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2012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到2013年3月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一个词汇响彻在中国的大地和上空,这个词汇就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什么?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梦”不是现实,它介乎于今天和明天、现实和理想之间,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追求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东方人普遍认为人类用“心”思考,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类用“脑”思考。东方人擅长冥想和顿悟,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所以东方人近代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人。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会有“报”这样一个命题 与“仁”、“孝”、“忠”或“义”、“法”等汉字不同,“报”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能成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它必须与其他字组合,构成一个词,如“报应”、“报答”、“报仇”、“报恩”或“果报”、“回报”、“酬报”等等,始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中国内地,如果你问一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教育的人“报”的意思,他要么会问“你是说报纸吗”,要么认为单独一个“报”字并无确切的含义,只有当它与另一个汉字组成一个确实的词汇,并具体落实到一定的语境时,才能成为一定的意义单位。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从整个社会而言,在过去,教育公平更偏重指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机会平等”;进入21世纪,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教育公平并不是指名义上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即“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发挥受教育者潜质”这样的目标。作为教师,确保教育公平最关键的在于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尊重信任学生、善于理解宽容学生、善于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质,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民主机制下的威权政治 新加坡有一个完全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而又有一个列宁主义的政党;有一套英国留下的法治传统和公务员制度,又有一套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治国的理念;它以英文作为官方语言(就是官方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但又有76%的人有中国血统(又有很深的中国人的品性).  相似文献   

6.
“发展”一词原本并不是中国哲学的固有概念,而是一个伴随西方现代化而输入中国的外来语,它的形成应当与盛行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线型进化史观密切相关,在当今实际生活中它似乎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普适性的价值追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是对西方人的现代发展观最精辟,最生动的概括。古代中国“终始转移”的创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西方学术语言和思维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社科普及从这一层面讲,也是一个对西学消化吸收和传播的过程。然而异域文化要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达到“普及”,必然要面临许多问题,其中语言障碍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道路上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往往被当作是创造禀赋的研究,不少文章比较多地探讨人的智慧方面的能力。虽然,人的智力的高低对创造力有影响,但我认为,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不同智力的人都将产生作用。创造性思维不是一个自然的和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开发和培养的过程。处于不同智力水平的人,一旦具备了产生创造性思维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生活中,不仅两个智力大致相等的人创造力可能不等,甚至智力平平的人比智力较高的人更有创造性也大有人在。这就提示我们:促使或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是什么?这里,仅以三位敢于创新的青年的实践,论证一下“社会责任感”、“进取性”、“胆魄”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3与社交     
说来有趣, 13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数字,在西方却是个大忌。人们不愿意说“ 13”,连住址的门牌号、楼层,甚至运动员的号码都回避这个数字。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这种特殊的禁忌心理的形成,都是和它在历史上或现实中的一定的实际内容或传说联系着的。就像中国人对“ 73”和“ 84”忌讳的原因一样,西方人忌说“ 13”也是基于一些神话和传说。据北欧神话,在天国款待阵亡将士英灵的一次宴会上本来有 12个人在座,席间突然闯入了凶神罗基,凑成了 13人。结果最高之神奥丁之子和光神鲍尔德不幸罹难。从此,众天…  相似文献   

10.
词汇是某种语言里词的总汇.词是无数的,它是个体;而词汇只有一个,它是整体。词汇也可指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局部范围或历史阶段里所使用的词的总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例如在闪米特诸语言中,意义是“法律”.阿拉伯语也不例外,只是将它音变成,由此派生的动词心意义是“定罪、判罪”.的阴性被动名词码意义是“受法律管辖的”.阿拉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在非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成千上万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当劳工,中国“龙”和非洲“鸵鸟”如何和谐共舞,这在中国公共政治讨论中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个讨论很大程度上是补课,因为自1840年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主要是西方,说起“出国”和“留学”总是指到发达国家去,“对外开放”指的更是对西方开放。毛泽东时代中国对第三世界一直是“开放”的,但那时到非洲去,从官方到老百姓一般都称为“援外”而不是“出国”。  相似文献   

12.
王卓识 《现代交际》2013,(10):23-25
本文从概念化对英语“good”和汉字“好”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揭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认知角度上是有共性的,但因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味地躲避,在人际交往中自然得不到好的交际效果,而“善于”,就不同了。能做到“善于”,是要有一点艺术性的。 对于有的人,我们要力求亲近他;而对于另外的人则必须(至少是尽可能地)躲避。否则,谁也不会愉快,落得满座不欢,乃至无端结仇。 对什么样的人要善于躲避呢? 摆“大人物”架势的人 名副其实、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我见过一些,他们之中有的人很热情,平易近人,很有平民感。这样的人,我乐于亲近,因为大人物的社会视野、社会见识总是大些、深些。 但对那种总喜欢摆“大人物”架势的人,拿腔作调的人,见面后我往往草草地…  相似文献   

14.
把握住成功的8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耐基曾断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自身的努力,而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人虽然普遍重视人际关系对人生与事业的重要作用,但能够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者却只有一少部分人。美国人际关系学家金普琳先生将社交中征服人心的奥秘概括为容纳、承认、重视三大公式,金先生的“三大公式”和中国先哲们推崇的“容人术”不谋而合。“海纳百川能容乃大”,一个善于交际者必有高人一筹的容人之术。善于容纳不完善之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乐于与自己在性格、志趣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人交往,于是便有意或无意地冷落…  相似文献   

15.
戏子们的那些事儿 中国的企业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也是一个各路豪杰本色演义的大舞台。有的人很低调,导弹都炸不出个屁来;有的人在两极长袖善舞;也有的人善于高空演戏,惟恐人们“不记得”他们,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对后一种人有点“感冒”,归纳其行为而称之为“企业界的戏子”。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视经验,甚至崇拜经验的思维方法。我们这里之所以没有采用诸如“经验主义”或“经验论”这样的提法,因为与西方的经验主义者不同,在中国人那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有影响的、关于经验的理论。比如,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有自  相似文献   

17.
西方有关西藏的知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东方主义”意识,在想象中建构了一个香格里拉,当然,这并不是西藏神话的全部。其背后更深隐藏着的,是西方人对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感到焦虑、恐惧、排斥和反感,因此,西方一些政治力量操纵舆论,炒作西藏话题,对西藏跨入现代化进程的种种努力横加指责,希望保留一个”完美的、封闭的西藏”,一个“中世纪的生活样本”。  相似文献   

18.
灵知主义是一个古老的宗教运动,它产生于人们感到异在于这个世界并寻求摆脱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界的努力之中。它和基督教信仰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信”和“知”的差异。这个古老的精神运动经过古代的强盛和中世纪的衰弱之后在近现代复兴,进入了现代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世界,包括我们国家。在问题重重的现代性面前,中国和西方都需要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对现代性进行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宋灵 《现代妇女》2014,(12):378-378
中国平面设计从广义上说有几千年历史,从词汇本义上说也有近200年历史,而从“真正由中国人创造的而且与西方平面设计概念接轨的平面设计事业及其所形成的设计群体”这样的意义着眼,大约也有近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