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也表现在叙事技巧上。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其独特性在于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采用使描写对象陌生化,即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或事件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由审美的自在之物转变成审美对象,唤回了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潜伏>剧情紧凑,悬念频生,其"理解性认同"的视角彰显出强大的叙事张力.<潜伏>在革命叙事中张扬了对人性的关切,在危机四伏的历史语境中彰显出对信仰的价值关怀,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叙事中寻求着理性的艺术审视,在爱情叙事中回归崇高情感的抒写.  相似文献   

4.
晚清谴责小说采取陌生化的叙事视点来传达政治批判意义。陌生化视点主要通过“旅行者”和“局外人”的叙事身份呈现。前者将政治叙事的视角无限扩大,不断造成叙事的新奇感;后者打破了既定的文化感知,形成政治叙事的戏谑化效果。叙事视点的陌生化处理,使叙事者总是新奇地面对叙述对象,更有利于表达熟视无睹的景象背后忽略的生存真相。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了解读,说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的时空变异,挖掘其叙事结构的艺术特点.小说分别采用了“复调”叙述、“陌生化”叙述、“意识流”叙述、“多元”叙事的视角,以透视现代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上,戏曲电视剧是电视剧的叙事优势和戏曲的抒情魅力相结合的产物。在叙事模式上,立足于将戏曲艺术的叙事平淡、抒情夸张和电视剧艺术的叙事讲究、抒情内化的特点和谐统一起来,把“情”作为两种艺术的契合点,多种艺术因子的独特组合为叙事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戏曲电视剧叙事模式的选择和选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福克纳的第一部最富创造性的作品并为他赢得了享誉世界的声誉。其中对叙事视角灵活的应用,使得作品更能把握现代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出发,用班吉这个有限视角,我们可以对其新奇的叙事视角进行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对传统叙事方式的一大突破和对叙事文学技巧的一大贡献在于,它在英国文学史上首开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先例。《呼啸山庄》在西方叙事文学史上,以其大胆的叙述艺术创新手法和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开拓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框架结构小说形式,在英国文学史上首创了框架结构小说不同叙述者在不同叙述层讲述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并进而造成多视角叙述同故事的复调现象;并且,文本也是创造了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第一部英文之作。本文从叙述人称这个视角分析小说切入点的不同之处,阐述了《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在运用叙述视角上取得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意味着“使其陌生”,是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它昭显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纯艺术观。以“陌生化”为基点,俄国形式主义构建了一个自主性的文学理论体系。在《高祖还乡》中,睢景臣通过陌生化的艺术处理,对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正统和帝王权威进行了成功的颠覆,使接受主体摆脱了机械化的定势的感知模式,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体验、观照和审视历史。  相似文献   

10.
俄国形式主义最关心的"陌生化"手法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势,使人们超越日常已熟悉的知觉感知而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全新认识.本文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语言方面的反常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塑造了大量的乡村女性形象,不少作品更直接以乡村女性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些女性群像基本可以归入苦难女性、女强人、道德女性和落后女性这四类范畴.借助这些乡村女性形象在时代中的审美衍变,通过对她们的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及未来出路的展示和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对中国乡村传统、乡村现实和乡村文化进行了全面探索与考察,完整地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景,拓宽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3.
六六的婚恋题材作品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在电视屏幕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王贵与安娜》到《双面胶》,再到《蜗居》,六六的影视作品在叙事风格上有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三部作品的叙事从温情走向喧闹,再从喧闹走向了残酷。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以一种错时状态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追述。错时与追述是文本时空的构造与转换的重要叙事策略。历史文献纪录片所涉及的时空可分为历史时空和文本时空:历史时空为事件原本发生的自然时空,文本时空是历史时空的传达方式。历史时空和文本时空的构造与转换,包括事后追述、等时叙述、插入叙述、实存空间、空间再造、空间构成等,即构成纪录片的时空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国以来的小说历史叙事历经对于“革命史”的讲述以及“文革”史的反思之后,直至“寻根”小说这里,才开始由民族文化史的美学意蕴维度启动了一个浩大的历史重构工程,并从此真正动摇了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重大历史事件的提出源于国家文艺创作政策,是重大历史题材的内核。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来看,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形态表现为本源事件、衍生事件和文本事件。重大历史事件的衍生特征主要体现为本源事件的内容选择性、视角多样性、衍生多态性和历史叙事的结构层次性。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文献能产性,其根本动力来源于历史主体的社会认可需要、纪念活动的客观物证需要和文艺创作的传奇叙事需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黄静 《南都学坛》2008,28(1):58-62
新生代作家和新时期之初"文革"叙事的作家由于其"代际差异",有着"文革"亲历和历史记忆之别。在书写"文革"时他们与前代作家相比,更能跳出宏大的叙事模式和单一的政治视角,更多从儿童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个人思想和精神的成长史,执著地探询着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9.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