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忆早期《文史哲》杂志社社长华岗同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正> 今年是《文史哲》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文史哲》的年轻读者,大概不大知道华岗同志和《文史哲》的关系吧!但是,对于五十岁左右的老读者来说,华岗的名字和《文史哲》简直是无法分开的,只要翻阅一下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五年的《文史哲》目录,就可以看到他是这个时期《文史哲》上发表文章最多、影响最大的作者,从总第一期到总第三十五期,他大约发表了近四十篇文章,几乎每期可以读到他的文章。这个时期是  相似文献   

2.
孙基林 《文史哲》2005,(5):27-30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丁尔纲 《文史哲》2005,(5):22-27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蒋登科 《文史哲》2005,(5):30-31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掖平 《文史哲》2005,(5):31-34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华山先生原名芷荪,江苏省无锡县人,以治宋史和思想史著名。先生生于1910年,早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书。1933年大学毕业后,先生回到家乡长期从事中学教育,业余时间潜心研究宋史。解放后,他开始在《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56年7月,先生应聘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在这里辛勤耕耘了十五年,1971年11月因心肌梗塞发作,不幸逝世。  相似文献   

7.
刘光裕 《文史哲》2011,(3):176-184
<正>我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七八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3年到1975年初,主要是主持《文史哲》复刊;第二阶段为1979年到1984年底,我从山东省委回到山东大学,重新主持《文史哲》编辑工作。复刊时的社会环境,与现在已有天壤之别。当年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刊物处于风口浪尖上,我们动辄得咎,还有没完没了的检讨与检查,所以整天如履薄冰,提心吊胆。十多年前,就  相似文献   

8.
<正>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博士导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88年5月,笔者借山东大学历史系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之机,采访了年逾古稀的杨向奎先生。问:杨先生,您是《文史哲》的创办人之一,您能否谈谈当年《文史哲》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学术交流会上,与会者较多“阐述了外国文学流派、特别是欧洲和俄国的进步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影响,强调应从整个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上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在纪念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他译介外国文学的概况、探寻一下他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外国文学对他创作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鲁迅先生文学活动的生涯,是由译介外国文学开始的。从一九○三年翻译《月界旅行》开始,他的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逐渐频繁,仅就翻译的版本来看,自一九二一  相似文献   

10.
李易简先生是厦门市的一位普通市民,是山东大学的编外校友,长期为《文史哲》做编外校对,为《文史哲》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李易简先生出生于1908年。他在1957年由厦门市工商联下放国营农场,在农业第一线参加劳动整5年。1962年, 他因工商联机构精简而退职,按工龄一次性发给退职金1千多元。从此,每月领30元补助金,赋闲在家。当时他54岁,对自己渺茫的前途感到绝望。后来的“文革”风暴,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失落感,他的精神几乎垮掉了。为了寻找精神支柱,他需要读书。但他既没有经济来源,又没有借书证,怎…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文史哲》1993,(6)
<正> 1993年12月26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我们在这期《文史哲》上开辟“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专栏,发表了樊瑞平、何中华等先生的7篇文章。今年6月9日,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前校长、《文史哲》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华岗同志诞生9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对山东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华岗校长,本期发表了林默涵同志为《华岗传》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谈谈冯沅君先生的治学方法,我感到颇为难。我从先生学,说起来时间不算短,正好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里,先生主要的精力用到教育、辅导我们这一批根柢甚浅的青年学习上,先生一向谦虚,从不以自己之所长自诩,再加上我秉性粗疏、愚钝,体会不深,所以不敢妄自臆说。近来检读先生遗留的文字,除历年的讲义、诗词手稿外,还有部分装订成册的笔记,扉页均有题签,如《媛庐读词》、《媛庐读曲》、《己卯从录》、《涪滨余录》、《辽海杂录》等。捧读过后,感佩之余,略有所悟,虽云管窥蠡测,岂能见天海之一隅,但也可以写了出来,作为个人学步的准则,或者对为学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题记     
<正> 这帧照片,是《文史哲》杂志社初期工作人员的一次合影,它是越三十一载而今仅仅幸存的一张,它的幸存又是大大有赖于热爱《文史哲》的一位有心者的。《文史哲》杂志社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植根萌芽茁壮成长的。老社长、主编华岗同志倾注他的  相似文献   

14.
仲伟民 《文史哲》2011,(6):50-51
<正>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创办的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文史哲》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我将《文史哲》的特点和风格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即"综合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我认为这种特点是《文史哲》独有的,在全国社科期刊中是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1,(2):170
<正>2011年是《文史哲》杂志创刊六十周年。作为学术界的重要公共期刊,《文史哲》杂志六十年来在海内外赢得了较高声誉,这与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的支持与关爱密不可分。值此之际,编辑部拟举办"《文史哲》杂志创刊六十周年庆典",与文史哲各界学者们一起回顾杂志六十年来所走过的行程,  相似文献   

16.
<正>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今年是创刊三十五周年。三十五年来,《文史哲》在推动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走过一些弯路。回顾《文史哲》走过的道路,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办好《文史哲》,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很有意义的。《文史哲》创刊的时侯,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兴起,解放后的新山大也是一片生机,教师们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并力图用马列主义指导教学和科学研究,为繁荣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为了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华岗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创办了《文史哲》。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4,(5)
<正>《文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1951-2011)》余英时先生曾经写道:"《文史哲》杂志自问世以来即波澜壮阔,一展卷而数十年人文思潮之起伏尽收眼底。"本书试图通过编年这一朴素的体裁,原生态地勾勒一本重要学术杂志的生长年轮,并藉此反映当代中国学术的变迁和演进历程。该书是一部杂志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编年史。本书在遍检《文史哲》创刊以来所刊发的七千余篇文章基础上编就。自创刊以来,《文史哲》就坚持"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阅读本书,既能了解李希凡、蓝翎、李泽厚、汝信、庞朴、张传玺、葛懋春、汤志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周煦良先生不幸于今年一月二十二日在上海逝世。周先生生前对我刊支持甚力,他撰写的关于《长恨歌》的论文和与俞平伯先生的通信发表后,学界反映热烈。本期再发他的《何妨对〈长恨歌〉重新评价——答李宗为先生》与郁南的《怀念煦良兄》两文,以志悼念。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年是《文史哲》杂志的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文史哲》编辑部来信要我写些有关纪念《文史哲》创刊的文章,我感到“义不容辞”,就马上提笔写了。回想起来,我在五十年代初期之所以能到山东大学(当时在青岛)去工作过一段时间是和《文史哲》杂志的出版很有关系的。五十年代初,我刚自国外工作回来,住在北京的一个招待所里听候组织上分配工作。有一天,我偶然去北京的“东安市场”闲逛,发现有一家书摊上竟然有  相似文献   

20.
刘秀俊 《文史哲》2007,1(1):164-166
1923年,顾颉刚先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质疑“三皇五帝”的旧古史系统,掀起了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疑古辨伪运动,引发了学界对古史、古书真伪的激烈讨论。到近70年后的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主张,遂燃起了“疑古”与“走出疑古”的激辩烽烟。时至今日,对疑古学说的评价及应否走出“疑古”,仍是海内外汉学界面临的重大问题。2006年10月21至22日,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华书局、历史研究编辑部及文史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上古史重建的新路向暨《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