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荣 《中州学刊》2001,(4):67-69
茨威格在幼年和青年时代,没有其他犹太人所经历过的坎坷和磨难,也没有犹太文化和宗教的限制.但晚年的不幸遭遇,则将犹太人意识作为不能溶化的因子慢慢地嵌入了他的灵魂,这对他晚年的生活、思想、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要理解朱光潜所以在其晚年全力译介<新科学>的真正根由,首先必须较为全面地联系其一生的实际遭遇与思想背景,搞清楚维柯的<新科学>在其晚年美学生命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里需要还原一个事实:50年代朱光潜的学术思想转变实际上是他一生美学思想历程中的一次"断裂".而他对<新科学>前后评价的变化以及他晚年实践论美学观的变异则表明:根据<新科学>得出的"认识即实践"的结论,实质上是对其早年美学观念的重新返回.对<新科学>的译介和阐释,则是他对自己美学生涯中的"断裂"进行"缝合"的一次并不成功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缝合"的企图恰恰彰显了他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白应华  李莲 《学术探索》2001,9(4):91-93
"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是孙中山晚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做了深刻反思之后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把国民党的改组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的战略思想,成为国共建立"党内合作"的思想基础,对国民党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求富强"到"尊人道"--论严复社会学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的社会学思想始终关注"群"与"群"、"己"与"群"的关系,他早年致力于"图富强",晚年潜心于"尊人道",这种变化清晰地表明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思考更趋于审慎与冷静.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同情地理解严复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执著于那些外在的对立对其作教条式的归结.  相似文献   

5.
焦中栋 《晋阳学刊》2005,(1):99-102
王世贞作为"后七子"的领袖,是明代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钱谦益所提出的"王世贞晚年定论"说,说明了王世贞晚年思想的转变,影响颇大.但这种说法是建立在并不完全可信的论据基础之上的.同时,后代文学史一般认为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坚持食古不化的形式主义文风,也是对他们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6.
晚年丁玲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鼓吹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导致了对杂文创作的重视.在内容层面上,其杂文创作以"反封建"为其思想线索,以社会问题和文艺界问题为言说重点,大胆揭发问题、针砭时弊;在形式层面上,则通过采用"谈话"式的自然语调和"谈话"式的直白语言,自觉追求"劲捷直白"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继承"五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传统,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干预现实的"韦护精神".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背弃唯物史观,又非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状态,而是在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实现了晚年笔记的重大哲学创新。  相似文献   

8.
"三个世界"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亮点之一,本质上是一个反对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战略.它的形成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是"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统一战线和分清敌友等思想在国际战略领域的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9.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5,(3):112-120
本文认为,探明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是解决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必定源于革命实践而绝非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马克思晚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结合俄国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道路的辩证统一,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设想.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既应答了来自革命实践方面的挑战;又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本文指出,如若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这一称谓来取代"人类学笔记",不但有悖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而且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也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对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还是应该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相似文献   

10.
郜攀 《理论界》2010,(11):45-46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陈独秀晚年的思想给予了重点研究,尤其是对于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重新认识和评估更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充分肯定了他晚年民主思想研究的价值。本文主要是回顾和梳理陈独秀晚年对于大众民主思想的认识、思考和研究,以求发现其对当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合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解读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阿尔都塞思想雄系的核心与亮点,“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表征了一种论战性特质。这也是阿尔都塞借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一种颇为另类的解读。即使撇开特定的历史语境不说,以当代人的目光进行重新定位,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仍具有可供挖掘的理论深度与可供拓展的意义空间。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的科学认识论:从"绵延"到"断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成岗 《河北学刊》2003,23(2):67-71
20世纪60年代,在科学哲学的发展中,一个标志性文本即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消解了科学哲学家们静态的绵延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开创了历史主义学派之先河.与此基本相同的时代里,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借用雅克@马丁的"问题式",使用巴什拉的"断裂",倡导"征候阅读法",通过"场景变换",描绘了一幅科学认识发展的动态图景.阿尔都塞的思想有其局限性,然而,他所引起的认识图景的变幻,并将其应用到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中去,由此呈现给我们一个崭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在揭示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现实主题、理论参照及其内部四重“错位”关系之后,批评卢梭所构造的理论秩序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其实,阿尔都塞忽视了卢梭超越霍布斯与洛克对政治合法性论证路径的理论努力,没有看到卢梭通过构造“公意”以突破普遍主义与自愿主义、个人与集体之间对立的可能意义。通过对阿尔都塞解读卢梭视角的再考察,不仅可以清理关于卢梭在政治思想史中的形象的纷争,而且还可以揭示“社会契约论”在现代政治正当性重建中的致思路径与内在困难,进而可能获得一个检视西方政治哲学问题结构的宏观视角。  相似文献   

14.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独树一帜地建立了一种意识形态学说,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一文中,阿尔都塞阐明的意识形态具有非强制性的、永恒性的、主体性的主要观点,在本文中作者详细分析了阿尔都塞的论述,并阐发了各个特点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概念,而是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生死攸关的命运。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对此作出了自卫反击,他提出“认识论断裂”策略,断定已经被误解为人道主义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以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目前国内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前期的《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上,而忽视了他后期在《自我批评材料》及《来日方长》等著作中对前期思想所进行的一系列反思。本文立足于阿尔都塞的后期著作,重点论述他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以达到完整解读阿尔都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向,即从中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转变到晚期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国际及法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四次政治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应对这些危机所表现出的理论困境,导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与否定。为解决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难题,阿尔都塞提出了他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方珏 《兰州学刊》2006,(12):24-27
阿尔都塞作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阿尔都塞的《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的文本解读,通过其具有独创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论述意识形态与文艺的关系,并揭示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学/文化领域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莫雷 《晋阳学刊》2009,(1):68-70
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都借鉴了拉康的思想,所以他们的思想存在着共同之处。区别在于阿尔都塞主要运用了拉康早期的镜像阶段的思想,齐泽克则主要运用了拉康晚期关于真实界的思想,由此出发,齐泽克认为阿尔都塞的质询理论并不彻底,他进一步发展了意识形态幻象理论。但是两者存在的问题也是共同的,一旦把意识形态的概念过度膨胀化,那么这个词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出发,将意识形态定义为非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与之相对立的科学。阿尔都塞还注意到了与社会实践、物质相关的意识形态,把它与纯理论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但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混合,这就难以避免其理论中的自相矛盾。最后,阿尔都塞陷入了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困境,走向早期理论的反面,得出了意识形态不可能超越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