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满都赉阿哈剌忽是明朝中期蒙古鄂尔多斯部的重要首领,他出身于西方的卫拉特部落。正德年间,因反抗达延汘失败,他被迫和亦不剌一起进入西海。他在西海为蒙古开辟了新领地,为藏传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马大正察哈尔,《明史》称“插汉儿”,又作“插酋”、“插汉”,蒙古旧部落名。明嘉靖中,达延汗曾孙达赉逊库登汗,因不堪俺答汗侵扰,徙牧辽东边外,图们汗嗣位后,势力强盛,一度控制建州女真。林丹汗时察哈尔成为蒙古强部,屡与...  相似文献   

3.
马建春 《回族研究》2006,1(4):39-44
蒙元时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的穆斯林大批入华,因其种族繁多,语言不一,元朝文献中乃孕育出“回回”一名,以概称这时居中土的穆斯林诸族。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回回”一词的含义及居华穆斯林的族属作一浅析,认为蒙元时期除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回回人外,西域东迁的哈剌鲁人、阿尔浑人及中土境内的部分蒙古人、畏吾儿人、汉人等,也是构成当时穆斯林族群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4.
自唐宋以来 ,青海湖湖区和湟水流域一直是吐蕃部族的聚居地带。迨明代中期 ,环绕着青海湖搭起的吐蕃族帐 ,星罗棋布 ,生齿日繁 ,“素号乐土”。湟水流域是北宋时期吐蕃口角厮口罗地方政权的腹里之地 ,这里川谷肥沃 ,河溪纵横 ,傍河两岸的吐蕃农舍连带密集 ,人丁繁夥。明初青海地区基本上是以招抚方式纳入大明版图的 ,故免受战争的破坏 ,农业、畜牧业持续发展。青海吐蕃经济的繁荣与富庶 ,引起西北诸番的垂涎。正德四年 (15 0 9年 ) ,蒙古鞑靼部自河套侵入青海湖区 ,并以此为据点 ,不断掠夺邻境诸番部。鞑靼部轮番占据青海时愈 80年 ,这期…  相似文献   

5.
自从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清朝政府后,喀尔喀、卫拉特蒙古诸部不久也先后被招抚和征服,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满族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一方面运用“联姻”政策,对蒙古各部上层贵族进行拉拢,使之为其披坚执锐。“属(?)前驱”。另一方面,又在其聚居区推行“盟  相似文献   

6.
十五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四卫拉特的内外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变化。1454年巴图特部阿刺知院的政变,虽然使西蒙古卫拉特遭受严重损失,东蒙古各部从早期四卫拉特联盟中分离出来,随之喀喇沁部孛来、野乜克力部癿加思兰等人陆续摆脱绰罗斯部封建主的控制迁徙到东蒙古,但也先汗次子斡失帖木儿太师仍号称奄檀汗,没有放弃统治整个蒙古地区的意图。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斡失帖木儿主力从中亚返回蒙古本土后,曾威胁当时东蒙古的霸主兀赤斤后裔翁牛特部毛里孩王的统治。1478年斡失帖木儿死后,卫拉特势力进一步削弱。但它仍统治着天山北路、漠北西部和贝加尔湖周围广大地区。这一点,早期四卫拉特时期的小四卫拉特联盟的构成已经说明了。那么,早期四卫拉特联盟的最后瓦解,是由东蒙古的达延汗、东察合台汗国的阿拉齐汗的兴起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亦剌思、阿都儿火者等人为例,探讨明朝对入附的撒马儿罕回回的安置及这些入附人员在明政府中的作用。入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有十多批,明廷多将他们安置在南京、北京、甘州等地。这些入附的回回人大体上享有与故元归附人员同等的待遇。他们与西域其他各地入附的回回人一道成为明代回回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从辽金到清朝先后有9个蒙古部落迁徙到黑龙江定居,他们是朵儿边部、豁罗剌斯部、帖木哥斡赤斤部、兀苏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泰赉部、巴尔虎部、依克明安部。其中前4个部落的蒙古人已融入其他部落或民族中,后5个部落的人依然生活在黑龙江地域,杜尔伯特部、泰赉(扎赉特)部、郭尔罗斯部、依克明安部建立过旗级政权。现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9.
实质上,本题目所揭示的这一段历史是东察合台汗国史的一部分。本文拟对这一段历史的部分史实和有关王统世系进行一些不成熟的考述,望能得到有关学者的教正。 一 漠北回鹘西迁以后,在10世纪以高昌为中心重新发展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不过,它并未能维持很长时间,至12世纪中叶,便沦为喀剌契丹的附庸国了。蒙古帝国兴起之后,以它为前身的高昌亦都护王国又于1208年主动归顺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把亦都扩视为第五子,并把原来他所统辖的畏兀儿地原封不动地赏给他作为份地,这样,畏兀儿王国的政治独立性和延续性在蒙元中、前期便得到了维护。元世祖上台之后,西北地区出现了空前的混乱,畏兀儿王国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案《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以后不久,亦都护王国便在察合台后王都哇等势力的多次进攻下,放弃故地,一徙哈密,再迁永昌。至晚到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时,昔日的畏兀儿地便接受了察合后王的统辖。如元至顺三年(1332)成书的《元经世  相似文献   

