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其浓厚的"君子、小人"观念,对他的生活、思想、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陶渊明眼里的"乡里小人",一类是"督邮"、"渔夫"式的乡里小人,一类是真正的乡里小人,即普通平凡的平民百姓.从"乡里小人"视角来看陶渊明的"君子"形象,其眼里的"君子"因其生活时期的不同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老子关于"不争"的思想是他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与不争相联系的是柔弱、锲而不舍、包容一切、不敢为天下先等精神。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一种高明的争,他不是在提倡君王南面之术。老子说"不争",是指"不去占有",他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结果是无人可比的。老子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4.
老子用"天道"推论"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无为而治"思想,充分显示了老子对于治理天下所持的基本态度。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不仅关心"天道",还关心"人道"。老子重视普通民众在社会中的作用,从三个方面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即君王施政时要以民为本;国家交往要以民为本;建立的理想社会也要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8.
象山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以"自然"作为参照,二者的哲学本质、形态、属性、功能和旨趣都迥然有异,总体而言,象山心学以儒家思想为宗,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老子思想为道家思想精髓,体现了深刻的自然主义。象山心学与老子思想各成体系,屹然同为圣贤的气象。  相似文献   

9.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和命脉.文章从考察老子的"道"出发,对老子思想中的超越性进行了探究.老子的"道"有好几重涵义:"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是规律、规则或者规范;"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是"无为";最后,"道"归根结底还体现了对宇宙、对万物、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老子思想的"外在超越"特征.  相似文献   

10.
老子文学批评思想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人工的态势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相似文献   

11.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思想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老子战略思想是老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秉承老子哲理思考的脉络,涵盖了人本思想、反战慎战、后发制人、“柔胜”、有限目标、内修外与、权力均衡等内容。老子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子县籍考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老子是先“相县人” ,而后“苦县人”。“相县”、“苦县” ,其县籍称名虽有变化 ,而实际指一地 ,即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辖地。所谓“老子为沛人”、“老子为涡阳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而老子的“不仁”则一直没有定论 ,郭店战国《老子》竹简本的出土 ,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了。本文通过分析孔、老“仁”与“不仁”的观点的提出 ,阐释他们各自观点的哲学内涵 ,说明他们提出各自观点的背景 ,寻找他们观点的相辅相通之处 ,然后得出孔、老相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老子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美学史上有华彩独放的地位。其中他的美学思想中的辨证美更显独到。本文分别从美与善、美与真、虚与实、柔与刚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老子的"美与善"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与孔子不同;老子不仅看到"美与真"差异和统一,更看到二者的转化,这正是老子深刻所在;"虚与实"、"柔与刚"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老子辨证的美学思想,这种具有辨证的美学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开源拓流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共分为四小节,第一小节对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疏释《老子》七章, 以“老子操持权术”为结论,提出商榷意见。第二小节对传统观念以《老子》三十六章为阴谋权术观点,提出反驳意见。第三小节对韩非通过增字和改字篡改《老子》原文,将《老子》理论改造成君王御臣之术的做法,进行了清理和批判。第四小节通过对老子“三宝”观念的疏释,结合王弼的注,论述老子理论中醇厚的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既有着重大的影响 ,又面临着种种误解和曲解。从切实理解老子无为学说的本意出发 ,对与老子政治哲学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老子无为思想与“人君南面术”、阴谋术、愚民哲学、黄老之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 ,从而对老子提倡无为主义思想的政治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首先,这种可能性在于《老子》的文体与诗有相通之处;其次,老子的形而上沉思并未脱离生命体验,这使它内在存有一种诗的精神;最后,基于当代生存境遇与《老子》的诗性智慧之于当代人的平衡意义的思考,《老子》作为诗接受的可能性较以往更为敞开.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老子和庄子对超越形而上学的思考,收谜独运,个性鲜明,颇具建树哲学史上里程碑之风范。然而,他们思考至终极,殊途同归。此必然乎?果必然,则必然性中,一定共有其思辨的底蕴和思维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