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歌舞,它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弥足珍贵。开发和保护撒尔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撒尔嗬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巴东撒尔嗬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魅力"撒尔嗬"是土家语,实际上是一个衬词,因为每一段歌后面都要用它  相似文献   

3.
"撒尔嗬"是鄂西南清江流域土家人为亡人举行的一种以歌舞为载体的丧葬仪式,这种"哀而不伤"的丧葬仪礼在当地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深入调查研究了巴东"撒尔嗬"现代变迁的表现形式,并从文化互动的视角进行分析阐释。随着基层社会的变迁、民间丧鼓队的出现等因素使得"撒尔嗬"在地域分布、人员结构、表现形式、文化信仰及社会功能方面发生了较大变迁。族际通婚及汉族融入当地社会的实际需要等使巴东局部地区的汉族采用土家"撒尔嗬"丧葬习俗,巴东"撒尔嗬"已从土家族文化发展成为当地土家族、汉族共有的区域性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题记2022年5月18日晚,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民间文化艺术团撒叶儿嗬传承基地揭牌开幕。歌师们击鼓叫歌,鼓声铿锵有力,前来捧场的镇上群众随鼓声应节而舞。基地每周三、周五将免费向镇上群众开放。耳濡目染中将撒叶儿嗬代代相传“我想让她学习一下我们土家族的撒叶儿嗬,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居民沈兰轻拍着女儿的肩膀说。撒叶儿嗬传承基地开张不久,沈兰就带着五岁的女儿来到现场。此时,沈兰的丈夫已经在大屋中间跳开了。“虎抱头”“凤凰展翅”“牵牛喝水”……沈兰的丈夫跟随歌师的歌声和鼓点,挥动手臂,模拟动物或农耕的动作,舞出了不同的舞姿。  相似文献   

5.
“撒叶儿嗬”是一句土家语,来源于一种土家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号子。久而久之,土家人就称跳这种舞蹈叫跳“撒叶儿嗬”了。土家人还称这种舞蹈叫“打山鼓”或“跳山鼓”。出生在清江河畔的土家山寨里的著名作家田天就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撒叶儿嗬其实又叫做“打山鼓”,有些文人将其译为“打丧鼓”或“跳丧舞”,  相似文献   

6.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动山岳,山歌、情歌、撒尔嗬歌海如潮。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数众多的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人才,正是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痴迷与热爱,才使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创新。本文素描的三位民族民间文艺大师,他们都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吴修富还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7.
2008年,在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湖北省选送的土苗兄妹组合夺得了大赛原生态组金奖,撒尔嗬组合获原生态组优秀奖,比兹卡组合获民族组单项金奖。媒体高度评价说,他们展示了鄂西土家族苗族以歌传情的传统风俗画,以完美的高音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既是土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现离开她已35年。但多年前的“撒尔嗬”与“诀架、呵闲儿”,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其中,最深刻的是1969年秋的那次游街示众。  相似文献   

9.
撒叶尔嗬耶     
"喝了山神的酒,敬了山神的香,扯起动天的皮鼓,白虎进了山岗……"。这唱的是清江土家族荡人心魄的撒叶尔嗬。  相似文献   

10.
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的大山深处, 有个土家山寨叫杨家桥村,村子里有位年过半百的土家汉子,用他的三弦﹑简板﹑牛皮大鼓等民族乐器,几十年不间断地传承着长阳南曲﹑长阳山歌﹑花鼓子﹑撒叶儿嗬等土家族民间艺术.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阳南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克富.  相似文献   

11.
土家丧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东后乡的土家文化事象中,尤要提到的是土家跳丧。土家地区有种说法,叫“南摆手,北跳丧”,这是“中国的迪斯科”。国际曾有人看到巴东跳丧舞蹈后认为,这种说法,大体上讲到了土家跳丧舞的舞蹈特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陈洪同志沿用了这种舞蹈,编写了一个《土里巴人》的歌舞,演出后,使许多中国舞蹈家为之倾倒,有的感动地说,看到了多年未曾见到的好舞。这都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肯定。学者们从多角度审视着土家跳丧,或引用西方的悲剧论,或从一般伦理观念出发,或是站在另一文化角度,认为人类的共性是害怕死亡,把死亡看成一种悲剧。一句话,相当多的人们还没有站在本体文化角度,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为了探奇。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无疑对揭示土家跳丧内涵有益,引起了人们对“撒尔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在长江三峡神农溪边,有一群纤夫,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江畔,穿险滩、过峡谷、冒严寒、顶酷暑,喊着号子、流着汗水,演绎出独特的纤夫文化。“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着,往上爬哟,嗨着着……”在神农溪雄奇险秀的峡谷里,和着奔腾的浪花,一声声高亢激昂的纤夫号子百转千回。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土家族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种类繁多的风土人情,它的民歌艺术也颇有特色,是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和日常的生产生活而汇集而成的独特艺术形态。同时它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善良、质朴、热情大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土家族民歌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完整地记录了土家族的历史起源、审美内涵、优秀的淳朴民风及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4.
摆手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在永顺县土家语叫“舍把”,龙山县叫“舍把日”,古丈县叫“舍把把”,在保靖县的一些地方叫“调年”。因它以摆手为基本动作,有歌有舞,故叫“摆手歌舞”。清代有《竹枝词》云: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摆手歌舞从形式和传统习惯上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主要祭祀八部大王,小摆手主祭土司王——彭公爵主。在土家族一般较大的村寨或较集中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独特的文化系统。土家族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萌芽、成长、繁衍和传承。它虽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土家族传统的稳定因素,深藏着异于其他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地质公园内居住着土家、苗、汉等族人民,古朴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与台地-峡谷、自然生态完美结合,构成了自然、淳朴、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共同造就了神秘独特的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圈。涵盖龙山、永顺、古丈、保靖等县境内土家族聚居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既是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和"名片",也是湘西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历史产物和地质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点部分土家语地名进行正确考释,既有助于还原土家语地名的本来面目,也有助于湘西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7.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是渝东南主要门户。全县人口73万,是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西面有滩急浪高的乌江天险;东面有被喻为“土家族摇篮”的酉水河和古朴的民风民俗。历史上,酉阳曾是八百年州府所在地,是明、清时代川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现今渝东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勤劳勇敢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民歌,便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8.
白龙江流域因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独特,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族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因其雄伟的外形、明朗的空间、古朴的风格、多样的造型及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建筑中别具一格,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表演创作过程中,一般都是从原生态的基础元素中进行动态的提炼和筛选,并通过艺术加工融入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终形成舞台作品。本文则是针对这一创作过程,以土家族撒叶儿嗬的舞蹈创作为例,加入了艺术原理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美学原理,思考和探索这一创作历程的美学认知感受。  相似文献   

20.
早在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区, 受地理环境、自然和经济条件影响,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习俗文化土家族习俗文化丰富,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在其居住、服饰、婚娶、生育、节日、丧葬和日常劳动等方面,西兰卡普、吊脚楼等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过年”、“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则带有很大的游乐性质。二、语言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羌语支。土家族有两个方言,即:南部方言(现有4千多人),北部方言(有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