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宗语”     
远在三十年代,流行在安阳民间有一种话,叫“徽宗语”。有的不知哪三个字,误称为“徽州语”。这种话都是算命瞎子说的,所以,又叫“瞎子话”。两个瞎子在一起,要讲私话,看不见旁边有没有人,就用“徽宗语”讲话。叽哩呱啦,叽哩呱哒,很有点象外国人在对话,一般人是听不懂的。  相似文献   

2.
微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紫薇之文,便以鲜为人知的史料话题,向我们展示了人杰地灵、888岁古徽州的诸般神奇。  相似文献   

3.
耘田农夫:徽州蚊虫多,怎么办呢?特别是偶们居住在水塘边的,真是蚊虫成阵。如果你一大早起来,走出家门,听得见南瓜棚下蚊子的大合唱,听了叫人毛骨耸然的。不过你不要音怕,这些蚊子是公的,不吸人血,只吸花草上汁液。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锡伯族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在讲锡伯语的同时曾经还讲一种叫“吉甫西”语的语言。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了一些语言工作者的关注,纷纷调查研究,著文立论,各陈己见,众说纷纭。笔者作为锡伯族的一员,当然就更关心这个问题的探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弄清“吉甫西”语是什么语言,它同锡伯族有何关系,锡伯族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等,这样一些语言学中的问题,同时也对研究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很有  相似文献   

5.
耘田农夫: 许多年前,没有雨鞋,那时还没有塑料,橡胶倒是有,但价钱很贵,象我们农夫就穿不起了。怎么办呢?男人和小孩子下雨就打赤脚,女人要讲礼仪,赤脚会被人笑话,但也不能不出门,或穿布鞋出门。我们徽州人就有徽州的办法。怎么办呢?先做一双布鞋,要宽大一些,底也比较厚实,然后熬一小锅桐油,桐油熬热,才能渗透到鞋中去,连底带面全都油好,等干透了,就可以穿。这种鞋就叫油鞋,硬梆梆的,不能走远路,但在村中走来走去不碍事,倒也是一道风景线。因为费事,穿的人家也不多。  相似文献   

6.
12月8日黄山市经济社会观摩会总结大会上,黄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宋国权很有感触地向与会市、县领导介绍说:在徽州有一个民间组织叫“徽州之友俱乐部”,由一批国内外喜欢徽州文化的知名人士组成。协会成立三年来。默默地、义务地为徽州为黄山宣传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因此我刊特约徽州之友俱乐部理事成员张建平写了这篇专稿,以期引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文化”这两个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讲清楚什么是“文化”却并不那么容易。人们对"文化”有各种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倒并不互相冲突,但终究不一样。我们今天讲经济工作中的文化要素就应该讲明白我们采用哪一种对“文化”一词的解释。 人们每天都在活动。各式各样的活动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结果。有些活动的结果没有多大的意义,没有多大的价值,尤其没有长远的价值。事情过去了,这些活动没有对别人,尤其没有对后人留下什么影响。这些活动的结果很快地就消失了。有些活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深一些,但这种影响过若干年也就消失了。也有些活动的结果会比较长期地或者很长时间地传下去,能够积累起来。因为它们对后人来说有比较大的价值,有比较大的用处。这种能够长期传下去,能够积累起来的人类创造的东西,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和《徽州女人》电视剧编导金继武教授讨论“徽州女人”话题的时侯,我们都认为,“徽州女人”的确是徽州文化中一个最有文化内涵、最具震撼魅力、最引世人瞩目的好题目.但是如果隔雾看花、以点概面、浅尝辄止、入焉不深。就会浪费或糟踏这么一个好题目。说“徽州女人”,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探究。都少不了对历史上徽州女人丰富生动史料的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少不了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徽州女人”种种表现的科学评判。在封建宗族社会,男尊女卑,“徽州女人”的史实记述。相对不多;对有关徽州女人的各种复杂现象。人们也品评不一.这就更增加了认识“徽州女人”的难度。多年来关心“徽州女人”的话题.在韩再芬、刘晓庆、归亚蕾等名人先后鲜明演绎“徽州女人”,世人一步步走近“徽州女人”的时候。特不揣浅陋。说说“徽州女人”五大特色,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四年前曾经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很明显,邓小平同志在这里讲的问题是文风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逻辑学界有的同志认为:“如果……那么……”既可以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是充分且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见《光明日报》1984年1月16日朱煜华、刘维林文章《也谈讲逻辑要合乎辑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P那么q”这个常用的语言形式,只能是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的语言形式。理由很简单,“如果P那么q”就是“如果P那么q”之意(同一律),并不含有“如果非P那么非q”之意。这就是说,它只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而没有表达P是q的必要条件,根本不存在歧义。这从“如果,那么”这个联结词的语言含义就可以理解。假定我  相似文献   

