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不尊崇贤才异能, 使人民不争功名;不贵重珍品奇货, 使人民不做盗贝耘不让看到所贪图的声物, 使人民不致眼花心乱。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 构空他们的心思, 填满他们的肚皮, 削弱他们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筋骨,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作主张。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不太平的了。【校释】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诸今本如此。帛书乙本…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关于安民逸民的观点。其主张:待民必须守道遵玄德;民众疾苦、多欲、多智难治与圣人侯王有为而治直接相关;由百姓自然而为,实现自行化育,侯王们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不扰民残民,谦民爱民合民心等。要珍视蕴含于道家纯自然主义思想中的大智慧,谨防反自然的偏差和权力的异化;要警惕蕴含于道家纯自然主义思想中的反文明倾向,谨防反现代性的偏差。老子思想中确有民愚和愚民的主张,对此,今人当有清醒的认识。还老子于本相,这才是对老子的真正敬重。  相似文献   

3.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4.
乔健 《文史哲》2012,(5):69-80
无论是太过强调"在上者"在老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还是将老子的一些重要观念简单归结为"平民意识",都因忽略了老子的"精英意识"而有值得商榷之处。在"精英"的"自我实现"方面,老子强调精神超越升华的价值,在政治的实践领域,老子强调在上者"无为"基础上普通民众之"自为"的意义,而老子思想系统中的这两条主线,均以"精英"为重要绾合点。作为"精英"的"圣人",以努力向"下"来凸显其非同寻常的"上"和"先"。与"道"在"万物"找到了自己"的时候"实现了自己"同理,作为"精英"的"圣人"在"主观"上没有自己,但结果却在民众的充分自为中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天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契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现 代学者谈到老子,大多断章取义地认为,"无为"是其哲学思想的 主体或核心。严复批评这些人"今之用老者,只知前半句,不知 命脉在后半句"。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意在"无不 为"。"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为,不强作妄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不作为。"无不为"是顺其自然而为的效果,意思是说,只要顺 其自然而为,就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既然意在"无不为", 为什么又说"无为"呢?这是因为老子生当乱世,目睹统治者施 行苛政,强作妄为,以至于百姓更加贫困、偷盗更加猖狂的社会 现状,呼吁统治者实行"无为"之治,不要强作妄为。  相似文献   

6.
刘珊 《南方论刊》2014,(3):87-90
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进取精神,一种立于平常心之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无为"只是一种方式,其目的是要达到"无不为"的结果,即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老子的"无为"思想表征的是一种高远的治世境界和宽广的政治视野,体现了一种治国爱民思想,为我们国家的立国行政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7.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在孔子治国为政的整体思想脉络和义理旨归的意义架构中来理解,而理解孔子所言之义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圣人之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如天德之流行化育,故百姓在其治化之下生生不息(由之)而不知其善、不识其德(不知之),在此意义上,圣人之治实则蕴涵着一种不必甚或不可使民知其善、识其德的高远境界,正如古人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正唯不使民知之,故圣人之治才真正成其为美政善治。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家对"心"的观念多有思考,而老子的相关思想无疑展示了这种思考的初期形态。在《老子》中,"心"首先与"赤子"形象密切关联,而此观念"虚静朴弱"的本质与"无欲无知"的特性,以及其和"道"与"德"的相互关系,也均由此得以揭示。老子"心"的观念同时也渗透到他对于政治治理与个人修养的思考中,在前一层面,圣人之心与百姓之心的关系正如"道"与"自然"的关系;在后一层面,普通人则经由"抱一"、"抟气"等心之修炼工夫最终达到赤子婴儿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之“道”为其哲学基础 ,以“无为”之“德”为其主要内涵 ,以“无知无欲”为其“利”之所在 ,以“知足”、“宝俭”为其“利”之所依。因而 ,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哲学,一向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做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哲学,虽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起来,本意仍在于人生,即欲求得一个理想的人格。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极为深奥幽深的境界,他称之为圣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亦是圣人,不过,儒道两家对圣人的阐释却相去甚远。儒家彪炳的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语),荀子解说为“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把圣人视为人类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老子所追求的圣人品格是“尊天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解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篇》)。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自然无为的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所以老子认为,天之道,即人之道,即圣人之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次)。人是天道自然的产物,应当服从于道,故道的本性怎样,人的本性亦该怎样。可是,普通人为私欲所蒙蔽,失去了道的本性,唯有圣人尊天道以明人事。他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故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老子以“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对应的用心,就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不容怀疑的最高标准,即“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五十一章)。圣人的基本品  相似文献   

