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浚泉 《民族论坛》2003,(9):42-43
《辞源》注:夜郎古县名。1、汉置,在今云南宜威县境。南朝梁大宝以后废。2、唐武德四年置,在今贵州石矸县西南,贞观元年废。3、唐贞观五年置,以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复置,宣和二年又废。另有资料云:贞观十八年在今贵州桐梓分置。还有资料表明:夜郎县在今贵州的平坝、安顺、镇宁。再有现今以出土文物为据,申报夜郎县的贵州赫章。诸多的古夜郎县地说法不一,但过去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抢注“夜郎”已为湘、黔、川、滇、桂,甚至更大范围的“大事”。那么,古夜郎县应被谁“注册”?笔者据手中现有的…  相似文献   

2.
夜郎已不知何处去了,此地空余夜郎谷。在茫茫苍苍荆棘密布的湘西南边陲楔进云贵高原东部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据说这里便是流传甚广当年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的“夜郎”固步自封的领地。这个西南小国的霸主,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那句“汉孰与我大”的疑问,被当成了笑料,在他身后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中原大地贻笑大方。汽车驶离湘西,进入贵州后,便是在高原上奔驰,两边的秧田、农舍和竹篱,都匐伏在脚下。不久,远远看见前方平地上有一条巨大的裂缝,蜿蜒而去,象一条巨蟒仓皇逃遁。车在裂缝边停住,往下一看,万丈深渊,令人天旋…  相似文献   

3.
“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几乎人人皆知。然而,您知道古代夜郎国的主要居民是哪些人吗?战国至西汉,云贵及川南一带被泛称为“西南夷”。以北盘江(古称(?)(?)河、遯水)流域为中心,兴起了一个地方奴隶制政权——夜郎。  相似文献   

4.
记得儿时,曾在乡村老屋听祖父讲过这样的故事:汉朝时候,汉天子派了一位将军带兵攻打夜郎,夜郎王召集村村寨寨的年轻汉子起来抵抗,他们经常把汉兵引到沟深谷窄、路途险恶的地方,使汉兵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一天,夜郎又施旧计把汉兵引到了夜郎谷,汉兵不知是计,跟着夜郎的人马朝着深谷冲下去,由于不熟地形,汉兵就像石头一样纷纷顺着陡峭的土坡往谷里滚。结果,仗没打成,汉兵人马却死伤无数。而夜郎王却带着看轻汉子顺着夜郎谷从下游出谷,金蝉脱壳,班师回营,汉天子从此红了眼,不断地增兵攻打夜郎,夜郎王带领人马拼死抵抗,结…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     
“云南”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云南通志》载:“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祥云县志》亦载;“汉元狩元年,彩云现于白崖,遂置云南县。”二是见《辞海》注:“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在历史上,《史记》和《汉书》称云南境域为“西南夷”。《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称为“南中”。汉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置云南县(今祥云县云  相似文献   

6.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马大正察哈尔,《明史》称“插汉儿”,又作“插酋”、“插汉”,蒙古旧部落名。明嘉靖中,达延汗曾孙达赉逊库登汗,因不堪俺答汗侵扰,徙牧辽东边外,图们汗嗣位后,势力强盛,一度控制建州女真。林丹汗时察哈尔成为蒙古强部,屡与...  相似文献   

7.
夜郎竹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时 《民族论坛》2003,(7):36-37
郎文化目前已成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近年来对湖南新晃夜郎竹文化进行了一番深层挖掘、整理,对千百年来广泛存在于新晃侗家人社会生活中的神秘的夜郎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是一种极具神话性、崇尚性和神秘性的民族文化。一夜郎文化包括了“采集、渔猎、农耕”三大文化,竹文化是“渔猎”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人们统称为“竹文化”早在5000到1万年前左右就已产生。这种狭义的竹文化,只限于以竹来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具,它并不能代表夜郎竹文化。夜郎竹文化产生在夜郎古国时期,即战国——秦汉(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38年…  相似文献   

8.
“花儿”,也叫“少年”,是产生于河州地区(包括今甘肃省临夏州、甘南州部分及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地区的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等民族中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用河州汉语方言演唱,格律独特。“花儿”流行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多、唱词之浩瀚、曲调之丰富,可位列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首。  相似文献   

