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祝勇,一如其名字所示,勇气是很不小的。例如他说:“人又是生而拥有怀疑和‘背叛’的权利的,正常拥有尊崇和服从的权利一样。”(《背叛的权利以及背叛的结果———再谈舒芜》,载《书屋》2000年第6期,以下引文均见此文。)“背叛”二字上虽加了引号,但前面并无任何限制词,引号只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而已。把这样一句话用在舒芜身上,是非得有过人的勇气不可的。因为,它既是对舒芜当年炮制出一个“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行为的肯定,又是对中央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的否定。祝勇还举出一些实例,来证明他的论断的正确:鲁迅是…  相似文献   

2.
在正确的标点符号组合使用中,不存在逗号和省略号连用的情况,句号和省略号组合使用只有"。……"一种情况,而且可以用省略号替代。句号和引号的组合使用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和引文来源的标注方式联系在一起考虑。2个书名号或引号之间应该用顿号隔开,尽管基于美观考虑,字数较少时不顿开似乎更好看一些,因为字数多少的标准很难统一,而且美观与否涉及价值判断,不适合作为一种对错标准。  相似文献   

3.
塔尔斯基的等值图式T:X是真的,当且仅当P,是其语义真理论(the semantic tlleory of truth)的关键.然而,以霍维奇(P.Horwich)为代表的收缩论者则认为塔尔斯基实际上是一个去引号主义者.在收缩论处理下,塔尔斯基的等值图式T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逻辑一句法图式T,即"完全去引号"的图式T,这样的理解纯粹是话语情景下等值定理(E)的变相使用而已.  相似文献   

4.
关于《海瑞罢官》的問題,上海学术界正在热烈討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为了推动这个討論,于一月八日假科学会堂召开学术座談会,邀請了学术界部分人士,就历史上的“清官”問題举行座談。应邀出席座談会的有:周谷城、周煦良、杨宽、束世澂、赵景深、沈仲九、丘日庆、张家駒、姚舜欽、王国秀、徐德鳞、李旭等二十余人。与会者各抒己见,发言踊跃。有的发言者认为,“清官”两字可以不打引号。因为官是属于統治阶級的,打了引号,反而引起糊涂;如果說清官不清,反过来也可以說貪官不貪,拿貪官与皇帝比,他也可以说不贪。历史上的清官,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即农民阶级力量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简称工宣队)1968年7月底进驻清华大学是"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且不带引号)的重大事件之一,并且标志着文革初期的重大转折.本文结合清华工宣队的个案情况,评述下列有关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且不带引号)进入了全国性的夺权斗争阶段.根据文革"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部署,各单位(或部门)和各地区按照"三结合"原则(即由解放军代表、革命群众组织代表、革命领导干部代表)组成文革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和他对《老子》一书的注释之中。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改变了看法,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者。1983年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他全面地审视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它们都"犯了把古人现代化"和"片面性"的错误。他在老子哲学研究中在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他勇于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9.
刘古愚非常重视《大学》中"诚意"这一条目,在他的《大学古义》中,他以《大学》古本为依据,围绕"意为身心之本"、"诚意即是明明德"、"诚意则行之始基"三个命题分别阐释了"诚意"在修身实践中的基础地位、主要内涵和实践价值,体现出鲜明的心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五行志上》:“动静应宜,说以犯难,人忘其死,金得其性矣。”(第809页)按:“说以犯难,人忘其死”八字,是《周易·兑卦》彖辞,准例应加引号。此条转承自《汉书·五行志上》,颜师古注:“言以和悦使人,虽犯危难,不顾其生也。《易·兑卦》彖曰‘说以犯难,人...  相似文献   

11.
吉文斌 《兰州学刊》2012,(10):104-107
元代时,《竹枝》是南方地区较流行的一种曲调。杨维桢在西湖首倡《竹枝》,他的创作宣言就已标明了他是继承了刘禹锡"依声制辞"的创作模式。后来,杨维桢编录《西湖竹枝集》时也是遵循了"倚声"标准的。  相似文献   