11.
今本《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一句的原貌应是帛书本和西汉竹书本《老子》中的"多闻数穷",强调圣人不应以智治国,这样今本第五章就是由两个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所构成,结构十分清晰。而且"多闻数穷"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对儒家的批评,体现出帛书之后的《老子》版本中的"思想聚焦"现象。"不若守于中"之"中"不应释为"虚静",而是公正之义,即圣人效法天地之"虚"而为政,其结果就是为政之公,如此解释则"不若守于中"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2.
张其淦于民国八年十月作《老子约》四卷.他从“黄老之学”的视角来注《老子》,指出:《老子》之道是永恒存在之道,无名;道常“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无为之治,顺万物之自然本性,不可有意作为使之过或不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以“仁义”、“圣智”、“巧利”和“政法”治天下.这在近代《老子》注家中可谓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张谷 《兰州学刊》2012,(10):31-36
道家"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不仅在中国本土影响深远,在邻国日本也受到重视,并出现了日本文化语境下的诠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近世颇具日本特性的重要学派徂徕学的诠释。该学派的创始人荻生徂徕以"中医"的"不治"诠释道家"无为",以"无为而治"为"次善"之治道;其弟子太宰春台进一步作出"随其成行而置之不顾"的解释,并将道家"无为之治"定位为"衰世之治道";海保青陵则以"从天理而不用己"来诠释"无为",这种"无为之治"体现为"以道临事"、"循理而治",运用"鼓舞之术"而"使民忘"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社会理论观点,是他的“道”的哲学学说的逻辑推演和他的所谓“无为论”的全面论证。在老子看来,人民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与灾害,都起源於违背社会的自然法则“道”。老子把背道的全部责任归之於积极有为的统治者。“道德经”上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七十五章) 那时人民在挨饿,而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生活。国家因而破产了。“朝甚除,田甚芜,食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  相似文献   

15.
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与"有为"之关系的论述,可分为四个不同的角度一是直接就"无为"与"有为"本身而言,提出了"为出于无为"、"为之使至于无为"的观点;二是从道之体用的角度,提出了"道之体无为,道之用无不为"的观点;三是从天道与人事相区别的角度,提出了"生万物者无为,成万物者有为"的观点;四是从君臣职责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君无为,臣有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老子注》颇具理论特色。他以元气释“道”,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以“穷理”解“为学”,以“尽性”解“为道”,从而掀起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时代潮流。他主张有无并重,并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辩证的理解,从而超越了魏晋玄学“贵无”、“崇有”之争以及道家纯任“自然无为”的弊端。他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7.
自《论语》讲"无为而治",历代儒家学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汉唐儒家以"任官得其人"言"无为而治",又讲"德者无为"。与此不同,朱熹以"恭己""德盛而民化"言"无为而治",同时又与《论语》"为政以德"结合起来,讲"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并将孔子讲"无为"与老子讲"无为"区别开来,从而对《论语》讲"无为"做了系统的论述。清儒更多地汲取朱熹的解读,同时又结合汉唐儒家的"任官得其人"。因此,今人对于孔子"无为而治"的解读,不能只是以汉唐儒家的解读为圭臬,而应当对前人的各种解读做出综合的考察,尤其要研究朱熹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老子将人类面临的种种矛盾归纳为道与无道的矛盾。在老子的思想体系当中,道与无道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均呈现出悖论的形态。因此,老子要求人们过一种"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悖论的生活。这种悖论的生活就是遵循道,远离非道;任自然,无妄为。具体来说就是要无欲、无技、不争,就是要通过闻、思、修、证、行经验和实践道。圣人不仅是得道之人,而且是遵道而治理天下与民众的人,是道与民众之间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4):139-142
老子"治道"思想是传统治国理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从三个维度予以考察:一是本体论维度的"道治",老子强调按照道的方式去治理,重视"道治"的形上性、根本性、全面性和规律性;二是价值论维度的"善治",批评世俗价值和伦理礼制,主张在治国理政中贯彻"自然无为"的宗旨;三是境界论维度的"至治",描述了"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的理想社会形态,既有统治者自身权力的规范约束,也有民众的教化引导,从而达到最高的治理境界。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道治"凸显了治理的基础和根据,"善治"展示了治理的方式和策略,"至治"描画了治理的方向和蓝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意蕴丰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都可转化为教育理念,可作为现代高校德育方法的借鉴。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无为而治”思想,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无为”达到“有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