会华人女性在经济上的地位,又可以了解到其生活境遇及内心世界,是研究海洋社会华人女性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20.
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移民海外迁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了较大变迁,主要表现为,移民接纳国家的国家主权、移民国情、移民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欧洲移民海外迁移的来源地由西欧、北欧国家变为东欧、南欧国家,外迁移民主体由欧洲"老移民"变为欧洲"新移民".以德国为代表的传统欧洲移民国家的海外迁移,依然符合推拉移民动因理论的基本逻辑,延续着19世纪的移民外迁传统,所不同的是,战败和国土分裂所导致的海外迁移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以西班牙为例的欧洲新移民国家的海外迁移则表明,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成为西班牙人海外迁移的诱因,但其海外迁移的进程则同样符合移民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