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士兵突击》是2007年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收视率屡创新高,而且受到从各大媒体到普通观众、网友的广泛关注、追捧。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能获得如此的成功,是因为它集合了剧中群体形象的成功塑造、真实感人的情节以及无处不在的细节描写等成功元素。  相似文献   

2.
《士兵突击》是2007年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收视率屡创新高,而且受到从各大媒体到普通观众、网友的广泛关注、追捧。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能获得如此的成功,是因为它集合了剧中群体形象的成功塑造、真实感人的情节以及无处不在的细节描写等成功元素。  相似文献   

3.
葛升 《人力资本》2008,(5):38-40
作为职业经理人我总是忙忙碌碌,因而难得有时间看全一部电视剧。可是偶尔看了一集《士兵突击》,我便找来光碟一个人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30集约20个小时的“一部没有一点女人戏的纯爷们电视剧”!熬红眼睛的同时,剧中许三多从一个窝囊“龟儿子”成长为陆军最顶级的特种部队的优秀士兵的过程,带给我了很多管理感悟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影视作品《阿甘正传》和《士兵突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现代商业运作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两部作品同时揭示了一种关于人性的最底层的朴素的真善美以及对和谐文化的不懈追求,而它们的存在正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很多旁白,它的修辞艺术值得探讨。《士兵突击》里的旁白运用了比喻、反复、摹状、设问等大量的辞格,旁白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同时旁白嵌入电视剧中在宏观上尤具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市场竞争力,许三多的成长历程也是一部企业成长的经典教科书。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培育强大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努力增强以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为标志的硬实力外,还须深入挖掘作为软实力的质量、形象、道德和经营理念等因素,以加强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士兵突击》作为国内电视剧产业的精品,其成功的原因有多种,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该剧自身的文本叙事结构的独特性,其叙事结构是一种树形结构。在整体树形结构的构建下,具体又分为单线叙事和环形叙事结构的深入组合,通过循环衔接式结构、层层递进式结构、励志延展式的空白结构的有机穿插,实现了该剧文本叙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士兵突击>所展现的崇高之美、真实之美、人物之美和理想之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审美力量.这种审美力量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们在震撼感动之中呼吸英雄的气息,体验诗意的激情,感悟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士兵突击》是一部成本甚少却持续热播的国产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该剧在文本创作方面所体现的传播技巧主要有三点:凸显草根文化,塑造平民英雄,契合受众的"期待视野";注重细节描写,努力打造艺术的真实;特有的语言风格,富有生活智慧。在出品发行方面此剧独特的传播技巧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长尾效应"的巧妙运用;网络二次传播,再掀热播狂潮;回归传统媒体,各大电视台品牌栏目继续跟进,增加曝光度;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抓住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0.
在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多元互渗的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诞生的《士兵突击》,呈现出国家意识形态传达、批判现实与迎合大众审美的多重面目,实现了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类型突破。从表层叙事来看,许三多的成长,是一则从讽刺类型人物成长为高模仿类型人物的英雄成长叙事。其成长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家族成人传统,将其与阿甘进行比较研究,能看出两者的成长模式背后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性。如若立足21世纪中国社会语境对该剧加以观照,许三多这一人物身上还凝结了创作者面对被现代化进程所裹挟的当下中国时,对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一种由衷的怀想与思慕。  相似文献   

11.
从文本与传播两个方面对<士兵突击>的特点进行分析.文本层面通过考察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思路的演变,认为<士兵突击>一剧在塑造英雄主人公时采取个体叙述的策略,对革命题材经典模式加以改写,切合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传播方面通过分析网络媒介的特性与<士兵突击>的走红路径,以及该剧造就的明星效应,再次印证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界一直关心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研究领域,其意义和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创新,大胆地回答"文学是什么",以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文学史研究则应该讲求实事求是,小心地考察"什么是文学",以描述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20世纪有关研究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都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多少采用了一些本该主要由对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而文学史研究又多了一些主观的成见.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适当做一些分理,鼓励文学研究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止于阐释前贤,同时也鼓励文学史家更多地尊重古人,而不要强迫古人服从自己,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面貌也许会有新的改观.  相似文献   

13.
经过语言论和分析哲学的批判,对“美”的思考已经不再是美学的主要问题,当代美学的艺术化和实用化倾向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美是什么”与“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应加以区分的两个问题.通过反思西方对美的问题的思考史,并参照中国美学的运思模式,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学科构建中,“美是什么”仍是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数学是什么"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是什么",而且是针对这一课题本身的提问.通过提问,得到"数学是什么"对于科学哲学、数学哲学、数学方法论以至数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分析了对"数学是什么"问题的种种回答,特别讨论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实质性回答",并对这一个哲学问题的哲学性回答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何为“隐含作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四十多年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研究界被广为阐发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貌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涵盖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然而西方学界却对之加以"单向"的理解,这引起了不少争论和混乱。西方学界的误解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布思本人在近作中对这一概念自相矛盾的论述。本文追根溯源,阐明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探讨其在历史上不同走向的变义,旨在纠正误解,梳理混乱,以便更清晰地看到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提及比较文学领域里的“法国学派”,我们往往给它贴上专治“影响研究”的标签。而这标签又总是与文学史中的“事实联系”相依为命。可是,布律内尔等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却有着他们不同寻常的“解答”。对于比较文学界来说,这是否有值得更新对“法国学派”看法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弗雷格关于自然数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弗雷格的逻辑方向转为生活方向的思想。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事例的分析,发现自然数1的本体论含义是,与有限性和连续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中,涉及日本军人的文学数不胜数。中国当代作家对"日本军人"的描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以前,这时期的"日本军人"形象大都带有明显的公式化、政治化的倾向,被简单分为"鬼子"和"反战士兵"两极。第二阶段为80年代以来,这时期对"日本军人"的描写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惯性,走上了由政治化向文学化,概念化向人性化,公式化向深度化的转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