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公司法是调整公司在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门,是商法的组成部分。 学习本门课程,要求了解和掌握公司的概念和特征、公司的分类和我国公司的种类;公司法的概念、特征、地位和作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
司法解散请求权制度,是现代公司法的一个基本制度。股东解散公司请求权是股东的一项基本权利,保护了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在公司法中规定股东解散公司的请求权,对于中小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司法解散制度的理论基础、体现的价值平衙、适用条件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析,并结合立法的目的、宗旨及公司法的一般原理提出对具体适用中的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公司盒僵局的司法救济应遵循穷尽自力救济、商事主体最大维持、限制股东诉讼解散公司、公司解散调解公告前置清算后置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设立中公司是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市场主体,过渡性、目的性是设立中公司的最大特点。设立中公司的机关是发起人、董事和监事会及创立大会;对设立中公司实施行为的责任归属,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若公司设立成功,设立中公司的所有权利义务由公司继受;设立失政,设立中公司应进行清算并解散。  相似文献   

5.
李青 《决策与信息》2009,(10):107-108
公司僵局的救济途径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法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从诉讼上进行救济仍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尽管《公司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公司司法解散的情形,对维护投资者权益,尤其对中小股东权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条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争议颇多。为此,本文在对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进行价值及其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进而针对我国现行《公司法》183条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经济法概论》的内容分为绪论和十六章。绪论是本书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掌握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以及经济法律关系及其三要素。市场主体法部分要掌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七种企业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设立要件等基本内容。市场经济行为规则法部分要求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责任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法部分主要掌握预算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税收法律…  相似文献   

7.
新《公司法》第183条确立了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制度,为在公司僵局中饱受困扰的股东们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由于这是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导致了实践中的诸多困惑,反映了该制度的设计仍然值得推敲。同时,目前解决公司僵局的唯一路径——司法解散也无法满足公司治理日益发展中的需要。对我国而言,要解决公司僵局的问题,不仅仅需要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第183条的规定,更需要给股东更多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只有债权人在法定情形下有权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通过法院指定方式进行公司清算,而股东无此权利,这不利于保护有关股东的合法权益,有违公司法理,应当赋予股东在公司解散后,符合一定条件时向法院要求清算公司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正>在实践中,公司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或自动歇业解散后,无部门组织清算,股东不管,甚至借机私分和转移公司财产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公司法对公司的清算及其责任承担作了相关规定,但只是粗线条的规定并与现实相脱节,立法严重滞后,从而造成公司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被严重侵害却无法获得法律的救济。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公司法学是研究公司法律的科学,是从法律的角度研究公司法如何设立、组织、管理及如何规范运行的科学。公司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也是资本和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组织形式。公司会改变社会经济方式和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董丽丽 《经营管理者》2012,(9X):324-324
职工持股制度(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起源于美国,是指本企业职工通过贷款、现金支付等方式拥有本企业股票,并委托给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该机构代表员工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按所持股份分享公司利润,参与企业治理的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国有企业开始了改革的进程,随着大量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原国有企业职工通常以设立信托或采用隐名股东协议的方式持有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以规避《公司法》中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企业职工通过与工会或者职工持股会订立具有信托性质的协议来持有公司的股份,其中涉及两层法律关系三方当事人的利益:其一,是职工与工会之间是信托法律关系;职工作为委托人和受益人,应转移信托财产即认股款的所有权给工会,工会作为受托人,取得认股款的所有权后信托法律关系成立,工会成为公司股份的持股人。其二,是在工会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法律关系,工会作为委托人,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代工会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2.
公司公立,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一个公司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法律制度,公司分立是公司组织再造的重要手段,具有提高公司经营专业水平、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等效率价值。面分立的结果会使公司在人格、财产、权利义务等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给公司经营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便作为利害关系人的中小股东、债权人受到较大影响,其利益有被侵害的危险。因此如何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进行合理保护与救济是公司分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司具有独立人格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当公司资产不足偿付其债务时,法律不能透过公司这层"面纱"要求股东或公司成员承担责任,这是公司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目的是为公司股东,尤其为中小股东主持正义,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禁止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大股东及其关联人员滥用公司权利。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只有直接诉讼的规定,没有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在我国,有关股东能依法向公司提起的诉讼均是直接诉讼。任何股东,只要认为公司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如未能获得分配股息、无辜剥夺投票权等,都可依据现有的《公司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向法院提出主张,要求停止侵害或赔偿损失等。然而,当公司发布虚假信息、大股东利用…  相似文献   

15.
经理权是现代公司组织机构权力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公司经理权耕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公司经理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民商事权利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得到很好体现。本文从考察各国有关经理权的法律规定入手;对公司经理权的概念,特征及我国经理权制度的立法现状与缺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对我国公司经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李娟 《经营管理者》2014,(28):225-226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公司的两种主要形式,但由于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设立程序简便、股权集中,便于股东对公司的监控,致使许多中小投资者越来越亲睐于有限责任公司。但与此同时,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行为也愈加频繁。由于股权转让关系到公司、股东和被转让方三者之间的利益,加上股东股权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我国法律在对责任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问题的规定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公司资本流动性较差,使得股权转让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针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内部转让和外部转让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分析我国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笔者认为能有效解决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的修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三人与朱某成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朱某占60%的股份,也是法人代表。由于朱某无论大小事情都不愿意同我们商量,即使我们提出建议,他也是我行我素,致使公司亏损日益严重。我们要求解散公司,但他拒绝清算,且有人说,除非股东依章程作出决议或出现其他法定情形,股东原则上不得要求解散公司。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柳群  相似文献   

18.
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是指投资者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已经发行的股份而使其股份的持有量达到该公司股份总数的一定比例时,有义务依照法律的规定向该上市公司的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进行全面收购。法律之所以规定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其目的主要在于纠正部分要约收购对目标公司股东可能赞成的不公平,尤其是为了避免出现歧视小股东的情况,使所有股东能获得公平的待遇。为此,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对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的条件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股票条例》)和《证券法》对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制度也作…  相似文献   

19.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它的出现有利于保护公司、股东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人的损害,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以及维护经济秩序有序进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经过了逐步的探索,终于在新《公司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正式确立,本文将以我国的新《公司法》为例,对这一制度在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及促进公司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公司股东股权的重要内容,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中明文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对于维护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司正常合理化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对于确保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更好的是“实践继受”而非“制度抄袭”,仍有待相关制度规定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