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张雨欣 《创新》2018,(2):72-79
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过较为深入的学理与现实关联的探讨,而在哲学历史的演进中,会看到在以实践为研究对象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自身的发展中也始终有着两种不同的样式,即精神性的实践哲学和现实性的实践哲学.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哲学之终极目的是使自己的哲学在对精神的教化之中,成为大众所接受的"灵魂的良药",进而借助这一思想的方式来平息当时大众的惊恐和拯救大众的灵魂以使得他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种灵魂的无纷扰状态,这种哲学的样式是内隐或精神的;与此种哲学有着不同旨趣的哲学类型还有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样式,在马克思的理解中,哲学不仅仅滞留在精神的自我的土壤里,真实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感性的历史现实活动来改变外在世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使得人类获得其现实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种哲学样式是外显的、现实的.事实上,马克思哲学在超越伊壁鸠鲁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哲学的实践方式是对象性的、现实性的、能动性的.  相似文献   

3.
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哲学史的两种主导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由于受到思辨意识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研究的线性决定论和主观宿命论的误读。以文化哲学理解范式重新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则呈现为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多种可能性的实践进程。这种解读有助于一种真正的人的历史的生成,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丰富性内涵。  相似文献   

4.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史上的古老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多次使用"实践"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实践作为与理论相对的范畴提了出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针对实践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特别是把实践纳入认识论尤为难能可贵,这成为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哲学创立的理论契机.马克思在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通过不同时期的著述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实践观,从生存论的意义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所追寻的目标在于人是目的性的存在而不是作为手段出现.前马克思实践观导致了近代认知主体性哲学主客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并进而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分离,这是当代西方发达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所在.马克思的生存论实践观从根本上是对认知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因为,实践哲学是以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为基础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脱离现实的抽象性,能够使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作用,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这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大地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真内涵在于“通达现实世界”,与此相应,通往现实世界的历程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路径,具体表现为:从“理想主义”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是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基本前提;从探寻“理性现实”到研究“感性现实”是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重要转向;从“异化劳动”到“对象性活动”切入现实意味着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深入发展。在揭示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过程中,现实世界从初次显露到完整呈现。这代表通往现实世界的彻底实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由此真正出场。  相似文献   

6.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清海哲学有一个明显的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类哲学的发展过程,而无论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还是具有独创意义的类哲学,都有着鲜明的实践哲学意蕴。不过,从另外两种主要实践哲学范式,即王南湜和徐长福教授的实践哲学范式来看,高清海哲学并不是其所谓的实践哲学。而且还可能提出如下质疑:类哲学是否是一种思辨的形而上学?从高清海对人类理性的理解以及从类活动中引申出类本性这两点来看,这种质疑是没有根据的。类哲学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是一种批判现实以引领未来的"前导性"形而上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内蕴着"神圣"这一人之为人的生活向度,这对于处于理论成熟期之前和之后的马克思都不例外.1845年以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指定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使"神圣"之于人不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质点".神圣通过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而呈立体状,马克思哲学中的神圣由此而"活"了起来.追寻"活"着的神圣,这是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凭借实践思维方式,克服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不足,其实践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功能、立论基础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思维走向都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在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思维方式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动的实践观,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关注;实践思维方式的批判性革命性。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11.
费奥多罗夫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反思,而更应当是追求理想之物的"方案"和"事业"。破坏人类幸福理想的最大之恶是死亡。在死亡仍是必然事实的情况下,人类负有使祖先复活的道德责任。因此,在费奥多罗夫看来,历史学不是一种抽象理论或书斋学问,而是人人都应参与的复活祖先的"共同事业"。在此,博物馆也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而且是实现普遍复活之伟大事业所必需的现实手段。这一学说不是毫无价值的乌托邦,而是具有理想性思维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3.
郭刚 《阅江学刊》2011,3(4):80-86
气象哲学是以气象为内容的涉及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一门新学科,涉足了气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对气象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它拥有特定的概念、系统和方法,涉及气象社会学、气象环境伦理和气象全球(区域)化的内容,有着平衡的系统存在论、能动的认识论、动态的方法论与和谐的价值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曾文雄 《社科纵横》2006,21(4):115-118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本文探索“语用学转向”的思想渊源,分析构成传统与现代语用学的英、法、德、美以及中国的语用学思想,提出现代语用学转向建构的意义,揭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哲学与语用学带来新的思想与观念。  相似文献   

15.
关于"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论断已成为一种共识性的认识.哲学史系指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又是"言必称希腊"的学问.古希腊哲学以城邦的女儿、思辨的女儿、神话的女儿呈现出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特质:反思时代问题的时代性、理性思辨的民族性、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人类性,体现了西方哲学对终极存在做终极解释的终极追求,表征了西方哲学始终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体现了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不断向人敞开的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6.
关于自身意识的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在近代经笛卡尔的方法加工而得以突显;而后自康德哲学始方以理论的形态面对世人。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的主体哲学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概念的双重含义纯粹的自身意识和经验的自身意识。这个分析表明,经验自身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一个标志,而他关于纯粹自身意识的观点则显然在理论的层面上失足于反思的循环。  相似文献   

17.
林国荣 《浙江学刊》2005,(3):161-168
有人认为培根的科学帝国主义理想多少是以冷酷无情地忽略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为代价而实现的.但是,通过对<新大西岛>的阅读,笔者试图论证事情并不像通常理解的这么简单.至少来说,我们不应当忽略培根借以表达科学帝国主义理想时所运用的方法,那就是一篇来自所罗门宫元老的"演说词".培根大可以通过亚里士多德"论文体"的正统方式来论证科学知识,但他似乎不愿意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存在多种答案,每个答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猜测的成分,但无论如何,有两点是可以加以确定探讨的,第一是演讲者,即所罗门宫元老的身份;第二是演讲这种公共表达方式的历史血脉、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一旦对这两点有所探讨、甚至有所理解,那么对解答上述两个问题,就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 《学术交流》2001,1(2):17-19
马克思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学宝藏,关心人的存在,关注人类的未来,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马克思关注的中心话题和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聚焦点.马克思研究的是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和人的主体地位看,马克思哲学体现着一以贯之的人学主线.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杜武征 《创新》2019,13(1):42-52
"生"本体这一古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外交哲学传统贯穿着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和政策的各方面。就何为"生"的外交哲学意蕴而言,合作为"生"、共赢为"生"、和平为"生";就"生"为何的外交哲学探问而言,"生"为自主、"生"为相通、"生"为共处;就本是"生"的外交哲学诠释而言,共商之本是"生"、共建之本是"生"、共享之本是"生";就"生"是本的外交哲学确证而言,"生"是关系之本、"生"是交往之本、"生"是外交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