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的意象则是诗歌的精华所在.要把蕴含着丰富中 国古典文化的诗歌意象翻译得让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文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是意象翻译的目标.为此译者在意象的翻译中常常采用异化法以期能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分析卞之琳的早期诗歌入手,深入并着重探讨其诗歌中镜子的意象来解读卞之琳的诗歌,深入体会其诗歌中意蕴丰富的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黄昏从空间来说,是茫茫宇宙的一段风光;从时间来说,是昼夜交替的一段时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已不再是自然风光和一段时间的简单再现,而成了一种凝聚着特定心理特定情感的诗歌意象。古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涵三种情感:男女间的相思怨别、游子们的思亲望乡、文人们的迟暮之叹。  相似文献   

4.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其笔下的《鹰》坚毅中带着孤寂和悲伤,为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作者一改以往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分析仅仅偏重音韵美的角度,而从这首诗的音韵美、意象视角、修辞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解析诗人如何塑造出鹰的形象并探寻诗人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及其价值所在,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5.
乡愁诗是我国千年以来就流传的文学创作形式,近现代台湾诗人将这种创作形式发扬光大,寄托对祖国大陆无限的思念和爱恋。余光中是台湾最著名的乡愁诗人之一,本文通过对余光中本人成长经历、诗歌意象运用、诗歌内容的时空跨度、诗歌所表达的对祖国山川地理、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热爱进行了简要分析,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文化形象的转化。汉语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在其英译过程中文化形象转化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意象加以分类分析得出文化意象转化程度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只要读者欣赏过便永难忘却,人物性格迥异是关键,他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能从理性深度折射社会,警醒国民,有极其深广的思想和艺术蕴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灿烂的星》是他为爱人范妮?布劳恩写的一首表达爱意的十四行诗。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济慈的《灿烂的星》这首诗从音韵、修辞和意象方面进行分析,加深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欣赏济慈带给我们的诗歌盛宴。  相似文献   

9.
冰心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有着很高的造诣。由于长期受到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哺育和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质,而这些又都反映到她的散文创作中,就使得她的散文与传统散文具有了某种关联。冰心又往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感情,这与古代散文的重视意象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迪金森的《我为美而死》写于1862年,正值她隐退初期,是她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歌的首推。诗中绝妙的意象、突破传统的韵律、跳跃的标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迪金森的独特诗风。此诗意境悠然,两位为追求真和美的斗士终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无拘无碍地彻夜长谈。而不被世俗社会承认的迪金森终有真和美相伴余生。《我为美而死》是诗人隐退的宣言,是诗人对真和美的咏唱,也是为诗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迪金森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运动表象等[1]。我们所指的意象主要的是视觉意象。意象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表征方式,原始人没有进化到学会逻辑思维的时候用的主要就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意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因其形式整齐、韵律严格、修辞手段的多种多样一直是译界难点。本文试图从意象、用典、音韵和修辞手段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古诗英译中的不可译或难译因素。同时,又尝试从奈达的形式对应和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名剧的代表,从古至今都不乏对它的评论。而笔者则选择从《牡丹亭》的意象出发,从中国传统戏剧写意法的角度,以"牡丹"和"梦"为例,试图探讨汤显祖创作的构思之巧,意蕴之深,这一虚一实的意象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上的独特作用,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又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神话意象的运用对作品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从神仙意象、神兽意象和仙境意象对于《牡丹亭》中的神话意象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对比,《青春之歌》的成长叙事呈现出认同叙事的总体特征,并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完成了现代知识青年的成长三部曲,二是淡化成长主体对过往的不舍和选择新生的犹疑.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之前的山水诗句,大都"乏情",缺乏生命的流动,因而显得呆板。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却形象鲜明,清晰可感。究其原因,除了诗人本身杰出的艺术素养和对山水美的深切感知外,更因为其打破逻辑对语言的束缚,重新调整诗歌语言结构,依照美的规律和视知觉的感受来结构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打乱语言固有的逻辑链条,改变句子成分之间的依赖或从属关系,从而使句子中的各种成分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进而增强句子的容量与变化,这是建立在心理学与视知觉基础上的情感逻辑语言。谢灵运对逻辑语言的改造并非否定逻辑语言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它正是对诗歌语言的积极补充。而这一点可以说是"元嘉之雄"谢灵运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根本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英语学习应该重视英语诗歌的学习,英语诗歌学习应该注重诵读,然而诗歌诵读学习在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学生自学状态。本文尝试将诗歌诵读渗透到语音学习阶段,为学生诗歌诵读能力的培养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是创作诗歌最早的国家,在现代的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文本占有十分巨大的比重。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文本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正确解读诗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心灵的滋养。《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好课程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佛教东传后,自我适应,积极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佛教中国化的终极产物。它虽说是一种宗教,却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境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