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水胡和小月氏王宗维马长寿先生在他所著《北狄与匈奴})、《氏与羌》和《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等书中,多次涉及到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活动于我国西北地方的卢水胡和小月氏等两个民族。由于这两族不是书中研究的主题,而是在叙述各个民族关系中涉及到的,因而...  相似文献   

2.
覃影 《民族学刊》2021,12(6):95-114, 126
乾隆《雅州府志》目前的通行本是光绪补刻本,由于其内封面署年为光绪十三年,前人著录版本时疏于对雷登门识语的释读,忽视这一工作实由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903-1905)时任雅州知府联豫主持补镌,补刊署年应为光绪三十一年而非光绪十三年。通过对乾隆《雅州府志》土司图的版本辨析,综合考查府志三次刻本的历史背景,并由土司图资料流向的线索,发现乾隆《四川全图》(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和《皇清职贡图》皆由于第一次平定金川之役而绘制。土司舆图作为方志图的类型之一,至少在乾隆初年已出现,反映了清初土司治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说明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间红军长征经过了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这是环境最恶劣,战斗最激烈的地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编者根据《红色记忆——藏族群众支援红军长征历史资料》《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1935年4月—1936年8月)》《中国战典(下卷)》等文献资料编辑整理了此文。  相似文献   

4.
结打木、杨打木二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康熙十二年(1673)冬,吴三桂揭叛旗于云南,耿精忠、孙延龄随即响应,是为“三藩之乱”的开端。康熙帝闻讯,急遣使人去西藏,吁请第五辈达赖喇嘛派青海蒙古军由四川松潘一带进入云南,以捣吴三桂的腹心而济燃眉之急。这一请求为达赖喇嘛所婉言拒绝。使人返京报命,在转述达赖喇嘛的话中提到“结达木”、“杨达木”两个“城市”,记录见《清实录》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壬申(初十日)条:  相似文献   

5.
凉州广善寺,俗称大佛寺,据清康熙刻本《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寺观门”内载大佛寺条:“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此即大佛寺所在地,在今甘肃省武威县南乡百里处天梯山下的黄羊川地方。又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一“山川门”天梯山条:“县正南八十里上古城南”。黄羊川条:“县东南七十里,地多水草宜畜牧。该地原有一座古刹,内有一尊石佛,高达九丈,故名大佛寺”。原寺何时所建,已不可考,盖明初殿字已颓圮,破败不堪。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奉命镇守甘肃,有见于此,发心修福,乃鸠工集材,修建而成。庙成,赐名广善,立碑勒石以纪其事。碑文汉藏两体,保存至今,基本完好,同时署名碑上者有任礼、马昂、萧敬诸人,均一时显要,对照阅读,可征于《明史》、《明实录》诸书。凉州古郡,自唐宋以还,诗人墨客,吟咏其间,最脍炙人口者为唐代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  相似文献   

6.
艾冲 《民族研究》2002,(3):104-105
永徽元年(650),唐朝在车鼻可汗旧地创置狼山都督府、浑河州,以及先年所置新黎州都督府,统管歌罗禄诸部和拔悉密等部落。《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七下》将三者列于突厥府州之下,并在“狼山州”条下曰:“永徽元年,以歌罗禄右厢部落置,为都督府,隶云中都护。显庆三年  相似文献   

7.
广邑州是明代宣德年间在云南境内设立的一个以蒲人为主的土州。由于设立的时间较短,又几经变迁,所以关于建州的始末,以及州治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第一任知州和同知的姓名等等,都不大清楚。《明史》、《明实录》、《明史稿》、《肇域志》、《蛮司合志》诸书所载有关史料,多有牴牾互歧之处,从无确说之者。至于广邑建州及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六胡州建制沿革及地望 一、六胡州设置的背景和时间 六胡州是初唐时为安置迁入黄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户而专门设置的。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宥州宁朔郡条记:“宥州宁朔郡,上。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  相似文献   

9.
十八凉州凉、鄯赤水《旧传》“后与吐谷浑不和,龙朔、麟德中(661—665)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谓唐朝廷)依违,未为与夺。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帝纪》龙朔三年,“六月,吐蕃攻吐谷浑,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  相似文献   

10.
宋代广西羁縻州制,是在唐代羁縻州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使之日益完备的。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羁縻州建置关于有宋一代广西羁縻州县的分布与数目,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史》、《粤西文载》、《广西通志》诸籍综述如下。邕州(治今南宁)下左江共二十七州、四县: 龙(一作笼)州、忠州、冻州、江州、万承州、思陵州、左州、思诚州、谭州、渡州、七源州、西平  相似文献   

11.
五代宋金时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吐蕃部落自唐末以来遍布河陇之地,东起陇山之首,西至阳关之西,均有其部落族帐居住。《宋史·吐蕃传》称:“自仪、谓、原、环、庆、镇戎暨于灵、夏皆有之。”这一段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上述几州军并非吐蕃主要住地,而环、庆、灵、夏、镇戎等地都是吐蕃、党项的杂居之地,吐蕃的主要居地均在上述州军的西面或西南面。《邵氏闻见前录》卷十三载:“吐蕃在唐最盛,至本朝始衰。今河、秦、邈川、青唐、洮、岷  相似文献   

