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安整风时期,随着鲁迅式杂文的兴起一时,杂文的批判现实倾向受到置疑;金灿然以《一得书》为“新杂文”的代表,肯定了这种杂文创作模式;然而强势的党文化力量使得“新杂文”并没有蔚然成风,最终革命内部批评成为杂文创作的畏途。  相似文献   

2.
“语丝文体”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丝》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1930年3月在上海自行停刊,前后历时5年多。本文通过对《语丝》杂文的世界、精神和文体的分析,表明了《语丝》的成就在于杂文,探讨了《语丝》杂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精神,说明了《语丝》的杂文被认为是“语丝文体”的原由。《语丝》聚集了一流的写作队伍,创造了别具特色的“语丝文体”,为现代文坛增添了迷人的亮色。  相似文献   

3.
葛辛 《中华魂》2013,(11):37-37
河北省《杂文月刊》2012年第9期(上)第10页署名秦海的《凶人而异的是非观》一文,不但“批判”了“强制人们”“一元化地保持一致地认同某事”是“专制体制下的是非观”,而且还“批判”了“对某事之是非的不同认知,并非源于对这事本身的不同看法,而是源于这事发生在谁身上,或者发生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李升平的杂文是当代中国杂文界的特色景观。作为“党风记者”的李升平敢于直面现实,带着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对假、恶、丑的东西进行无情地曝光,其“锋芒”所向,可谓之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浸透着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平民情结。李升平杂文的讽刺艺术,能够让形象说话,通过真实的、典型的讽刺对象,寓意讽刺使其达到应有的生动性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且介亭杂文”命名自己1934—1936年间的杂文,强调此间写作与“周围的情形”的密切关联。鲁迅用“且介亭”为题强调半租界的环境,不仅强调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上的杂糅与交叉,更强调资本市场与专制政府的合谋,尤其是其联手对革命文学进行的压制。在这样的压迫下,鲁迅的反抗也就具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如何在“且介亭”中想方设法写出诗史般的杂文并使之与读者见面,如何“带着镣铐进军”,是鲁迅彼时最重要的任务。换句话说,“且介亭杂文”本身就是鲁迅在这一阶段反抗和突破文网的成果,它们既是“且介亭”处境的体现,也是这一处境的产物,因而独具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特征。“且介亭杂文”一方面是“含胡”的,以迂回、智慧的斗争方式面对审查;另一方面,鲁迅在杂文和《故事新编》里都使用了借古论今的方式,取道历史而批判现实,这也成为其后期杂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四益的杂文以思想深刻犀利、形式新颖独特而在当今杂文创作园地中独树一帜。他的杂文特别是《新百喻》、《诗画话》、《唐诗别解》等系列杂文,无论是在结构模式、写作技巧方面,还是在语言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从而丰富了杂文的创作体式,美化了杂文的语言,提高了杂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林放是我国新闻界一代宗师,现代著名专栏杂文家。著有《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赵超构文集》等。林放杂文很有特色,自成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34年至1937年(南京);第二阶段:1938年至1945年(重庆);第三阶段:1945年至1948年(上海《新民报.晚刊》);第四阶段:1949年至1965年(上海《新民晚报》);第五阶段:1978年至1992(上海《新民晚报》"未晚谈"专栏)。  相似文献   

