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人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天,费告诉他:九月九日天降大灾。你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便可消灾。桓景照着做了,傍晚回家,畜禽皆已暴死。从此就有了登高习俗。可见这一习俗带有道家色彩。  相似文献   

2.
"重阳"与"再嫁"--试论薛宝钗的命运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阳”在薛宝钗的诗词中出现过三次 ,通过对这些诗词文本的分析 ,可以看出 :如同“清明”预示了探春远嫁的时令一样 ,“重阳”则暗示了薛宝钗“再嫁”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使我们在理论研究上面临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尤其是怎样对待西方现代哲学的问题。我们对西方现代哲学认识的如何,不仅影响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超越,而且关系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为此,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它们在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对待近代哲学的态度等方面具有相同点,在对待现实问题、哲学体系的开放性上等方面又具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事关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和高等教育的成败;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是立国、治国之本;哲学社会科学最能表征各民族鲜明的个性,体现一个民族的品格,是民族盛衰之学,是民族文明之魂;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体化是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比较优势,是建造世界一流大学之根基.  相似文献   

5.
列宁认为,经验批判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他专门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经验批判主义作了系统的批判。如何对待唯心主义?是当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列宁在该书的结论中,把他如何评价、分析、批判经验批判主义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总结为四个观点。这样,就提供了一种如何看待唯心主义的思路。列宁在该书中是怎样贯彻他的这种思路的?得失如何?这是值得总结的。这样的总结,或许可给人们如何对待唯心主义以启发。  相似文献   

6.
接踵而至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提出了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对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康德博大精深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性、生态道德思想底蕴。在生态哲学的视野下,重新解析阐发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其对生态危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研究经典作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何对待哲学与自然科学相互关系问题。由于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概念,就无法评判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特别是无法评判马克思的观点,所以文章多处援引了这一概念,以证明它是如何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和解决哲学与自然科学相互关系问题方法的。人是马克思哲学注意的中心。马克思认为只有与人有关及对人有意义的东西才是值得  相似文献   

