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4,24(3):67-73
以人为本,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2.
文化变迁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现代化”置于一个比“社会发展”更宽泛的概念“文化变迁”的基础上来加以审视、思考和规划,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是在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这三个关系人类文化生活的基本方面用新的联系方式、新的和谐取代旧的联系方式、旧的和谐的历史过程。一“现代化化”理论的开创人之一帕森斯在他的名著《社会系统》一书中,把工业化和民主化加以综合来衡量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水准,这一观点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帕森斯以及许多资产阶级的“现代化理论”家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要求民主化和工业化首先必须是要求者——文化的创造者获得了对文化与社会的支配地位和主体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当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决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主体做出了新的阐述,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发展主体的论述,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科学认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进一步明确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主体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春雨 《理论界》2004,(1):145-145
邓小平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教育现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系统地全面科学的论证。邓小平教育现代化思想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是指引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社会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和综合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有意识地改变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因而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从主体自我评价和主体性价值的外化两个方面入手 ,来分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类型 ,从而最终树立一种“以人为本”和维护“人—自然—经济—社会”四维复合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的现代化、提高人的素质是“后发”现代化国家亟需解决的历史命题 ,也是知识社会对人类自我发展的召唤。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人的现代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并把它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但是 ,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体的现代化正面临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人的心态失衡阻碍着国民现代化的进程 ,一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对人的现代化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制高点。从这一理论高度看,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性潮流和发展趋势。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辨证关系及其历史过程,应在这一关系和过程中来思考我国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约翰·穆勒《论自由》观点为依据结合中国现代化生活实践中人的存在的历史变迁,阐明功利主义价值主体的特征,说明人是欲望与良心的统一体,社会的健全与人的进步之间的历史的必然关联.穆勒通过“天才观”与“习俗专制”的对峙,强调功利主义社会的人观并说明“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阈值.穆勒功利主义社会观对中国社会的考察既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良又倡导以社会的发展来推动民族的进步和个人独立自由,以自利为圆心,以知识、自尊、平等、责任、义务、利他等为半径的功利主义价值主体的培育是中国转型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许征帆 《学术研究》2001,(7):143-144
一部着力探讨现实问题的专著往往是一再地“回顾”历史 ,运用今昔对比的方法 ,以求对直面的要题、难题、热门话题加以拓展和深化认识。刘卓红等四位年轻学者合著的《现代化建设主体———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地位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版 ) ,对中国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地位变迁的考察 ,正是从中国工人阶级地位的历史回顾入手的。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成长为自觉的阶级 ,是在五四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实现的。这个自觉的阶级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以其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推翻…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内涵“小康”一词 ,源自《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礼记》提到的“小康”相对于“大道行也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是“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它描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 ,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 ,盛行千年而不衰 ,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立足国情、放眼发展大势 ,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 ,设计了“…  相似文献   

11.
具有目标意识,或曰具有目的追求的人,在其社会历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挫折情景。挫折,作为社会历史运动过程中主体所经常碰到的现象,理应成为历史认识论的一个范畴。彭卫同志撰文《历史活动中的挫拆情景与主体反应》,指出主体在挫折面前的“应激反应”11种与“应缓反应”2种,对其进行有益的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发展与代价进行反思的成果。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取向,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以人为本”必然要求“能力本位”。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研究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人与他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当代哲学重心由客体原则向主体原则、由社会性向个体性、由科学性向价值性、由物质性向精神性迁移特征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3.
就中国新文学史而言 ,传统的研究范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种 :第一种是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观念为主导的研究范型 ;第二种是以“人的现代化”的“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为主导的研究范型。耿传明的专著《轻逸与沉重之间》(南开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版 )最为突出的学术特色在于对这两种研究范型进行了更新和超越 ,即以“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境遇作为观照研究对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新浪漫派”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 ,从而揭示了徐、无名氏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所呈现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作出了全面、整体的把握,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坚持和运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最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使人们获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的主体能力;同时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也有负面作用。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要把人的健全发展当作中心课题来抓,确立“以人为本”的战略目标,努力寻求限制物对人的消极影响的制约机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中产阶级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且事实上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它还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三是”问题的提出在《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中,根据毛泽东生前的意见,新版保持着旧版原有篇目,唯一增加的一篇文章是《反对本本主义》,这是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的一篇文章。学习和研究《反对本本主义》,除确认它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之外,最重要的是将它曾正确地指导我党从事中国革命斗争的思想方法转换成我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于此,我认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最根本的思想方法,莫过于实事求是。凡是读过《反对本本主义)}的人,都会明白,它除故名反对本本主义之外,有不少篇幅是…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这既是说如果没有现代化了的人任何现代化都会失去基础,也是说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只有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才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其实,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政治方面的民主,都只不过是人的活动形式和交往形式。现代化的过程与人的解放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当代为实现现代化所做的努力,只有被放到主体坐标系中,通过在人的发展和解放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定位,才能真正体现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马克思曾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平 《江淮论坛》2003,42(4):10-14
马克思对人的发展有过深刻的阐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作了深刻而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在理论上起到了解蔽作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地位;而且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的社会发展战略,使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凸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10月上旬,江泽民主席明确宣布,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到本世纪末,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一、“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新概念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79年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就提出,把建设“小康之家”作为到本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所谓“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描述所提倡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的概念。早在中国古代典籍《诗经》、《礼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