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东、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差距,尽管出台了许多区域优惠政策,但区域经济水平差距依然很大,梯度推移现象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梯度推移过程中存在着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非均衡集聚,从而导致梯度推移粘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地区间存在着较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东、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差距。由于导致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基本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消除,有的甚至在改革过程中得到强化,因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梯度”是我国近年来在宏观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大范围生产布局决策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由“梯度推移理论”首先推出。该理论认为,我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位置等条件,决定了在大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平面空间层次特征,并大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部的“三大经济地带”。地带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许多学者认为,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是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促进产业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移即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大部分仍然高度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且集聚的趋势还在加强,形成制造业梯度推移粘性。本文着重分析1985~2005年26个制造业部门集聚程度的变化情况,找到集聚程度下降的部门,分析其转移的方向,对于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部门,运用二次函数拟合,并对所得到的函数式求一阶偏导,进而得到其推移的可能时间,以期为我国制定促进产业梯度推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看待地区差距,以及以何种方式解决这个差距,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决定着我国社会能否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 地区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地区差距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水平、资源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地区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结构、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富裕程度等方面的差距。就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富裕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贫穷落后。当然,这并不排除东部也有比较落后的地区,中、西部也存在相对发达的地域。  相似文献   

6.
运用"梯度理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梯度理论是利用梯度差异,通过非均衡增长来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理论,主要应用于区域经济学中研究生产力的布局.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运用梯度理论特有的运作机理,确定正确的梯度推移顺序,培育经济新的增长极,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促进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并对东中部形成赶超趋势。但选取2000—2011年的西部地区78个有效地级市数据,对区域差距指数进行分解发现:全国层面有着微弱的收敛趋势,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不断扩大;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同样不存在σ收敛;但是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β收敛,人力资本是解释西部地区经济收敛的唯一因素;此外,西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为2.68%,略高于巴罗2%的跨区域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实证考察通货膨胀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当年通货膨胀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当年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的特点.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可以采取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加大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方式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要抑制通货膨胀过快地增长或下降.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小明 《北方论丛》2007,(1):140-143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我国处于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在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的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由劳动力成本因素、行政因素、产业集群效应、文化、技术与体制等因素形成,只有通过宏观政策、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距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全国31个省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上海排在前五位,甘肃、贵州、新疆、西藏、青海排在后五位.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最发达,中部地区发展次之,西部地区发展最差.这种结果不仅与人们的认识相一致,也得到了现实数据的支持.东、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主要由地区分工、地理区位、市场环境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四个方面因素引起,这四种因素通过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了现有的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异格局.商贸流通业区域差距的存在影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应积极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