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低收入农户作为影响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和增收难点,关注其状况,实现其增收,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键。本文所指的低收入农户,是依据河北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对4200个调查农户按人均纯收入五等份分组,由低至高依次分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每组农户所占比重为20%。低收入农户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低收入农户收入结构为农业主导型。2001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占51.1%,牧业收入占2.8%,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占11.3%,工资性收入占32.3%。与其他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法和归纳法,梳理国内学者研究城镇房价收入比和城镇居民基于住房的分层后,可发现国内学者从农村房价收入比和从住房角度研究农民分化很少。计算农村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5个收入组的房价收入比,估算5个组别家庭现实中自建房需要的大略时间,然后将农村高收入组别家庭收入与城镇的中等收入组别家庭收入做比较,可判断高收入组别家庭在城镇购房的可行性。基于农村适婚年龄和低收入户的建房时间比较可判别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自建房的可行性。基于上述判别,将农民分成主要家庭成员在城镇购房居住阶层、在农村建新房居住阶层、放弃在农村建新房居住阶层3个群体。得出结论:农村人口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收入的分化;3个阶层的选择体现出农村中以"小"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优质资源单向由农村流向城镇,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和全国整体经济的长久发展;放弃建房人口在住房分化中向上通道基本闭塞。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验通货膨胀对我国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影响的结构效应,基于中国1995-2012年17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构建了均衡模型论证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总收入和分项收入的影响机理,采用动态GMM方法检验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份额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最高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外,通货膨胀降低了其他各收入水平组的当期收入份额,从而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中低收入组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份额对通货膨胀没有调整应对能力;通货膨胀却极大地提升了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份额,降低了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份额,从而缓解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差距;高收入组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通货膨胀中受益最多;通货膨胀有利于转移性收入“正向分配”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按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3年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人均为866元,比上年增加9元,增长1.0%。 一、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增速缓慢。近三年来,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缓慢。2001年为818元,增长2.0%,2002年为857元,增长4.8%,2003年为866元,增长1.0%。 二、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0年。2003年低收入组  相似文献   

5.
借助江苏城镇居民相关数据,从收入阶层差异视角出发,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结构之于其消费支出和支出结构的阶层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不同收入阶层,无论是人均收入规模还是收入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对消费支出水平与支出结构的影响也表现出阶层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和剩余收入法的不同适用性,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及其时序变动、区域差异和收入阶层差异进行了测度与比较.结果表明,最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力无法在住房市场中实现其住房需求;中等收入及以下各阶层住房支付能力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持续扩大;中国城镇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各收入阶层与相应住房类型匹配性不完善,中低收入阶层城镇居民面临着较严重的住房压力.  相似文献   

