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可靠叙述"这个概念受到了叙述学各种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并且产生了多方的理论分歧与学派争端。但实际问题是:不可靠叙述是否只存在于虚构性叙述中?在我们通常认为的事实性叙述中是否存在不可靠叙述的可能?以一些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新闻报道中不可靠叙述存在的可能性,并且,新闻报道不可靠叙述的研究路径,可从传统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转换到隐含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新闻报道的不可靠叙述可分为文本内不可靠、伴随本文不可靠、历史文化语境不可靠几种类型,每一类型背后都隐含有相应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赵磊 《江汉论坛》2002,1(6):31-34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有关"无产者"是否还存在的话题,又重新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有产者"和"无产者"划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认识当代"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的扩展?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原有的观点、结论是否仍然适用,而且更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否还科学.  相似文献   

3.
江久文 《天府新论》2009,(5):142-145
雅各布森的诗学核心是"文学性"思想."文学性"界说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对象,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科学模式.然而,"文学性"研究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窠臼而将文学的社会文化属性完全排除.雅各布森在建构"文学性"时,既注重保持文学的独立性与本体性,又通过著名的语言交际模式超越了狭隘的文学排他性观念,将"文学性"研究的视闽放大,把诗学与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其它领域的关系纳入考察范围."文学性"体现为语言交际中的诗性功能,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不在于文本是否具有诗性功能的成分,而在于诗性功能与其他功能成分的等级序列差异.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者对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不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学者有关观点上的差异存在关联性,需要参考现代西方法理学的相关论著才能较好地加以理解.国外学者在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观点上的分歧主要是与不同学者对于什么是法律规范(法律规则)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答案相关,由于对此有不同理解,他们对于法律规范有哪些要素存在分歧,而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是否应当具备"制裁"或者说"后果"的问题上,关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其他方面的争议亦与该问题有关.国内学者通常不区分"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的做法缺陷相当明显,体现在法律规范逻辑结构问题上的大量争议,其来源都可以归结到这种混用.在充分意识到国内学者在有关理论前提上所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将一个法律规范(而非法律规则)认为系由行为模式与法律效果两大部分组成,并可以进一步将行为模式划分为规范主体、规范内容、适用条件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理论学科性质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需要人们跳出某一种理论自身的局限,采用一些新的、更具超越性的理论视角,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进行总体、抽象的反思,并归纳出其基本的理论特征,从而为判断现存的各种文学理论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提供直接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根据."文学理论学"的建构,在把"元理论"方法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实际结合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消除传统专制主义残余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必须理清"专制主义"的概念."专制主义"一词的翻译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区分其内涵不容忽视.其实,专制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统治形式,从古希腊时期就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但是,中西方语境中的专制主义概念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与差异.消除人们对专制主义概念理解的混淆,是进一步推动专制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徐增文 《理论界》2013,(4):129-132
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其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是否表明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并将以何种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系列具有逻辑承接关系的"老"问题,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探讨的热点,并产生了诸多分歧乃至争论。本文拟围绕此梳理并适当评析学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一、双方争论的实质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中的绝对和相对之间的辩证的关系问题,双方争论的实质在那呢?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绝对和相对,它们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中又是如何体现等问题展开的。对于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不存在分歧。分歧主要是在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之中是否包含有相对的成分,在同一性的相对之中是否包含有绝对的因  相似文献   