12.
论《唐律》“义疏”的法律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义疏”,是唐代人对唐《永徽律》疏文的最初称谓,始见于高宗永徽三年“令作义疏诏”;“律疏”,是当时人对律文、疏文的并合之称,此见于长孙无忌等的《进律疏表》。这两种叫法,在《名例》疏文中都有反映。至于所谓“疏义(议)”,则是宋、元人的说法。为行文便利,我们取“义疏”叫法(以下均不加引号)。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他幼时在阅读《桃花扇》时感动落泪,后又熟读成诵,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沉郁慷慨地朗诵其中曲文。他在创作《新罗马传奇》时,曲词宾白和情节关目对《桃花扇》多有袭用和模仿。在《小说丛话》中梁启超对于《桃花扇》在"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和"寄托之遥深"三个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既是晚清民国时期《桃花扇》接受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可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一窥他的文学思想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叶适认为,《诗》既是儒家经典,本质上又是史书,故对《诗》亦应从史学角度展开解读。他联系历史对小《序》进行辨误,试图还原诗教原貌;利用《诗》《序》、周史考补《诗》本事,意欲彰先圣教化,获得经世治国的教训与启示。叶适反对"孔子删诗说"显示了他对史实及《诗》文本的尊重。叶适以史解《诗》既为匡补汉、宋之学流弊,又反映了他兼顾经史、核义理与见事功并重的治学思路。叶适阐发的"经亦史"的观点代表了"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观念,成为明清时期社会改革思潮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评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是用所谓"消遣法"评点古书"当赠后人",达到以批评鉴赏命世、垂名不朽的目的。他把《西厢记》视为"天地妙文",既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伟大文学价值,也揭示了《西厢记》所反映的人物和事件,是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本来就存在的"天地自然"。他推重才子、佳人之间所发生的"必至之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叛逆。此外,他对艺术虚构、人物塑造、捕捉灵感等问题的论述,都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有益于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的散文界,高手林立、佳作如云;而奇怪的是,一位光临人世仅只二十八年的散文家梁遇春(1904-1932),却以两册薄薄的集子——《春醪集》和《泪与笑》——竟也能卓然独立其中,令人至今不忘.唐韬说过:"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象他那样的才气,象他那样的绝顶聪明,象他那样顾盼多姿的风格."梁遇春的散文,确乎象彗星一般放射着异样的光芒.他的散文,单是标题就显出与众不同:《人死观》、《醉中梦话》、《谈"流浪汉"》、《"还我头来"及其他》、《"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个"心力克"的微笑》、《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观火》、《吻火》.而他那种意出尘外的议论和灵动飘逸的文体,更是世所罕见,人们展读它,便可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滔滔不绝、纵横自如"的气势,文句如瀑布奔流而下,使读者的感情随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处世哲学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周易》的核心精神"变易"思想,尤其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坚信"否极泰来"的变易哲理,认为欲成就"大器"必须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练,所以在被贬期间他能静以待会、勤学自爱,从而无往而不自得。  相似文献   

18.
戚良德 《文史哲》2011,(5):88-94
20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在近百年的"龙学"史上,牟世金先生以其十余种专著、六十余篇论文,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面精到的系统研究,从而成为"《文心雕龙》的功臣"。他不仅是刘勰生平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心雕龙》现代注释和翻译的开拓者,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第一人以及"龙学"史研究第一人,他还是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创始人,"对我国‘龙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可以说,牟世金先生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龙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胡一桂在阐发《易》之占筮本义的过程中,他以"接着讲"的为学态度,继承了朱熹将占筮视为《周易》本义的定位以及注重筮法合乎"自然之法象"的思想,从占筮的识度审思易象地位、易象自身和易象发展史,提出"辞变统于象占"、"《易》有象则有占"、"《易》之取象,夫子大备"、"象又统于占"的思想,他的易象观为我们研究《周易》经传之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通孔"。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5,(1):60-64
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论语》的分析带有鲜明的永嘉学派特色,他主张"仁礼合一"的仁学思想,并指出"践礼以知仁"的成仁道路,表现出"集诸儒之大成"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他对朱熹等道学家以曾子继道统的做法提出质疑,旨在"推见孔氏之学以上接圣贤之统",而非自继道统,亦非"皇极一元论"。他的"论语学"观念和对"道统论"的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