9.
8月24日,省民委主任石昌禄带领有关处室的同志,在长沙市民委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到长沙市汉回村、长沙肉联厂开展调查研究。  在汉回村,石昌禄一行听取了村干部关于汉回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报,与村干部共商汉回村的发展大计,并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考察。  调研中,石昌禄还接受了湖南卫视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民族工作如何落实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石昌禄说,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我们要以“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10.
“‘吃苦、忍耐、团结、奉献’仍不过时,读书人更要不怕吃苦。”2016年9月18日,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走进全国知名的武汉西藏中学,武汉市优秀校长彭开云与765名在汉西藏籍中学生分享了他阅读《谭冠三与老西藏精神》的感悟和启示,共同对话“老西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陈焘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10页有辞条:[Shamanism](名)[宗]黄教。另外两种国内应用较广的辞书,大连外国语学院编《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日语外来语新词典》释义与此相同。《新日汉辞典》又有补充词义:“也说”将释作“黄教”,是明显的错误。日本版辞书中大多将解释为“亚洲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模拟神的形态传递神意。”这实际是指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萨满教”。  相似文献   

12.
青海藏族服饰文化编者按:“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长期以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兄弟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勤奋开拓。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五彩纷呈的青海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我刊决定从本期起,新设“民族民俗文化之苑”栏目,...  相似文献   

13.
汉官范文程对清初满族吸收汉文化的促进作用知光范文程(1597—1666年)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字辅、文臣领袖,清人视其为汉之晋侯、元之耶律文正、明之诚意伯,①康熙皇帝在其殁后曾御书“元辅高风”额其祠,足见他在清初历史上地位之重要,声望之高崇,作用之宏...  相似文献   

14.
最近,山东省聊城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处发出通知,要求全区回、汉杂居村在“植树节”前后,普遍开展栽种“民族团结树”的活动。在聊城市张炉集村植树现场,聊城地委、行署的负责同志,带领地、市直机关干部50多人,与这个村的阿訇、乡老及1000多名回、汉群众一起,参加了栽  相似文献   

15.
刘昌春 《民族论坛》2010,(12):50-52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贵州省铜仁市接壤。历史上,麻阳素有“湘西门户”和“苗疆前哨”之称。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21个村(社区)、38.5万人,境内居住着苗、汉、土家、侗、布依、瑶、回等15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79%。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里有成语、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习惯语等的区分,但存藏语里它们却没有明确的概念上的界限。藏语“gtam dpe”一词一般可译成“谚语”或“成语”。其实这个词却具有上面各种语的内容。无论是谚语、成语、俚语、俗语、歇后语、习惯语在藏语里都可叫它“gtam dpe”。不过有些书面性强些,显得文采些,可称它为  相似文献   

17.
夜郎族属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夜郎国以“自大”而知名于世。但是,它的历史却象一片迷雾,至今,许多问题尚未搞清,夜郎人的族属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夜郎人是彝族先民,有的说是苗族先民,还有的说是百越系统的僚族或濮族。但大抵揣测居多,论证甚少,尚须进一步讨论。笔者是赞同最后一种说法的。  相似文献   

18.
“巴氐”,作为民族族名,是古今一些史家巴郡“賨人”的称呼。近读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其对“巴氐”一词由来的解释,似有不妥之处。“巴氐”一词,牵涉到成汉政权建立者李氏的族属和魏晋时期的民族问题,有必要辨明。 一、“氐人内迁,賨人填充”辨 称氐人李氏为“巴氐”,主要依据是《晋书》卷一二○《李特载纪》:“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日‘巴氐’。”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19.
<正>“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踏秋时节,香山红叶烂漫,揽尽京城秋色。位于香山公园内的宗镜大昭之庙,将古寺之静与古都之秋完美融合。昭庙内矗立的《昭庙六韵碑》刻印着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的碑文,乾隆帝御笔“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见证着这位帝王与六世班禅的深厚情谊,更宣示了藏传佛教在安定西藏和蒙古诸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延边高等院校(包括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工学院)二千多名师生員工从去年冬天起掀起了学習汉語文的热潮,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到目前已有85%以上的教員能基本上用汉語講課,90%以上的学生能用汉語笔記和进行課堂討論。延边大学自从1949年創立以来,一直用朝鮮語进行教学。这是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体現,对于發展朝鮮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延边大学中,有些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却鼓吹“民族語言純潔論”“民族形式神聖論”等謬論来排斥对汉語汉文的学習。当时在群众中有許多人对于学習汉語文的重要意义也缺乏認識,因此有不少师生就把汉語課当成可有可无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