9.
正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的学术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使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红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很大。对此,"鲁学"研究界和"红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是否自成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无意对这些分歧进行辨析,只是认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值得从学术思想发展史角度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温州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自始保持着对陷入"现代化框架"的警惕."良性互动说"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学者反思和超越西方公民社会研究范式的努力,但它更接近于一种理想模式,现实解释力不足.建立在范例研究基础之上的法团主义、自主与镶嵌、分类控制等理论同样存在局限性.浙江温州商会的发展表明,中国公民社会已经形成一种"温州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借助于民间传统和民营经济自发生长,在地方政府支持和培育下快速发展,兼具自主性与依附性,与政府结成了稳定的合作互动关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存在一种"温州模式"表明,温州经验具有某种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些可推广的成分;它还表明,经由这一模式,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有可能超越现有争论,形成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后代人权利论者从西方传统社会契约理论出发,提出了以代际链式相互性、代际正义、以亲子关系为模型的代际契约关系为中心的代际契约理论,作为支撑后代人权利的理论基础.但代际相互性不具有共时性,因此,代际契约无法达成和实现.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中找不到关于"后代人权利"的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只是当代人内部的关系,把亲子关系作为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契约关系的一个模型来理解是不合适的."后代人权利"只是一种权利虚构,后代人权利论的实质是强调人们普遍承担环境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对上海的多项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家庭结构仍存在人口与户口、理想与现实以及同住与同吃"三分离"的地域特征,但九成以上被访者期望"分而不远"的核心家庭,在理想模式难以实现时则转向在直系家庭内悄然进行"一家二主"、"有分有合"、"疏而不离"的"体制改革".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日增的单身和单亲家庭在上海仍较少见.高科技的发展使子代以自己的优势获得对父母进行"文化反哺"的话语权,继而掀起亲子关系的深刻革命.亲属网络呈现双系化,并向女系倾斜的趋向.女性无论与父母,还是与儿女的关系满意度都明显高于男性,而婆媳、翁婿关系不如亲子关系也为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所支持.  相似文献   

13.
局限性问题的内涵、规定性是什么?它是不是个普遍性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否也有局限性?这既是一个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存在着分歧有待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三次局限性问题讨论的启迪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上海《社会科学》曾经开展过三次关于局限性问题的讨论,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历来认识上分歧最多。分歧主要集中在:(1)“绝对贫困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2)它是不是客观经济规律?(3)它是否符合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些主要分歧的关键是:(1)符合革命导师有关论述的原意,(2)符合当前客观实际情况。现在,我们试对上述主要分歧,分别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词的含义问题这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的问题.国内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体化哲学".也有人说:"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是见物不见人".还有人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的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这些提法是否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呢?马克  相似文献   

16.
杨雪梅 《理论界》2009,(9):157-159
"汉语神学"自从出现以来,关于"汉语神学"本身的问题以及合法性问题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和分歧.关于什么是"汉语神学"?是否存在一门叫汉语神学的学科?它和西方的神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汉语神学"的汉语问题?大多数的质疑和争议有一部分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究其原因,大致在于"汉语神学"区别于本色化或本土化的叫法以及对"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和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非常清晰.本文从"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背景出发,尝试从理论上分析"汉语神学"的"汉语"的问题来回应"汉语神学"由名称而引发的概念理解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少林寺现象"作为佛教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呈现,对中国佛教而言,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们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另一种形式的信仰危机.同时,它们亦引出了宗教社会学在中国的重大命题:中国人对佛教信仰的传统认同方式,中国社会对佛教的传统认同方式,佛教神圣资源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配置和利用方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走在了变革的边缘.随着少林寺存在模式的变化,世人的佛教信仰方式也随之改变."少林寺现象"恰好说明,在寺庙、和尚与佛教信徒们的信仰之间已经构成了某种认同之间的冲突.于是,何谓佛教?何谓真正的佛教信仰?人们信的是"佛",还是信的是"教"?佛教信仰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究竟存于何处?这就成了当代中国人另一种信仰危机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立群 《中州学刊》2005,(6):225-229
"类后现代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类后现代叙事"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但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相关,而且也与作家持有的叙事观念有关."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观念上坚持反本质中心,体现在自我质疑与非理性的关注,消解权威、崇高与拆解二元对立模式,形式与内容有着复杂共生性,体现出"多元与共生"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19.
在捻军史研究中,对捻军早期活动的主要领导人张乐行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曰张乐行是“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①一曰张乐行“是一个曾多次出卖农民利益,出卖革命的叛徒”。②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张乐行是否接受过清朝政府的招抚,是否参与进攻陆遐龄农民起义这两个问题上。郑兆玺同志“张乐行受招抚与打  相似文献   

20.
陈小明  赵江平 《南方论刊》2011,(11):101-104
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育人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合作教育存在依据、内涵特质、发展状况、主要模式、实施机制、促进对策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有共识与分歧、有成就与不足。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综合审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