12.
《龙江三纪》是周诚望、董惠敏、赵江平同志新近标注的一部丛书。辑注者仿古代目录学家丛书之体例,把黑龙江省较早的几种志乘的名著,辑在一起,名曰《龙江三纪》。 《龙江三纪》含《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龙沙纪略》。《柳边纪略》是清人杨宾撰的。宾字可师,号大瓢、又号耕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顺治七年(1650),卒康熙五十九年(1720)。他出生在一个“薄有良田畴”的家庭。父亲杨越在明末为诸生,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乌浒僚的北迁及其定居于湘、黔、桂毗邻地区乌浒人的原居地在岭南的郁林郡一带。《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置冠带,开置七县”。其活动中心在郁平县(今广西贵县至玉林县)。《旧唐书、地理志》卷41  相似文献   

14.
民族问题是清代的一大政治问题。康乾年间,边疆民族问题比较突出,清政府多采用武力手段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同时,清政府还采取安置少数民族的办法缓解民族矛盾。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康乾时期从青、新、蒙地区安置过来的。乾隆年间,凉州甘州肃州少数民族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本文试就凉州甘州肃州少数民族的成份、分布、生活及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5.
党项族的迁徙及其迁徙的原因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项族原属我国古代羌族的一种。南北朝时其居住的区域,“东接临洮、西平,西距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即今天的青海祁连山以南的河湟平原和甘肃西南部的洮河上游一带,西边在阿尔金山一带。史书既言南北数千里,说明河西走廊也有党项族的分布,《元史&#183;地理志》称:“景祐初,西夏陷瓜、沙、肃三州,尽得河西故地。”  相似文献   

16.
一、解题凉州广善寺,俗称大佛寺,据清康熙刻本《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寺观门”大佛寺条:“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此即大佛寺所在地,在今甘肃省武威县南乡百里处天梯山下的黄羊川地方。又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一,“山川门”,天梯山条:“县正南八十里上古城南”。黄羊川条:“县东南七十里,地多水草宜畜牧.该地原有一座古刹,内有一尊石佛,高达九丈,  相似文献   

17.
清末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回族马吉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马吉符,字竹君,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回族,马依泽公入籍中华35代裔孙。生于清光绪二年,故《怀宁马氏宗谱》(光绪二年丙子修订本)上有名。父祚绵,字儒珍,沈耽经史,隐居不仕,曾任《怀宁马氏宗谱》(修订木)校对。吉符少时,读书过目成诵,稍长肄业于安庆凤鸣书院(今安庆四中旧址),弱冠,为清末优附贡生。 吉符为文词藻遒丽,结构谨严;又刻苦自学而通晓英、日二语;博览群书,盱衡时势,而志在外交,深受堂伯维(马总)(祚遐)器重。时维(马总)与清末四川提督马维琪有金兰之雅,特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命吉符赴蓉晋谒维琪,遂入幕为宾。维琪观其文而赞其志,倚昆甚深。次年,清驻藏大臣咨请川省选送能胜任对外事务,才堪重任之得力人员赴藏襄助,维琪  相似文献   

18.
2.岭南西道节度使关于邕州都督府设置的时间,《舆地纪胜》卷106引《建武志》载在贞观八年(634年),疑讹。元和志载:邕州“乾封二年(667年)置都督府,后为夷僚所陷,移府于贵州。景云二年(71年)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天宝十四年(755年),置邕州管内经略使,领邕、贵、横、钦、澄、宾、严、罗、淳、、山、田、笼十三州。乾元元年(758年)增领罗州,上元二年(761年)又领潘州。广德二年(76年)废邕管人桂管,大历五年(770年)复邕管。八年(77年)废桂管入邕管;兴元元年(784年)不复隶于岭南节度使。贞元元年(785年…  相似文献   

19.
古代华阳国志十二卷 (晋)常豫著清嘉庆19年(1814)题 襟馆刻本华阳国志十二卷校勘记十二卷 (晋)常像撰(清)顾观光校勘 民国26年成都志古堂据题襟馆本影印华阳国志附校勘记 (晋)常瑰撰顾广折校1958年商务 版(国学基本丛书)华阳国志十二卷附补华相国志三州郡县 录一卷校勘记一卷 (晋)常球撰补郡县目录(清)廖 寅撰校勘记(清)顾观光撰见《龙 奚谷精舍丛书》史部华阳国志校勘记十二卷 (清)顾观光撰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 社据成都志古堂原版印行华阳国志十四卷 见《增订汉魏丛书》别史四川 见《蛮司合志》卷4一7见《续文献 通考》卷228舆地考四川 见…  相似文献   

20.
一大月氏被匈奴驱迫西迁时,其中一部分遗留在今甘肃省西部,寄居于南山羌。“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在《汉书卷九六上》也可以看到相同内容的记载,仅:在“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