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尚书》的“知行说”产生于青铜文明的商代,孔子的“学知行说”产生于钢铁文明的春秋时代,二者都是官员培养和国家治理的理论,都强调君子躬亲实践国家治理之学的极端重要性。前者虽然包含了理论学习的含义,但并不重视理论学习;后者则特别强调学习国家治理理论对培养官员、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是春秋至今最重要的国家治理哲学。战国至今长期轻忽“学知行说”,而将“知行说”抽象化为教育哲学,这对国家治理、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日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近代中日友好的伟大使者,他曾自称是“向为主张中日亲善之最力著”,而日本舆论界也称赞他为“日中亲善的楔子”.在孙中山的一生中,15次踏上东瀛国土,侨居时间累计有9年半,约占其30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孙中山“视日本无异第二之母邦”.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民待遇”的内涵和世界各国实行“国民待遇”的状况,分析了我国实行“国民待遇”的条件及趋向。  相似文献   

4.
张汉静  葛振国 《晋阳学刊》2004,2(4):108-109
一、“知”、“行”范畴的新概括就认识对象而言,孙中山提出“知之范围甚广,宇宙之范围皆为知之范围。”[1]他把整个宇宙作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他指出,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必须通过哲学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认识方法。他说:“近来大科学家考察万事万物,不是专靠书。他们所出的书,不过是由考察的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罢了。他们考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即科学;一种是判断,即哲学。人类进化的道理,都是由此两种学问得来的。”[2]孙中山认为,科学的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离不开“行”。他提出了“事实先于理论”的命题。他说…  相似文献   

5.
关于孙中山让位的问题,研究者多侧重于让位的利弊得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诸方面,而针对孙中山个人思想活动的具体论述尚不多。本文拟将孙中山置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反清革命的主体之内,着重分析其个人对于让位的态度及动机,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归国前孙中山是否接受了举袁方针?二,孙中山让位的主观动机何在?1 长期以来,关于孙中山让位的原因,论者在强调“非袁莫属”社会环境决定论的前提下,多认为孙中山主观上并不反对“如袁反正即可举为民国总统”的方针,或认为这一方针是孙中山早在归国前后就制订了的,或认为这一方针虽不为孙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宋人“说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民间流行的“说话”是我国白话通俗小说的源头,在宋代有“说话四家”的分类。自近代以来,学者们在对宋代“说话”四家数的认识问题上一直存有分歧,鲁迅、孙楷第等主张“四家”当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合生及商谜;陈汝衡以及青木正儿等人则将合生、商谜排除在说话家数之外,从小说项中分出“说公案”和“说铁骑儿”;王古鲁等人虽也将“合生”排除在外,但只单列“说铁骑儿”为一家。这些划分法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银字儿”、“合生”以及“说铁骑儿”等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就是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及其变动的终极原因的哲学学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气质,人们的思想气质又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是这种学说的代表者。他认为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产生许多好的思想和气质:“对自己  相似文献   

8.
<正>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既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又要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条件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同时使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实现上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和开拓前进的精神,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从  相似文献   

9.
关于“检验真理”的几个问题王智人们的认识、思想、观点和理论,以至一个国家、政党的政策、方针和计划是否正确,最终都得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这无疑是千真万确的。但把这个思想概括或表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似不准确。本文将通过分析检验的对象、检验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总公式。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总规律、总公式的前半部——“实践、认识”,谈的比较多,比较细,而对于这一总规律、总公式更加重要的后半部——“再实践、再认识”,则谈的比较少,比较粗。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开展之后,经济、科技、教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全国的统一,维护赵宋王朝的长远统治,怎样集中军事权力,抑制地方军阀的抬头,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封建统治,防止军人实力派的颠复活动,这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建隆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太祖预备了一个丰盛的酒会,约请他的几位故人石守信等将领,同在一起饮宴。席间太祖作出罢免宿卫的决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杯酒释兵权”。 对于“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问题,最近本人阅读了有关一些书册,进行了排比考证,总觉得有些问题值得人们加以思考,今提出来,不妥及错误之处,请指正。 首先,关于太祖欲罢免石守信等将领宿卫的记载,最早见于丁谓《谈录》。据《说郛》三种载丁谓《谈录》云:(赵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制度”含义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不仅规范个人行为,而且规范各种组织的行为。制度是规范个人与组织行为的各种约束和规则。在制度的外延问题上,制度经济学家关于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组织是不是制度等问题的分析都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思想史概念,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具有特定内容的思潮.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所...  相似文献   

14.
以书法和绘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具有自己独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传神论”及“气韵学说”尤其是“气韵学说”这一理论中.其理论内涵表明艺术之美的极致是要在作品中传达出生命之气生生不息,如音乐、如诗意般流动的美.这一崇高目标的取得,不仅仅在于单纯的技法修养,更在于养气,在于人格的培养,在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切体认.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像一股急流不断地冲刷着封建自然经济的堤坝,虽还不能冲垮堤坝创造新的社会形态,但无疑已给宋代社会带来了新的因素,促使我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迅速向前发展,其标志之一,就是乡村新兴的小市场“镇”、“市”的蓬勃兴起。对此,日本学者加藤繁先生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就已接连发表文章加以论述。1982年10月举行的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上,戴静华和李春棠两同志又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宋代乡村小市场镇、市的各方面问题,对于深入探讨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很有裨益。本文就宋代“镇”的几个问题,继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从国内学术界看,在孙中山研究方面,大陆和台湾都存在着明显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台湾尤甚。这些主观因素,有来自对孙中山的强烈的感情。学者们往往为亲者讳,为尊者讳,遇到不同记载的资料,一时难以考订清楚,往往采用有利于孙中山的资料,对不利于孙中山的资料或有意回避,或轻率给予否定。例如·1896年一伦敦蒙难”,孙中山是如何进人清朝使馆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记载的史料,一是“使馆计诱”,二是“孙中山自进”。此两说都有根据。学者往往采取“使馆计诱”说。又如有关1915年《中日盟约》和孙…  相似文献   

17.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不是对相对落后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的否定 ;先进生产力不仅包括科学技术 ,而且还包括管理和教育 ;现实生产力应该是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 ;科学技术的迅猛创新速度和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使其代替劳动工具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今天为人耳熟的“一片散沙”说,虽为外国人所加,实为孙中山所强化。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其含义是指没有统一纪律,缺乏团队精神,民族凝聚力差。造成“一片散沙”的原因是:异族的专制、没有民族精神与民众过分的自由。这三个原因,他并没有并举。当把它们并列一起加以分析时,其自相矛盾就无法掩盖了。既如是,这些原因未必成立,“一片散沙”说也未必可信。然而,“一片散沙”说又深入人心,它必然揭示了一些问题。这就是中国人组织意识、规则意识的淡薄和组织化、规则化程度的低下。其本质乃是中国人权利意识的缺位和自治能力的低下。  相似文献   

19.
"理解"作为对事物的认识,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的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认识论的视野中的探讨。"理解"作为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的探讨。解释学与认识论是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有不同的意义。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问题有:解释学是否应关注理解的真理性?理解是否具有真理性即理解是否有正确与错误?衡量、检验理解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解释学作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研究,应当关注理解的真理性问题。理解的真理性,就是理解的正确性,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同一性。人类全部理解实践证明,正确理解是可能的,误解也是存在的。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或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说戚其章孙中山一生献身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而尤以“心性文明”说特别值得珍视。本文拟就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说与知行统一观做些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