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理论与“东西联动”刘修明(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这一著名的历史民谚,从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明了中国第一大省在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当代的“天下大治”,反映在作为大治基础的农业发展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广东盗匪力量进一步发展,通过"兵匪流动"、"藉匪自救"等途径,盗匪集团依靠武力在地方形成了小范围的割据,甚至公然挑战或排挤政府、军队在地方社会的"合法"权利,演变为一种实际上的地方权势,成为广东地方社会控制体系的一部分.盗匪权势的形成是民国初年地方社会武力化的一种表现,其从边缘到中心的社会流动过程,对地方社会权势的多元化影响明显,加剧了地方社会的动荡.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并非通常所理解的那样,贬唐尧而崇许由,在表层的寓言叙述下内蕴着对政治智慧的深刻思考.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表明了治天下的最高政治智慧,就是让天下人自己治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无为原则,它将治天下转换为安天下,进一步又将安天下提升到让天下自安的层次.由此,最高治理智慧不过是藏天下于天下的主题便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广东盗匪问题的严重化 ,与其时广东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有着直接的关系。政治上的动荡加剧了盗匪的活动 ;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消除社会底层的贫困 ,反而拉大了贫富的差距 ,滋生盗匪的根源仍然存在 ;不良的社会风气也进一步助长了盗匪问题的发展 ;而传统的社会控制力量的分解又为盗匪问题的严重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亡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反映新型市民阶层要求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政治伦理主张.他以人性自私为其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非为君也"、"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等方面对政治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政治经历过一个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徇君"的演变过程.尽管古人也看到保天下之私与治天下以公的密切关系,但由于缺乏对公私关系合理认识,个人权利被彻底否定,而帝王则"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形成了胜者为王、王权无限、帝王兼圣、法随己出的强权政治,造成了公私错位、道德畸形、人格扭曲、社会病态等恶果.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是与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西川蜀地后,依靠诸葛亮的一系列治蜀政策,数年之间,国富民强,与魏、吴成鼎立之势.其治蜀方略给我们以下启示(1)发展生产是强国富民之基础;(2)实事求是是决定政策之灵魂;(3)胸宽容人是团结、稳定之前提.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的指示,犹如一股春风,催生了中国年鉴事  相似文献   

10.
贾芳芳  王曾瑜 《文史哲》2008,(3):95-104
在中央集权等级授权制下,宋代地方官员的主体皆由中央直接任命,从中央到地方贯彻的是"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与百姓治天下"的治国原则,"足上供"是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和宗旨,贪腐丛生、勾结豪强等问题遂层出不穷,成为宋代地方政治的主流和常态,从而导致广大民众在承受沉重赋税的同时,往往还要受到地方司法腐败的困扰,以及地方豪强的残酷欺凌。少数清官廉吏的存在,亦无法从整体上改变当时地方官员"贪吏十九"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的哲学思想贯穿着法自然,要求奉行无为不争的原则。这一原则涉及到治世思想中,对内体现为"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对外则体现为"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等方略。如果能将国内、国外各项事情都做的恰到好处,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即达到"国治天下平"后的"太上"状态,这就是老子的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管子·心术》等四篇同老庄道家一样,把"道"视为万物所以生所以成的本根。不同之处在于该四篇是把对"道"的体悟和认识运用于治心、治身、治国、王天下的哲学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四篇关于"道"和"精气"的本体意识和认识论的解析,并与老庄道家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其不同于老庄关于"道"在治心、治身、治国的运用,吸纳众家之长,实现了将老子道家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得以发挥和延伸,形成新的哲学流派——黄老道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宋明社会与先秦汉唐社会是两个特征明显不同时期,宋明社会已经转向到"以理治国"为核心治国之道的"理治"社会时期。宋以后中国传统社会以朱子理学为宗,完成了由礼乐政刑向德礼政刑治理路径的转变,创立了儒家学说的"道统"体系,描绘了"天下平"理治社会的理想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独具理论特色和现实价值的理治社会论。  相似文献   

14.
立足丰富的师教实践,周敦颐在《通书》中构建了其师教体系。他提出了"师为天下善"的师教定位,对师教的内容、原则等作出了相关规范,同时明确了成圣成贤而天下化治的师教目标。这一体系,涵括宏大,内涵丰富,是对儒家师教理论的承继和发展,多有"破暗"之举。  相似文献   

15.
赵抃出身"小吏世家",27岁中进士而踏上仕途。在地方官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尤以治蜀著称,入朝任御史后,"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晚年优游山林,退居故里而卒。在《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天在内,人在外"的天人关系理解为基础,强调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迹而累心,但自然无为并非不事事,逍遥游也不是在浩渺之乡孤芳自赏。道之为用,始于养生治身,而终于治天下,也就是说,由己之身而至国家、天下,无处不逍遥矣。庄子思贯孔、老两家,而其究竟处更近孔子之意在此处最为显明。  相似文献   

17.
秦并天下,不立尺土之封,推行郡县制度,四川兼有巴、蜀二郡以及巫、黔中的一部分。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区划建制上,实行郡县制度,同时兼有部分分封制度,形成郡国并行。在四川地区依旧设置蜀、巴二郡及南郡巫县。基于在西南地区统治力度的加强和加深,还先后设置了广汉、犍为、越雟、沈黎、朱提等郡,最终形成今四川地区的5郡,50余个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恶性膨胀导致了各种层级的公共环境危机,这些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甚至使千千万万无辜而善良的人们陷入绝境.中国古代伦理中所固有的主张不为外物所役累而情愿过平易恬淡生活、崇尚"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胸怀、坚持与人与自然万物为善的立场以及仁民爱物的情感价值取向,显然可以帮助当代人消解公共环境危机提供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君臣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代表了宋儒关于君臣关系的认识。胡安国主张"人主大臣为一体",并将其理解为"一心"、"天理",体现了宋儒政治主体意识与文化主体意识的深刻关联。胡安国主张"大臣任大事",以"卿大夫"为"国君之陪贰","列国之卿"是"其君所与共天位、治天职者",体现了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历来评论很多,见仁见智。我们觉得,在众多的评论中,王夫之的见解较为深刻,是值得注意的。王夫之对诸葛亮作了这样的评价:蜀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先主殂,武侯秉政,务农殖谷,释吴怨以息民,然后天下粗安,蜀汉之祚,武侯延之也”(《读通鉴论》卷十。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见此书卷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