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司马迁及孔、孟之说,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禅让制,而且直到原始社会末期的舜、禹也都是靠禅让制取得大酋长位的.但《竹书纪年》却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韩非更加武断地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之弑其君者也”.据《竹书纪年》及韩非之议,禅让制到尧、舜、禹时代已经名存实亡,舜的最高领导权就是以强力夺取来的.当前史学界持此看法者较多,其根据为:舜在高阳氏之族号称“八恺”及高辛氏之族号称“八元”的十六族的支持之下,以武力打击了所谓“四凶族”,即压服了共工氏和崇伯鲧等强大反对势力,才巩固了统治权的.所以认为,武力对舜践大酋长位起决定性作用.笔者对此见解有所异议.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由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过渡──试析尧·舜·禹的“禅让”侯玉臣古代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始于夏王朝。在夏王朝之前,是人们称为“禅让”时代的尧、舜、禹的时期。以往学者多将“禅让”看作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制”。还有人称其为“二头政长制”。就是说,在历史...  相似文献   

3.
从尧、舜禅让的实质看传子制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兴 《天府新论》2007,(1):129-132
尧、舜实行禅让不可否认,禅让本质上是不同族邦首领担任族邦联合体领导者的制度。尧、舜禅让过程中已经萌发了传子思想,禹治水的成功为实现传子制提供了契机,最终传子制得以确立,夏王朝建立。  相似文献   

4.
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它开始出现在中原大地。在夏王朝出现以前,著名的领袖人物有尧、舜、禹等人,据史书记载,他们曾实行过“禅让”制度。因此,不少人都认为那时的社会形态还属于原始社会,也有人把它称为军事民主时期。  相似文献   

5.
付希亮 《理论界》2009,(1):133-137
禅让制度是我国尧舜时代部落联盟民主选举制度.本文从母系时代婚姻制度出发,探究尧舜时代禅让制度的本质.结论是:从帝喾到尧舜时代,中国还处于母系社会阶段.在当时部落联盟中,高辛部落占据主导地位.高辛部落的女首领是部落联盟的女皇,免、舜等因被女皇选作女婿而登上帝位.从浅层意义上说,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选举制度,从深层意义上说,禅让制度是母系时代高辛部落女皇择婿制度.  相似文献   

6.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真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尧、舜、禹禅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真相如何?战国诸子百家众说纷坛,近代中外学者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在以氏族为基础成立的国家,规模不会很大,所以形成了万邦林立的状态。小国之君被称为诸侯,势力强大者则可称王、称帝、称天子,是众多小邦的共主。共主地位虽高,实权并不大。所谓禅位,不过是把共主的名义让给别人,并不影响其原为本国之君。共主具有双重身份,为一国之主是根本的,共主之位是兼任的,所以不必由一族一国长期占有。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不过是最后的两次,而“瞽史”则又保存了这一重要史实的梗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 鲧的死因 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鲧是传说中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未治平,被舜杀死在羽山。 另一种意见认为,鲧不是因治水无功被尧舜杀死的。实际上,鲧临危受命,治水有方,深得民心,才  相似文献   

8.
一、人才学的兴起是时代的需要人才学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我国兴起的一门新学科,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得很远。从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的“禅让”开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多次出现过人才繁盛的时代,涌现出大批英才豪杰,流传下来大量的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的佳话,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研究遗产。二千三百多年以前,墨子收集了各国政治家、思想家“推贤”、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4,(2)
舜孝极其艰难,但对于理解儒家又极其重要,富含深邃的生存时间哲理。舜孝本身的艰难导致辨识此孝的真实性的困难,由此导致了尧测试舜的独特方式和时机化见地。舜孝的前提、实现与后果都与人的时间意识有根本性关联,而禅让与继位也可以通过孝意识的时间性得到一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民主制,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应该属于氏族民主制,而夏禹传子应该是帝制的雏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帝国.此后的中国,朝代不断更迭,君主专制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然而,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公元1911年被推翻了.  相似文献   

11.
新出土古文献再次证明,先秦两汉文献所载五帝时代实行的禅让制有其一定的历史依据。上博简《容成氏》中有关"有虞迵"的考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虞代新世系。相关竹简的编联证明,"有虞迵"一世出现在唐尧一世之前,原来是先由东夷部落集团的"有虞迵"禅让给华夏部族集团的唐尧,然后才由唐尧传给虞舜,因此,所谓"唐虞"实际应是"虞唐"。虞迵、唐尧、虞舜、夏禹、皋陶、伯益之间的民主禅让,构成了整个虞代文明。虞代包括唐尧夏禹中原各族世系,而东夷各族世系是其主体。有虞族史诗、颂诗《韶(鼗)》乐的形成、流传及其在虞代文明中所发挥的宗教政治作用,正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之前是否有虞朝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 ,夏商周之前没有虞朝。夏代以前 ,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 ,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 ,以舜 (有虞氏 )来说 ,在位仅五十年 ,而夏、商、周各传位数百年 ,称帝王名号者都在 10人以上 ,有虞氏作为一个朝代而言 ,是难以成立的。另一种意见认为 ,虞朝是古代史中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韩非子·显学》载 :“虞夏二千余岁”。按此说法 ,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 ,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 :幕、穷蝉、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  相似文献   