8.
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包括原生生活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价值观基础这三个方面。中西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不同,在原生生活方面表现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以农事为思考中心,古代西方的政治哲学以城市生活为思考中心;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以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古代西方的政治哲学以神人之分和征服自然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在价值观方面,以权力的合法性为中心,围绕着治人者与被治者之间的应有关系、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应有关系、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应有关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强调实践美德、民本思想和基于人伦的亲情,而古代西方的政治哲学强调理智美德、神本思想和基于"逻各斯"的理性或意志。这些差别集中地体现在古代中西政治哲学对待民的基本态度之上,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对待民的态度是以如何"牧养"民为根本立足点,而古代西方政治哲学则是以如何"放牧"民为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形而上学的含义、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及其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关于如何完整准确对待和科学评价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问题,哲学理论界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简单地对待黑格尔哲学时指出:“仅仅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象对待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清除的。必须从它本来的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当代学术现象,经历了从技术辩证法传统、论技术或技术论到技术哲学学科确立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国技术哲学,可以从两方面考察其思想脉络:一是把它作为一种部门哲学加以对待,主要包括技术的经济哲学、社会哲学和伦理哲学;二是把它作为一种哲学纲领加以对待,主要包括现象学技术哲学、分析的技术哲学、解释学技术哲学和实用主义技术哲学。这种考察表明,中国作为部门哲学的技术哲学发展是体制性的,已有相当发展也有较广的扩散,而作为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才作为一种“国际引进”刚刚兴起。也就是说,中国技术哲学正在从部门哲学向哲学纲领构建发展。这种转型意味着,中国技术哲学必须要在思想渊源、传统文化关联和时代特色呈现方面走向更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当代学术现象,经历了从技术辩证法传统、论技术或技术论到技术哲学学科确立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国技术哲学,可以从两方面考察其思想脉络:一是把它作为一种部门哲学加以对待,主要包括技术的经济哲学、社会哲学和伦理哲学;二是把它作为一种哲学纲领加以对待,主要包括现象学技术哲学、分析的技术哲学、解释学技术哲学和实用主义技术哲学。这种考察表明,中国作为部门哲学的技术哲学发展是体制性的,已有相当发展也有较广的扩散,而作为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才作为一种“国际引进”刚刚兴起。也就是说,中国技术哲学正在从部门哲学向哲学纲领构建发展。这种转型意味着,中国技术哲学必须要在思想渊源、传统文化关联和时代特色呈现方面走向更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陵瞭望》2006,(4):21-21
傅谨撰文指出:节庆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深深蕴含了文明和文化圈对历史与价值的特殊理解.并且成为维系文明与文化圈的历史与价值同一性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春节还是元宵,清明或者端午,中秋以及重阳.它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时序层面。与这些特殊日子相关的祭祀、聚会乃至于饮食等等习俗,拥有超出单纯历史惯性的文化意义.它们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周易在对人文环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人事变更及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进而成为人类文明可共享的一种宝贵资源。周易历史哲学在总结历史盛衰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历史盛衰之哲学基础,并力图透过历史现象,寻求形上学之依据,将历史哲学之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之精神密切联系,将历史发展之原则融入到时时变易之流,将历史作为个人生命与族群生命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周易中"天命观"的研究,以期探讨周易历史哲学的形上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德是公共道德的简称。公德与社会公德不能混同使用。对公共道德的理解有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即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政治维度体现在公民与政治共同体国家这种纵向关系中,又可分国家如何对待公民和公民如何对待国家这两个向度;社会维度是指公民之间横向交往关系的维度。社会公德就是从社会维度论及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人本管理的真正体现──生涯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本管理是一种如何对待管理中的人的哲学,这一管理哲学要求管理中人的回归。生涯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之一,是目前为止,最好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管理模式。生涯管理有许多重要作用,弓队生涯管理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6.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清明既有为先祖扫墓添坟的庄重肃穆,又充满了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富有传统特色的节日。今年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二个年头,在这个小长假里,人们在祭奠祖先、缅怀先人后,趁着小长假出门购物、踏青游玩。经济危机似乎并未影响到这个流传了2500多年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7.
在认识论、科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领域,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取代决定论,是现代西方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倾向,是对传统哲学中以黑格尔哲学为主要代表的绝对主义的反动;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严重泛滥,也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内部蕴涵着否定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拉德布鲁赫对法律神学的知识立场出发,力图对其法哲学在早期和晚期之间发生的根本性转折进行彻底的理解,并通过这一理解来把握其法哲学的精髓及弱点。最终希望从他思想经历的历史命运中倾听如何对待法律神学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时期,不同的阶层分别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统治者注重历史盛衰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指导治国实践;史官的探讨凸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色,且能运用《周易》来论述历史盛衰;诸子百家对历史盛衰的总结,与其思想学说紧密结合;这些对我国民族历史思维以及后世史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药师经》关乎药师信仰的研究。疑经的风气兴起以来,它受到了颇多怀疑,于今益盛。《药师经》的翻译,记载本来是清楚的,但由于现存对十二卷《大灌顶经》解释的分歧,一些学者以为《药师经》是中土伪造的。《大灌顶经》前九卷甚至整个十二卷具有很明显的道教特性,费长房将其著录为帛尸梨蜜多罗翻译,有怀疑空间;将作为依据的《杂录》称之为子虚乌有,甚至说是费长房的伪造,都是过度怀疑的结果,需要重新审视。20世纪初,斯坦因在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发现的一批梵文佛经中就有药师经典。假定吉尔吉特地区发现的《药师经》真的是慧简所造本的"回译",时间的衔接太过紧密,不合当时印度文化传入中土有相当长的时滞的现实,而且这个时候正是中土僧人"西行取经"的热情迸发期,"回译"说更令人难于置信。澄清《药师经》的翻译问题,对中国佛教史、文化研究殊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