11.
耘田农夫:冻米糖,偶们家就叫糖。做糖是十二月家家户户必做的事,如果有哪一家没有做,这一家必发生了变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镇     
《中文信息》2007,(11):8-8
毕加索曾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因为这种艺术是无不包含美的纵观东方“美”之艺术.集大成者非中国古镇莫属就中国古镇来说.不管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北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到徽州的菊斗乡里的祠堂.再到山西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无不透射着一种美那么这种美是什么?它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3.
说明我省和我国农村经济的“粗放”是容易的,论证其向“集约”转变的必要性也不困难,但真正走上集约道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讲“向规模经营要效益”,但家庭承包制使农业生产规模成了“超小型”的,而且还要30年不变。我们讲“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但建国以来培养的农林牧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现在仍留在农业系统的不足一半;现有的农技推广系统都是线断、网破、人散,队伍都稳不住;毕业生分配都很困难。我们讲“向结构要效益”,但家家户户都必须种棉花,从而使区域种植和结构调整成为空谈。两个根本转变既  相似文献   

14.
邱东 《理论界》2004,(5):21-22
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东北现在就需要硬道理,就是那些确实能让东北发展的道理,带响的道理,有真金白银的道理。软道理,那些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然应该讲,也可以讲,但只讲软道理不管用,就不行。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有所变化,原来是“要不要搞”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在则主要是“怎么搞”、“谁来搞”或“都搞什么”?怎么把中央的决定细化?怎么把原则化为行动?怎么把软道理做硬了?中国的政论有主语缺省的毛病,行文中往往有很多“要”,一连串的排比:要什么……要什么……,但通常不说谁来做这么些“要”,或谁分别应当承担那些“…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书中描写的斗“叶子”,是万历时期兴起的一种博戏方式,该博戏始于昆山,发展在徽州。明代万历间版行的二部“叶子”游戏规则的著作均出自徽州人汪道昆,潘之恒之手。“叶子”起初只有40张牌,汪道昆把它演变成48张牌,每门多了2叶。插入的8张牌深含蕴意,通过对“叶子”的演变发展,一可能界定《金瓶梅》的成书时间;二可以从西门庆对货币流通思想意识的探讨来证明《金瓶梅》作者对金钱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不怕麻烦     
邻居大妈在市场买了一只甲鱼,回家一复秤,足足少了半斤多。大妈跑回去找摊主论理,摊主也不争辩,爽爽快快地退钱。大妈对这个结果挺满意。我说:“这哪行,至少也应该叫他赔您往返的车钱,还不说搭上那么多时间。”大妈笑答:“找那个麻烦,我不如干点别的呢。” 想想也是,短斤少两,就那么几块钱去和摊贩理论,碰上  相似文献   

17.
徽州民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式多样,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徽州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受徽州语言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徽州民歌在歌词、音律等方面都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当今,在“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战略背景下,从保护、传承和外宣徽州民歌的目的出发,探究徽州民歌的语言样式和文化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光 《家庭科技》2006,(4):46-46
调查显示,近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签约薪资逐年下降。那么,今年在薪资上谁又能多收“三五斗”呢?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成功为自己多加了“三五斗”的高手吧。  相似文献   

19.
围绕着“进”和“退”的问题,有过不少议论。林彪、“四人帮”、康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为一个“斗”字,大造“斗则进,不斗则退”的舆论。在一些同志心目中也有一种“喜进怕退”的错误观念。似乎“进”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退”就一定是修正主义。时至今日,仍有人一听说“进”就兴致勃勃,一说是“退”就繁言啧啧。这种观念不清除,  相似文献   

20.
“天都社即普门外护”——徽州文人官绅对佛教的支持 如果说。徽商们对黄山佛教的支持是在资金、土地、物质方面,那么,徽州文人官绅们的支持就在于精神鼓励、人力帮衬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