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略论陶侃     
陶侃,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字士行,出身寒门,赖屡建功勋,官至太尉,“位极人臣”。历代史家对他有不同评价。如编撰《晋书》的唐朝史官在本传中指责陶侃“潜有窥窬之志”,似有不轨之疑,而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极力称赞“陶侃乃东晋第一纯臣”,褒贬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陶侃的时代和他所起的历史作用的分析,力求给他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  相似文献   

3.
赵青新 《社区》2014,(26):16-16
历史上有很多白手起家的人物,东晋的陶侃就是其中之一。说起陶侃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他的母亲。陶母湛氏对儿子的教育煞费苦心。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遇大雪寄居陶家。陶家贫穷无法招待贵客,陶侃一筹莫展。陶母毅然剪掉头发换了钱,还揭开床铺,把御寒的稻草取出喂范逵的马。要知道,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截发留宾是一种相当于毁身纾难的做法。陶母因此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相似文献   

4.
陶侃,字士行,出身吴地寒门,在东晋初年屡建功勋。特别是平定苏峻之乱,对挽救、巩固东晋政权起了很大作用,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粗浅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公元四世纪初,司马睿建立的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矛盾重重。在外部是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即民族矛盾;内部存在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南北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寒门地主与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中央与方镇、君与臣之间的矛盾,其中中央与方镇的矛盾对东晋初年的政局影响尤大。东晋是既有外患,更有内忧。  相似文献   

5.
魏瑾 《山西老年》2014,(8):53-53
东晋时代,门阀制度十分严苛,士族垄断朝政,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之分。陶渊明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贵为东晋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但是到了陶渊明生活的时候,家境败落。陶渊明曾胸怀壮志,希望能够企及先辈的功业,写了许多称颂先祖的诗,《命子》其一:"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其六:"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于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7.
自序二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译陶诗》自序陶渊明(365-4年)是中国东晋(3lwedZI)年)末年的著名抒情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称得上“诗圣”的恐怕只有他与杜甫两人而已,他的诗歌受到中国读者和世界各国读者的重视和欢迎。C一岁陶渊明又名陶潜,宇元亮,宅边种有五棵柳树,故号“五柳先生”,他死后朋友私溢“靖节徽上”,故世称“靖节先生”。他是洛阳柴桑(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二十里赛湖。八里湖一带)人,于公元365年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封长沙郡公,死后…  相似文献   

8.
两晋150余年间,文艺美学风格、精神一方面承继汉魏遗产,另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精神。西晋文艺以诗文为主形成集大成的“华美”风格,它在西晋文艺堕入卑俗的描写中起着消极作用,而又在西晋文艺回归凡俗的抒写中发挥积极作用。东晋文艺综合呈现出“清”“淡”“雅”之美,铸成“晋人的美”的同时开启唐宋文艺美学风格。西晋文艺“华美”到东晋文艺“清”“淡”“雅”之美其实是西晋世俗精神向东晋超越精神的转向的外在显现,两晋文艺美学风格及其精神的转变提示着晋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格真挚、纯朴、自然、平淡;他的这种真纯、自然、平淡的诗风,反照出他的真淳人生。 下面,我们从陶渊明亲自参加躬耕,不辞辛劳;与农民交往,毫无介蒂;田园诗风真淳、平淡等三方面,来说说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生于一士族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他归隐前也做过州祭酒、州召主簿、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虽然到他时家境  相似文献   

10.
西晋后期,诸王及诸胡的战争惨烈而频繁,终致两都毁弃,西晋灭亡。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引起东晋统治者强烈的兴亡之思。遗落世务、旷放闲逸成了东晋世族文学创作的基本情趣和格调,社会上也盛行清谈之风。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东晋诗人郭璞在他的诗文中尤其是在他的赠答诗和游仙诗中反复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超脱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