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追求自由是张炜小说创作的内在精神之一,在张炜看来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必由之路;而对于“流浪者”形象的逆造,成为张炜对于人自由生命形式的大胆设想和认同;张炜还积极地否定了物化中的现代人精神匮乏的生存状态,并通过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倾心书写,努力寻找现代人精神自由的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炜小说创作本土经验的生成,源自其童年及少年时期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在故土大地上的“游走”以及丰富广博的阅读,并由此形成了“爱痛交织”的生命情感书写、“浪漫超然”的齐风海韵书写、深沉厚重的历史现实书写等本土性特征。张炜运用了诗意雅致的语言,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建构了独具魅力的半岛文学时空。张炜小说的本土经验书写,反映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的执着坚守、对“融入野地”的向往,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3.
路翠江 《东岳论丛》2013,(1):176-180
张炜的泛神论倾向,可从他的个人阅历与文化影响中找到形成的根源。至《刺猬歌》、《你在高原》,张炜的泛神论最终形成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基于整体象征与隐喻意义上的对应性。张炜泛神论的主要文学表征有:"天人合一"的文学理想;狂放自由的文学精神;齐文化内蕴下的神秘性;充满神性的"大地"情结。泛神论为张炜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新内容:一是以多声部形式在叙事中确认文学的浪漫与诗性价值;二是以新的生态伦理的倡导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形成生态文学新内质。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与“大地”的二元转化──略说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郜元宝“说说张炜”,这也许会成为中国评论界今后一段时间要一提再提的话题。张炜的成就实在是相当可观的,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古船》在80年代中期出现,似乎整个80...  相似文献   

5.
当代小说家短评(七则)□卢敦基张炜无论如何,张炜是当代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家之一。名噪一时的《白鹿原》之所以难以独步天下,除了作品本身的另一些原因,其描写家族史的模式与约十年前的张炜的《古船》极为相似,亦是一病。一种写法既已开创,后来者便丧失了它...  相似文献   

6.
张炜的知识分子批判是一种社会批判,也是一种思想批判.张炜以“业余者”与“流亡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土野蛮”与“洋野蛮”,他清醒地洞察到封建专制思想与商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阻碍力量;张炜以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批评,这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现时代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和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关联.比较研究发现,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特征,即贵族意识、忏悔意识、平民化思想、宗法制生活、道德理想主义和自然神论等主题意向在张炜的创作中均有所体现,或者说,在张炜的创作中含有托尔斯泰创作"痕迹".本文旨在借用托尔斯泰创作的思想特征来诠释张炜及其创作思想,同时阐明,在中西方文化影响方面,中俄作家在其创作中体现出了相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张炜创作的理想精神使其创作方式上表现出突出的特点:纷呈的意象,无边的倾诉,独特的视角,这些特点使张炜作品在艺术上弥漫着浓重的浪漫、诗意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炜植根民间大地的文学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具有拥抱大地的民间情怀;二是坚持关注民间大地的创作理念,形成了独异而鲜明的民间立场和"野地"意识;三是具有朝向民间的艺术运思。张炜以民间大地为旨归的文学观,在新时期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以此为立足点迸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  相似文献   

10.
张炜的《古船》、《外省书》、《我的田园》展现出一条乡土叙事的诗性追求之链,即从苦难承担到逆行外省再到田园重建,最后走向自我放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张炜向着乡土回归而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的精神追求,并最终超越了善恶、城乡、虚实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精神臻于诗性升华之境。  相似文献   

11.
在张炜的文学世界里,充满许多蕴含哲理和抒情色彩的意象。其中,植物意象独具特色,以时间维度上的生长状态,展现了生命存在的永恒价值,极为自然丰富地诠释了他的文学态度。本文主要从张炜小说中植物意象的生成因素、特性呈现、精神蕴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更深层次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诗意田园、人文精神和本源哲学价值观念,还原"一个原来"、"一个真实"[1]。  相似文献   

12.
张炜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家,而且是当代少有的思想型作家。作为迄今读来仍撼动人心的作品,张炜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盛开的思想的花朵,经岁月淘洗,越发灿烂夺目。观照其中对人性恶的揭示和对人性善的追索,于内,可窥见作者直面人性与人生的艰难探寻,牵涉到人的生存的价值尊严和灵魂的拯救;于外,可广泛触及作者对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反思,关联到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王辉 《齐鲁学刊》2005,(5):107-110
张炜的小说创作思想源于其对多种文化理路的博览众采,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俄罗斯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构成了其创作的主要思想背景,形成了他创作中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意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对作家张炜作品中的母性形象进行深层解读.恋母倾向其实质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是对审美的、非功利世界的无限眷恋和执着追寻.  相似文献   

15.
审父始终是张炜作品的一个隐蔽主题。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父子”冲突的主要形式,指出审父主题的实质是社会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6.
苦难及其救赎:张炜创作中的文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与救赎是文学表现的基本主题之一。张炜的几部重要长篇小说都贯穿了这一主题,表达了他对人之生存苦难和大地苦难的持续关注和思考。对于这种苦难,张炜所昭示出的最根本的救赎之途就是:彻底改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和征服的态度,回归自然,固守农业文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实现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但是农业文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无法拯救从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之生存苦难和大地的苦难,所以这一救赎策略是失败的。这种苦难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土生土长的胶东籍作家,张炜自幼饱受并自觉展现胶东的文化质素.土地情怀、忧患意识无疑是较为鲜明的两点.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与张炜是 90年代特定语境下令人关注的文化个案之一。如何理解与评判他们的存在以及由其引发的事件,是感应 90年代这一时代转型期文化征候的风标。但对“二张”现象的理解,迄今为止多数只停留于零碎感触式和浮浅表态式的水平,并未达到足够的深度。最近,由颜敏教授撰写的《审美浪漫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张承志、张炜论》 (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一书,在这一问题上作出了进一步的努力探索。   作为“九十年代文学批判丛书”之一种,《审美》一书首先简要勾勒出了“二张”作为“诗人的愤怒”形象出场的时代背景:大众文化大面积…  相似文献   

19.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汪曾祺及张炜的作品历时又共相地呈现出诗性写作的特征。他们都注重对于作为人类诗意栖居地的自然的讴歌,注重对于诗化之人的塑造,却又悖论性地包含了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古朴原始主义明确而坚定地昭示对原始、村野的认同,沈从文、汪曾祺为其提供了范本。现代原始主义则表现为对原始与文明的两难选择,鲁迅、张炜、贾平凹等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创作中流露出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