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李剑国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撰文《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指出,中国小说史上战国至六朝时期的早期小说观念,并不是一个文学性文体概念,甚至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体概念,只能说是一个准文体概念。它只是一般地揭示了“小说”、“道听途说”、“丛残小语”的特性,而缺乏对文体要素的明确规定。因此,它不仅和明代以后的小说概念相冲突,甚至也和当时的小说创作实践相冲突。作为小说史,应当把哪些作品看做小说,把哪些作品看做小说的异类而舍弃呢?以今天的认识高度去反观古小说是必要的,就是说要研究… 相似文献
2.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陈望衡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3期撰文《美在前进的生活中》 ,对周扬的美学本体进行了述评。作者认为 ,周扬的美学本体论有四个要点 :①美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之上 ,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实践 ,因此也可以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美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美的性质和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也是一种实践 ,而且科学是最重要的生产力。③美和真善密切相关 ,美的特点一在情 ,另在趣 ,因此 ,可以说它是情趣化了的真与善。④美是发展的、前进的 ,它与生活同步 ,它既产生于前进的生活之中 ,又推动生活的前进。周扬的这… 相似文献
3.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4)
黄斌昌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要件分析》一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着重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徜摘)李海青等在《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和谐社会如何建构》一文指出,就当代中国而言,构建和谐社会,最为迫切的是在公民积极参与而形成良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宋才发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撰文《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探讨》认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问题都很突出,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家居养老和家居护理养老方式,以土地换保障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农民社会保障模式,还必须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与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相一致的原则。(聿土摘)居继清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撰文《… 相似文献
5.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
罗漫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撰文《战国文学的太平洋视域(一)》指出,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学、哲学、政治同时将目光从陆地延展到北海、东海、南海和神秘辽阔的太平洋,并由此记录、改写和传播了一系列与海洋有关的神话传说(如鲲鹏神话、海若与河伯神话、扶桑神话等)。这些神话有着特殊的生成背景,与战国时代崇尚宏伟奇丽的大美观念以及一代哲人对广阔的自然环境所作的宏观思考紧密相联。以鲲鹏神话为描述对象的《庄子·逍遥游》等作品,之 相似文献
6.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邱海洋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无论哪一种制度变迁方式,意识形态均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到一致的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工具。它能修正个人行为,从而减少或克服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制度变迁的实现,减少制度变迁构成中的交易成本,它必须具有灵活性、崇尚创新性、敢于纠错性和不断开放性等特点。(聿土摘)刘军民在《华中师范… 相似文献
7.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陈望衡在《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撰文《华夏审美意识基因初探》指出,人类有相似的童年,就审美来说,史前人类的审美意识都蕴含在功利性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活动中,而且都无一例外地与神秘的巫术活动结合在一起。与这种世界范围内相似的审美意识相比,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各民族审美意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分野的,是怎样分野的。从考古材料来看,各民族个性的显露大体是在野蛮期与文明期之交。而文字的出现应是文明期产生的重要标志。就中国来说,作为最早的占筮工具的八卦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有人认为早于文字,而它的完… 相似文献
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2)
吴道毅在《武汉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6期撰文《徐 讠于、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提出 ,后期浪漫派台柱徐 讠于 、无名氏无疑是 2 0世纪 3 0年代后期与 4 0年代传奇文学的代表作家 ,传奇性是他们的小说创作的显在审美范型 ,而异域风情、奇幻恋情、奇异人物则是这种审美范型呈现的三个层面。对徐 讠于 、无名氏来说 ,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 ,对外国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接受 ,以及中国古代传奇审美精神的熏染 ,是其传奇小说传奇审美范型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同时 ,由于徐讠于 、无名氏的传奇小说表现出了对现代哲理的亲合 ,对俗众趣味的倾斜 ,使… 相似文献
9.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
刘诚、杜晓成在《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撰文《为国家主义法制观正名——以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法律实践为例》认为,国家主义法制观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政治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新中国1949年至1 相似文献
1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李建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撰文《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指出,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悲伤的寡妇,并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1)
施雷华在《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发表题为《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的文章,认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国家只有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独特历史与现实发展可能性的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才有可能顺利实现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转型。而所谓“政治现代体系”虽然有一些基本衡量指标,但也并非每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均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所以现代政治化模式实际上是各国传统政治通过体制转型来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
