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农村公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当前,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的形势下,为农村公民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公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公民意识严重缺失等因素的存在,使农村公民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农村合作治理要求各治理主体均衡发展。一要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二要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科技保障、风险防范,培育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三要重塑治理理念、优化服务职能、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四要积极培育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充分发挥其利益表达和实现、行为自律和协调、政府与社会互动,增进社会资本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职业农民具有进城与留村两个去向,职业农民教育具有二重性特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留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其中,进城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筑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教育管理的强化;而留村职业农民的培育则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民素质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需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情况,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农民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强化农村教育.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才能提高生产力,才能有效地疏通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渠道.本文根据天津市部分区县农户综合情况调查,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有关农民技能培训的一些看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主体,是指能自主参加农村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农村新型经济主体,则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农村新型经济主体,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很多农民的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走向分离,并引致农民的主体性价值冲突,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经济主体的培育方式方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培育新型农民要特别组织实施好思想道德教育工程、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四项工程”。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优化农村于群关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优化农村干群和谐关系为抓手,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必须认真查找与科学分析当前制约农村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创新农村多元化社会管理格局,填补政府角色功能缺失;创新源头治理理念,提高农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创新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实现政府与村民的良性互动;创新干部教育管理机制,锻造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创新农民素质提升机制,培育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提高对培养新型农民的认识,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整合培养新型农民的资源,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网络;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投入和力度;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机制,完善培养新型农民的体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地对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民主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农民协商意识不强、协商事务界定不清、现有协商组织空转等问题,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协商制度供给不足、协商组织形式滞后于农村社会变迁等,是上述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协商民主制度设计;创新协商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