10.
明中叶以降,大批东蒙古部落突破长城防线,辗转南牧青海,及至“隆庆和议”“仰华寺会晤”后达到巅峰,并逐渐向黄河南岸的莽剌、捏工二川转场,导致明朝主导下的河湟洮岷地方秩序被打破,酿成万历十八年的“洮河危机”。明朝不得已派遣深谙蒙古事务的郑洛坐镇经略。郑洛及其后继者采取一系列举措,才最终缓和了紧张局势。在平息“海患”的过程中,明朝逐步强化了对河湟洮岷地方社会的整合,这可视为其在西海蒙古压力下扭转区域关系失衡所作出的一种加速反应。明朝在汉藏走廊的经略无疑深受西北地缘形势变化的影响,客观上推进了王朝制度向“西番”地区的延伸,深化了蒙、“番”、汉各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日后西部疆域的稳定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上讲,蒙古民间文艺学自然是一个整体系统。它应是包含在系统的综合性学科—蒙古学下的一个子系统。但鉴于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存在的政治的、社会的、地理的诸多因素;并从微观的深化出发,提出西蒙古—卫拉特民间文艺学的论题,是有其历史的、现实的依据。为此,本文有必要首先重温有关背景材料。 背景 1.1,众所周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而且也以他显赫一时的武功而成为名扬全球的人物。 1.2,从大蒙古国诞生(1206)的次年始,被《蒙古秘史》称为“林木中百姓”之一的西蒙古祖先—斡亦剌惕部即与黄金家族建立了世袭姻亲关系,继而成为蒙古大家族的有机体之一和成吉思汗事业的一支基本力量。到元代,又自然成为元朝政治舞台上一支活跃力量。  相似文献   

12.
十五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历史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察合台汗国,系人们对公元十四世纪初蒙古察合台汗后裔在西域诸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的统称。中外史籍文献里将其称作“别失八里”、“亦力把里”或“蒙兀儿斯坦”。这段历史,前后延续时达三百余年,是西域古代史中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东察合台汗国历史中,公元十五世纪也先不花汗与羽奴思(又作阿力)汗统治时期可  相似文献   

13.
早在蒙古统一西藏后,达木(今当雄)一带即有蒙古驻军负责藏北驿站。明代中叶以后,又有一批蒙古人迁移到藏北地区。《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记述,三世达赖于1578年在青海会晤俺答汗之前,即曾应邀到藏北蒙古部落中进行宗教活动。清代达木蒙古则主要是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人,其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元、明时期在此地区活动过的蒙古人后裔的成  相似文献   

14.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的传承和民族特色浓郁的人生礼仪。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为瓦剌,清代则称为厄鲁特,在清朝文献中泛指瓦剌,同时也可指代属于瓦剌中的额鲁特部,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为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专家就蒙古族婚礼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歌曲中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本人搜集了卫拉特婚礼与仪式歌的相关研究文献,以达成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6.
公元9世纪中叶(840年),建立在漠北草原的回鹘汗国政权,由于内乱而天灾人祸连绵,外而强邻黠戛斯逼击,无力抗御的内忧外患,招致溃败覆亡,四散遁迁。其西奔的所谓15部属众,集体迁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及葱岭西一带,与早已驻牧该地的宗支汇聚,得以立足并定居。历经唐末、五代和宋辽金几个朝代,300几十年时间,繁衍发展以至强盛,曾先后建立了三个以回鹘为主的地方政权势力,即;河西甘州回鹘政权,西州(或高昌)回鹘“亦都护”国,葱岭西回鹘喀剌汗王朝。到13世纪中期,这几个回鹘政权,在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7.
朵儿边部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朵儿边”起初是一个氏族,后来发展为部落。11世纪初叶源于宝尔罕哈勒敦,辽代时迁徙到贝尔湖以东、以南地区;辽末时又迁至兴安岭以东、嫩江以西地区;金代初年再迁至嫩江以东蒲与路地面。辽代受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金代受上京路的蒲与路管辖,并成为金朝的贡珠民,同时负责西部边境的防护任务。当时,朵儿边部一分为二,一支臣服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另一支与蒙古部对峙。1204年被蒙古部统一。蒙古汗国建立后,受(?)木哥斡赤斤封地管辖,建元以后成为辽阳行省的贡珠民。明朝初洪武年间归明。明嘉靖年间哈萨尔十六世孙爱纳嘎迁徙到嫩江东畔草原后,始称其部落为杜尔伯特部,从此朵儿边部再未见史载。  相似文献   

18.
年羹尧《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羹尧(1679—1725),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原籍沈阳,其祖曾为明朝指挥。父遐龄自笔帖式授兵部主事,累官至湖广巡抚。年羹尧为雍邸门人,康熙三十九(170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先后出任四川、广东乡试正考官,累迁内阁学士。四十八(1709)年,擢为四川巡抚。五十七(1718)年,准噶尔部侵西藏,年羹尧奏请于川西打箭炉至里塘加设驿站,增驻军队,以备进剿,康熙帝嘉其“治事明敏”,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在内蒙古草原上作了一次难忘的旅行。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到百灵庙、四子王旗,而后经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至乌珠穆沁草原,返回呼和浩特,再西行至巴彦淖尔盟。先后历时一个多月,行程共达五千余里。在这次旅行中,我看到了许多见所未见的奇丽景色,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奇闻趣事。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到过内蒙古草原的人,是不能够真正懂得祖国江山的壮丽的;没有同蒙古族人民相处过的人,是不能够完全知道祖国大家庭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的;没有见过内蒙古草原上的许许多多奇珍异宝的人,更不  相似文献   

20.
青海回族源流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海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 ,经过国内外众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民族数百年迁徙定居、繁衍生息、融汇组合 ,于元末明初形成的 ;形成后的青海回族又经过数百年的分化组合 ,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 ,成为青海具有鲜明特色的世居民族之一 ,为开发建设青海、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文中还考证了元代西宁王、“卡力岗人”、冶土司、“红毛儿”、明代亦卜剌、“托茂人”等在青海回族史上有重要影响的 6个支脉的渊源、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翔实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