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倪同一 《职业时空》2005,(10):60-61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德国推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双元制”,采取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德国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勇敢的教育实践家。他一生身体力行,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批判地借鉴外国的有关理论,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郭明星 《职业》2013,(20):77-77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原来的关门办学模式,要走出校门,抛弃门户之见.主动与社会、行业、企业实施跨界融合,这样,才能办好职业教育,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由黄炎培等人倡导并发起的职业教育思潮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科技救国的思想洗涤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现代化的新教育格局。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中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这是继近代职业教育思潮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变革”时期,推动这一变革的巨大动力就是“科教兴国”战略。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地吸收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当发掘、整理和继承我国近代以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索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杨汉正  史卫红 《职业时空》2008,4(6):104-104
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源于中等医学教学教育,长期以来中专卫校受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很深,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课时安排等方面都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压缩饼干”或称为“速成班”,无办学特色可言。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已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金毅伟 《职业》2014,(19):74-75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4年指出:“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键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基于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学习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笔者认为,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该是“合纵连横”的架构。  相似文献   

7.
《职业》1994,(6)
铁路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的设想孙玉玲去年10月以来,我们北京铁路局就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实行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里笔者对在我局职业教育中实行这一改革谈一些设想。“双元制”的精髓是:企业技校联合办学,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德国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精华。拥有世界一流科研人才其至“诺贝尔们”的大学,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把青少年中少数最优秀的网罗进来,然后说自己教学质量如何高的中学也处处可见。但能把中小学生成绩相对较差的三分之一也能培养成“专业人才”,让他们也能跻身于中产阶级,世界上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孔繁波 《职业》2014,(6):64-64
本文围绕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合作、中职招生及中职生考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从政策层面解决目前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职业培训经验与中国职业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德国推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双元制”,采取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德国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宋兴东 《职业》2016,(10):36-38
纵观我国教育历史中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者而言,虽然职业教育发展比普通教育早,但职业教育却是步履艰难,虽然在相关文件中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灵芝  吴家宏 《职业》2014,(5):15-17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知识结构比中专生优。”这是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对“五年制”职业教育的肯定。2012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该试点的推行意味着浙江省除了原有的五年制“3+2”职业教育、单招单考外,还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开启了“五年一贯制”和中职生保送两条新的升学“直通车”。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社会上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而就在大学生就业艰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刚刚闭幕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却传来消息:中国职业教育将告别“缺钱少人”的历史,在2006年步入春天。  相似文献   

14.
杨建明 《职业时空》2005,(24):62-63
德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经济发达国家之一。德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方面始终能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其发达的职业教育。以著名的“双元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了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为德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  相似文献   

15.
孟航鸿 《职业时空》2008,4(10):149-149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再就业,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京须  柳靖 《职业时空》2008,4(9):185-18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方针、目标和内容,而教育又起着维护和加强政治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与经济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这一论断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追溯职业教育发展史更能深刻领会发.辰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林国强 《职业时空》2008,4(3):122-1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经历了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高等教育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到了重要日程。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提出实旄是高等学校就业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劳动者、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王淑兰 《现代交际》2010,(9):148-148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课题: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把握经济活动的脉搏,避免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滞后现象。因此,作为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具有市场意识,经济意识,而且还要有超前预测的能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产品”适销对路,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07,(6)
在今年“两会”上,职业教育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热点。为此,本刊特摘录一些“两会”代表、委员有关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发展的建言,以同读者一道共同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为职业教育的腾飞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高灵芝 《职业》2006,(1):45-46
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经济 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也随之调整,越来越 多的领域要求其从业人员不仅具有操作 技能,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 新能力,因而两者兼具的“灰领”人才 成为企业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也带动 了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那么,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如 何适应“灰领”时代的需求昵?就此问题, 本刊记者与浙江省海宁市技工学校校长 洪惠明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