7.
资料     
究竟谁富谁贫?什么职业油水大?什么职业薪水高?相信在下列由国家统计局完成的调查中会有你应有的位置。 按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五个阶层来划分城镇居民家庭,1995年中国各类家庭情况如下: 贫困型家庭: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家庭总数的3.8%。 温饱型家庭:家庭年收入在5000—1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36.1%。这部分主要是由内地中小城市的普通居民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2005—2011年广东城乡居民不同收入分组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研究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阶层结构和平均消费倾向。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变化,高收入户收入比重略有下降,但是整体稳定;第二,随着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总消费水平越来越取决于平均消费倾向最低的高收入户(城镇为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第三,决定收入分配调节对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因素,不是各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而是各阶层收入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只要收入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等级上升而递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分配地位,就会提高总体平均消费倾向;第四,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是最强烈的,因此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对总体平均消费倾向提升作用明显;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深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初次分配工资分配率、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各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作为分析指标,经分析研究所得结论为:低、中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与分配率负相关,分配率所代表的初次收入分配总量性影响对中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影响较大,中、高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都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正相关,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代表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性影响对高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影响较大;并针对各阶层的特殊性对各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其波动对居民的经济福利会产生影响。运用中国1995~2010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IDS需求系统模型估计城镇居民粮食消费的收入弹性和自价格弹性,借鉴Minor&Goletti福利效应模型,测度了粮食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的福利效应,粮食价格下跌10%,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组的福利平均变动分别为0.52%、0.32%和0.19%。而粮食价格上涨10%,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组的福利平均变动分别为一0.14%、一0.74%和一0.4%。基本结论是:粮价上涨,城镇居民福利损失,粮价下降,城镇居民福利改善。由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等级增加而逐渐降低,粮食自价格弹性随收入增加由缺乏弹性变为富有弹性,粮价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影响大于中、高收入人群。因此,政府应更加关注粮价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影响,通过完善价格补贴制度等措施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鸡蛋价格波动对不同收入居民福利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1986~2010年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鸡蛋消费的相关数据,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对鸡蛋价格波动对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福利效应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短期福利变化趋势一致,并与鸡蛋的价格变化呈反向关系;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CR总体处于一个逐年递减的过程,但在下降的过程中,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3个收入等级的下降波动趋势一致,而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和最高收入4个收入等级的下降波动趋势趋于一致,CR降幅大小和城镇居民的收入等级成反比;同一收入等级内部,价格变动对低收入城镇居民的福利的影响要大于对高收入城镇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蔬菜价格波动对低、中、高收入城镇居民福利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95-2010年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蔬菜支出与收入的相关数据,利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对蔬菜价格波动引起的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福利效应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短期福利变化趋势一致,并与蔬菜的价格变化呈反向关系;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CR总体处于一个逐年递减的过程,但在下降的过程中,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三个收入等级的下降波动趋势一致,而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四个收入等级的下降波动趋势趋于一致,CR降幅大小和城镇居民的收入等级成反比;同一收入等级内部,价格变动对低收入城镇居民的福利的影响要大于对高收入城镇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虽然总体价格水平止跌回稳,但是反映消费需求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却仍是负增长,消费不足仍是当今制约经济走出低谷的桎梏。从收入层次来看,富裕阶层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极低,中层阶层预期支出不稳定及消费供给滞后,贫困阶层低收入是制约消费需求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富裕阶层收入的宏 观调控及税收管理,稳定中间阶层支出,改善供给结构,提高贫困阶层的收入,以期达到全面提高消费需求,带动整个经济全面回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西北五省省会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后的结果表明,五市居民收入虽增速加快、高低收入差距与全国相仿、收入来源日趋多元,但存在着与发达地区绝对值差距过大、低收入户比重偏大、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份额过低以及仍未形成区域内协调发展等问题。要改变现状,需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并加强区域内部合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结构的变化表现在收入来源、收入阶层及区域3个维度。在收入来源方面,工资性收入稳定快速增长,进而逐渐取代经营性收入成为对增收贡献度最大的收入来源;在收入阶层方面,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户收入增长偏慢,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增收动力结构差异明显;在区域方面,各地农民增收动力结构呈现出不同模式,收入增速地区差距较大并由此影响到区域收入不平等的变动。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结构性特征的形成,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发展方式、农民自身禀赋、“三农”政策、区域发展格局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既能总结农民增收的规律与经验,也揭示出农民增收中存在的财产性收入贡献度低、分配公平性不足等问题和矛盾。今后需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着力增强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广东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和CPI调查资料,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广东城镇住户不同收入层居民的消费支出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看,物价上涨使城镇不同收入层次(按五等份分组,下同)居民的消费支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低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普遍高于其他收入层次居民;从长期看,物价上涨对城镇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使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支出增加,而使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支出减少.但是,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户的影响最大,其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支出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763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对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的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03年扶贫重点县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763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60.8%。农村低收入人口2946万人,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52.4%。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为4709万人,占全国同类人口的55.3%。 一、绝对贫困发生率8.9%。2003年扶贫重点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上年略有增加,贫困发生率反弹0.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8个百分点。 2003年中部地区扶贫重点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增加35.4万人,西部地区减少24.7万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贵州、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扶贫重点县  相似文献   

18.
1996到2001年,安徽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偏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此外,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低收入人口的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下降的势头,两极分化的苗头已经显现,城镇居民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为此,我们建议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加快发展开放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在兼顾经济发展与产业优化的基础上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缓解两极分化和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吴爱然  桂宝林  费立新 《社区》2002,(13):50-51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市区贫困人数增多的趋势十分突出,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调查,市区贫困人口在3-4万人之间(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包括:“三无”孤老残幼、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特殊救济对象和因下岗、失业、退休所导致的生活贫困者以及部分低收入的在职人口。前三类人员比例小,县城呈逐年下降趋势,后一  相似文献   

20.
现 状宇字社区位于湖南省资兴市三都镇北翼、冒岭山脚下。宇字社区共辖10个自然村,1720户8100余人。大量人员失业,面临再就业难的实际困难。记者通过调查,社区居民贫困户已增至1462户,占总产户数的85%,其中人均月收入低于50元以下的有315户,占18%;人均月收入50~100元的有722户,占42%。整个社区贫困主要表现为“三多”。靠低保度日家庭多。企业破产后,由于大量人员失业,家庭无一人有固定收入户迅速增多,整个社区共有1037户仅靠每月享受的低保金度日,其中“三无”(指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对象有20人,贫困职工278人。入不敷出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