9.
“乡土杂文”的诞生,是我国当代杂文创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它是对杂文创作宗旨、杂文的性质以及对杂文文体分类的重新定位。乡土杂文命题,是李升平先生的杰作,是他对杂文事业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杂文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武器,他对这种文体确实有某种程度的偏爱。他认定杂文是“和人生有关”的一项“严肃的工作”,因为有人需要,也“有人憎恶”。鲁迅的杂文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它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展现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它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返观历史的一部“信史”;它还着力于对作为民族心理特征的国民性的解剖,更使鲁迅杂文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的变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鲁迅时期,鲁迅不仅赋予杂文以战斗性,而且赋予杂文以社会学、历史学与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价值;二是40年代,为杂文的衰落时期;三是50年代,杂文比较冷寂,并引发争论;四是新时期,关于杂文的讨论实际是40年代就开始的关于鲁迅式杂文是否过时争论的继续,提出了“新基调杂文”的概念。从40年代到60年代,杂文命运多舛,多次在与政治的短兵相接中一败涂地,“新基调杂文”实际是杂文领域中一股向着政治叛降思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李革新 《中华魂》2014,(13):34-36
2014年第2期河北《杂文月刊》(下)转载了2013年12月11日《渤海早报》韩石山《我是一个怯懦的作家》的文章,说自己不敢在作品中描写"好地主",所以是一个"怯懦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的杂文创作,历经四个时期:建国初期,处于徘徊阶段。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当代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此后,杂文创作又经历了一个大波折。“文革”十年,杂文创作是一派荒凉景象。粉碎“四人帮”后,杂文创作再度繁荣,至今不衰.这“三起三落”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要繁荣杂文创作,必须对杂文有正确的认识,掌握运用好暴露、讽刺等手法,不断提高杂文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姚北桦同志的杂文集《暮鼓晨钟》作为“江苏杂文十家丛书”之一,最近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姚北禅同志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老编辑,50年代是南京《新华日报》秘书长,7O年代是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和《南京师范学院学报》主编。SO年代是《江海学刊》主编。离休后,任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他在工作之余,勤于笔耕,精心于杂)飞IJ作。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大都是精品,发表以后,颇受好评。他的《试笔三愿)}1980年1月8日在《新华日报》发表后,被收入叩i国部(艺大系·杂、C卷》。他的《“九斤老…  相似文献   

15.
鲁迅后期十年定居上海,既见证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又敏锐把脉到上海反现代化的“文明病”,上海经验成为鲁迅后期杂文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相比之下,鲁迅后期杂文对上海经验的反现代化特征的书写,是鲁迅杂文主题领域的一个新的开拓,更加显示了鲁迅作为思想家的卓越和超前。  相似文献   

16.
陈辽 《江海纵横》2005,(1):43-44
在新闻界,杂文界,几乎无人不知湖南有个“党风记者”李升平,有个真枪实弹的杂文家李升平。报道李升平事迹的新闻和文章甚多,但是,惟独祖丁远的《社会脊梁——湖南有个“党风记者”李升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脊梁》)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它不仅获得了“中国作家世纪论坛”惟一的长篇报告文学特等奖,而且受到了全国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7.
晚清贵州著名学者、诗人莫友芝未刊稿本甚多,传世著录的珍本《郘亭杂文燹余录》、《影山草堂杂文》、《郘亭函札稿》保存了莫友芝生平、家世诸多有价值的史料,也可以窥探莫友芝的散文艺术,对于整理莫氏文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中《杂文》篇对"杂文"的论述,与《文选》中诗歌对"杂诗"的分类,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杂",就是对那些内容庞杂,难以归类的诗或文章的统称,同时,"杂"还表示不入正统,带有轻视的意味。二者还有一些相异之处,"杂文"重讽谏作用,"杂诗"重言情抒怀;"杂文"可以"各入讨论之域",而"杂诗"则难以归入其他各类;"杂诗"中有很多以《杂诗》为题的诗篇,且在以后有所发展,"杂文"则无此特点。但这些差异并不是主要的,有的差异还是因为二者的对象不同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1997年,杂文作家们依旧保持了关怀现实的姿态。在此背景下,一批中青年杂文家逐渐走向成熟,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改变着杂文创作“青黄不接”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从事杂文创作,开展舆论监督;许多作家更加注意对旧有题材作新的开掘,更好地发挥了杂文的思想灯火作用;杂文创作、杂文作品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欢迎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无论是写作目的 ,还是“诗史”性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类型”形象的创造 ,还是总体的艺术风格 ,以及一贯性的文体意识 ,都呈现出显明的整体性。本文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 ,论述了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特征。并指出这种整体性 ,不但是鲁迅杂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殊规范之一 ,而且也是鲁迅杂文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