赵海月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发表《制度理念与操作: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考量》一文认为,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主权在民、宪法至上、人权至尊、权力制约等。然而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现实的复杂的政治生活中,要让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都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这在操作层面上是匪夷所思的。于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代议民主的制度设计就成为必然选择。在制度理念与操作上,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将公民素质的提高与具体制度的完善、代议民主制与直接民主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制”格局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5)
邓宏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发表《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一文,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1843年10月,包括经验假设、理论论证和经验确证三个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由赞同到批判,这一批判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发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过程。在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交织,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被同时运用。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马克思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虽然接… 相似文献
14.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龙泉明、汪云霞在《武汉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4期撰文《中国现代诗歌的智性建构———论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对卞之琳的诗歌艺术及其独特地位作出了评价。作者认为 ,卞之琳出自 2 0世纪 30年代“现代派”营垒 ,上承新月派、象征派 ,下启九叶诗派 ,他的诗歌能融西方现代派技巧与中国古典诗歌神韵于一炉 ,尤其重视诗思的提炼和凝聚 ,追求诗歌的智性之美。通观卞之琳的诗作 ,他正是通过戏剧性途径、意象凝聚、意境营构等艺术法则 ,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新智慧诗。其新智慧诗所达到的高度 ,既表明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已与世界诗歌潮流取得了同步之…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陆耀东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1期撰文《“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指出,“五四”时期的鲁迅,在家庭中,作为长子、长兄,在教育部,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官员,其言行大多未逾传统文化规范。作为大学教师,他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反传统”,主要表现为:敢于赞许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研究中敢于发表创见。作为作家、思想家的鲁迅,则激烈地“反传统”,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文化急剧转型的必需,是创建新文化的必需。他的“反传统”内涵,在社会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政教观念方面,主要是“破除”;在文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 6期发表何卫平《解释与循环的嬗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一文 ,文章对“解释与循环”这一西方解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的演进与深化进行了分析。在局部解释学阶段 ,解释学循环主要集中在语法和文字的理解和解释的层面上 ,局限于对本文原意的把握方面 ,循环主要是在词语 (部分 )和本文 (整体 )之间进行的 ,在这里 ,解释学的辩证法贯穿于本文的字词篇章的理解上。在一般解释学阶段 (即解释学哲学阶段 )包含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几个环节。施莱尔马赫将传统的解释学循环从语法扩展到心理 ,使整… 相似文献
17.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荣开明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几个问题》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取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
刘家俊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论“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相互促动作用”》一文,认为“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性、源动性范畴。“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总结性范畴。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走向全面进步与繁荣。(聿土摘)俞良早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评联共(布)若干领袖对列宁主义的阐释》一文认为,列宁逝世后,联共(布)领袖斯大林、布哈林、季洛维也夫对列宁主义的阐释,如新经济政策理论、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文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
蒋方在《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撰文《〈渭南文集〉的编纂与流传》指出,陆游《渭南文集》的撰定时间应为嘉定二年七月,《渭南文集》是作者在短时间内对其一生散文创作的总结,在收罗与体例上都有一些疏漏,反映了作者对其诗作的重视程度胜于散文。宋元时,《渭南集》传布较广,版本也不止一种,明代时通行两种版本,明末毛晋据华?活字版翻刻而称《渭南文集》。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的校点本《陆游集》第五册即《渭南文集》,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陆游文集。(徜摘)赵铮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4期发表张志和的《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最早刻本考》一文认为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现行的《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 ,黄正甫刊本才是最早刻本。其根据是 ,以嘉靖本与黄正甫刊本插入诗词的数量情况看 ,黄正甫刊本所能统计到的引用诗词 2 4 1首 ,嘉靖本中现存诗词 30 5首 ,其中有 1 2 7首不见于黄正甫刊本。这说明嘉靖本依据黄正甫刊本或某一个接近于黄正甫刊本的旧版本作了增删加工 ,足以说明黄正甫刊本早出 ,嘉靖本后出。再者 ,黄正甫刊本有卷端书名不一致的现象 ,有如《新刻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