13.
(一)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有一个氏族部落从中国西部迁到山东,这个部落的领导人就是大禹。中国西部地区称“夏”。春秋时郑大夫子西名夏,证明夏有西意。夏又含有雅意,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亦即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用他们的地方语音歌唱的诗篇。禹部落从西部地区迁来,所以又称为夏族。那时候,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相传东夷首领虞舜的“王位”就是经过选举的手续让给禹的,旧史称为“禅让”。禹在位时,曾  相似文献   

14.
禅让与封禅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让即坛让,即筑土为坛举行宗教仪式转让权力。而之所以要筑坛,是因为坛是对山岳的模仿。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山岳崇拜,山有通天的作用,坛作为对山的模仿,也有此义。尧、舜、禹时代,已是我国国家产生的前夜,社会矛盾激化,禅让(坛让)不是尧以和平的方式筑坛举行庄严隆重的宗教仪式向舜转交权力,而是舜取得对尧的胜利后,自己筑坛举行宗教仪式,证明自己具备非凡的神性,亦即表明自己有做首领的资格。因此,上古时代的领袖均集祭司与帝王于一身,从颛顼到尧、舜、禹,以至于夏、商、周,在这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统治者对政权合法性的辩护,几乎没有理性的论证,而是用宗教仪式来代替,其中一个重要的仪式便是封禅。封禅也是上古帝王登上权力宝座之后,为了证明其合法性而举行的仪式  相似文献   

15.
尧舜禅让故事自古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及至五·四运动以来,尧舜禅让故事仍是古史论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传统禅让说与篡夺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一)选举说,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酋长选举制度(郭沫若),或认为是古代一种王位选举制之粉饰(钱穆);(二)争夺说,认为虞、夏间揖让之实乃是争夺(蒙文通);(三)儒墨创造宣传说,认为尧舜禅让之说源于墨家,是儒墨两家宣传之结果(顾颉刚)①;(四)神话说,认为尧舜是神话中的上帝,故尧舜禅让传说当是由神话转化而来的(杨宽)②。此后,又有学者提出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先秦及秦汉的监察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历代国家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部门和官吏的公职活动实施监督、纠察、检举其玩忽职守行为,弹劾国家机关和官吏中违犯朝廷纲纪和法度。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和官僚机构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的监察制度 我国原始社会,经过尧、舜、禹的“禅让”制度,从夏朝传子开始,正式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夏商周时期,随着阶级统治的建立及其不断强化,“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势必引起阶级矛盾的激化,动摇统治者的基础。我国的监察制度,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萌芽、产生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楚简《唐虞之道》第6至13号简作了详细的思想解析,考察了"尧—尊贤—禅让—义"和"舜—爱亲—孝—仁"这两条理路的内在思想逻辑及其在禅让政治实践中汇合的过程与可能性。认为简文作者在王者作为天子权位授予主体的观念主导下,深入剖析了儒家禅让政治的基本理论架构及其基本精神,指出了禅让政治所要求的孝、忠、仁、义等德目及其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尚书》的历史变动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承认新旧时代即新旧王朝的递嬗是合理的、进步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尧、舜、禹等"圣王"所生活的时代是值得欣羡的时代。这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从天命改变的角度而后者主要是从道德高尚、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说的。而这一切都可以用"敬德保民者可以得天命"来解释,其关键在"德"上。《尚书》所认为的前代圣王统治时期是好时代,对这一观点,应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皋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皋陶,亦作陶或咎,或称陶叔(《易林·需之大畜》)、(《路史·后记》),相传是我国古代刑法的创立者和声名卓著的法官。他的事迹零星地见于《尚书》、《左传》、《竹书纪年》和《史记》等较早的史书,《离骚》、《说文》和诸子等书中也可见到片断记载。相传他断狱公平,执法公正,又被后人视为狱神。伪古文《尚书》说他主张“镇刑”、“轻刑”,希望“无刑”(《大禹谟》)。从东汉开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高,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类并提,列为古十二圣之一(见《论衡·骨相篇》)。魏晋以降,氏族谱煤之风…  相似文献   

20.
殷商有无宗法制?我国古代宗法制是西周开创的,还是如孔子所说:经过夏、商、周的因、损、益?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着异议的问题,本文仅就殷商宗法制作一简要的论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以父权为核心的宗法关系是伴随着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形成而形成的。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虽已区分为自由人与非自由人,但仍是一血族团体。血族成员之间虽由于父权的出现而失去了原来的平等关系,但在经济上仍保存着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和共同消费的关系。家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分枝,氏族之上有部落,部落之上还有部落联盟等血缘团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墨显学所传颂的尧、舜、禹“禅让”时代,即相当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