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刚健 《江淮论坛》2004,(4):104-109
宇宙意识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显在的不同的内容形态:半人半神的远古神话,极具时空穿透力和展示天国图景类的楚辞,从东晋延续至唐宋的“与宇宙同化同在”类的诗文,由“情意化山水”上升到“宇宙化山水”的表现荒寒境界类的唐诗。宇宙意识贯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中,而成为潜在的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以天合天”的自然朴素观,松动性和开放性的文学形象观,古典诗词的一种张力方向:“远”。古典文学作品的张力结构:“圆”。  相似文献   

2.
印度美学有着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最为深邃的生命智慧。这些智慧主要表现在崇尚智慧的自我解脱思想、无所凝滞的社会等同观念和生命无限的宇宙契合意识等方面。印度美学的生命智慧虽然某种程度上流露出退缩甚至保守的缺憾,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生命的豁达与宽容,是人类成熟时代生命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美学,有着与西方美学不同特点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这一点,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意识和同认.因而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独特美学范畴与美学命题,从而揭示出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特征及其与西方美学的差异,就是一个必然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救世情怀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价值根基是他的救世情怀。他对以救世为旨归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探寻与他的以建立"少年中国"为目标的人格建构的思考促成了他美学思想的发生。在由救世情怀所激发的美学思考中,宗白华把自己人格建构的思想与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追求结合了起来,使他的人格建构思想在具有社会意义的同时更具有了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白双重文化人格的美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兰州学刊》2006,(2):60-62
李白双重文化人格由儒家的伦理精神和道家的宇宙意识、逍遥精神两大要素构成。由于李白儒道文化人格分别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不同程度的超越本质,因而使其双重文化人格具有了深刻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乔焕江 《北方论丛》2006,2(5):53-56
与那种过于强调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前后美学思想间的对立的观点不同的是,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本是其神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这个神学意义上独特的表述结构,而不仅是他所表述的某些内容更能代表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这个结构中,奥古斯丁关于上帝之美和世界之美以及艺术的思考已经不能为哲学美学传统所容纳.  相似文献   

7.
尼采早期美学思想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发扬。靠着对古希腊宇宙本体论和永恒生成思想的深刻理解,尼采合“酒神”与“日神”而成“强力意志”,“强力意志”使人作为一次“美的事件”在宇宙间生成。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的天才思想使宗白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天才的价值及其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自己价值追求及天赋的契合使宗白华产生了强烈的天才情结。在宗白华看来,天才追求的对象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体悟与表现宇宙人生真相的最好方式是艺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不懈探求直接影响了宗白华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需要追源溯流,厘清脉络,体现历史意识,把历代美学思想放到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加以审视,揭示美学思想生成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这就需要考辨源流,具有经典意识,甄别经典,继承经典,阐释经典,以便正本清源,匡正风气。同时,追源溯流需要总结美学史的传承发展规律,会通适变,在古今、中西会通中体常尽变,推动美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服务于当代的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等现实追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历史的连贯性有着合理的因素,其中的生命力和开放性是创新的基础,需要我们从中“会妙”。那些具有普遍规律的抽象内容,是可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抽象继承与具体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