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大     
这是一个关于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当然可以。”父母回答道“,你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有些事情必须告  相似文献   

2.
偶翻杂书,看到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 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他的父母打电话时说:“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他的父母说:“当然可以。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儿子继续说:“有些事情必须告诉你们,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相似文献   

3.
热点酷评     
22岁白血病患者的网上遗书:谁来拯救我父母不久前,22岁的白血病患者顾欣在离开人世前,用口述的方式托朋友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遗书——“谁来拯救我的父母”,那是把心揉碎了吐出的文字:“……世上不幸的人不止我一个,我想通了生死,所以我不遗憾。只是感恩于父母,心里反复想,没有了  相似文献   

4.
游宇明 《老年人》2008,(4):16-16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公认的孝子。他原先每月都要回一次老家看望父母,而这次却三个月没有回去了。为什么?朋友告诉我:他的弟弟下岗10年,只在外面打了一年工之后就不再出去了,一家三口靠“啃”父母每月不到2000元的养老金过日子。父母过不下去了,就一次次暗示他这个老大多给钱。他说: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但他不能接受的是,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个胳膊和一条腿,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  相似文献   

6.
爱的针法     
朋友给父母打电话,总要连拨两遍号码。第一遍拨过之后,铃响三声就挂断,再拨第二遍,然后通话。“干嘛拨两遍?”我随意问朋友。朋友笑了笑:“你不知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接电话非常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为接电话还把脚绊了一下,肿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我就和二老约定,接电话不准跑。我先拨一遍,给他们预备时间。”我的心顿时被深深地打动了。平时都说如何如何孝敬父母,这个小小的细节,不是对父母最生动的疼惜吗?“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面料的,有时还会追求时尚和流行,但对于…  相似文献   

7.
朋友常回老家看父母,左手提烤鸭,右手提烧鸡,让人不由地想起那首老歌《回娘家》,看朋友的行头,就差再背一个胖娃娃了。我说:“老买这些东西,你烦不烦啊,就不能换点花样?”  相似文献   

8.
黎黎 《老人天地》2010,(10):35-35
黎医生你好: 我的女儿十分孝顺、聪明,各方面条件也很优秀。可是她偏偏爱上一个条件不如她的男人。这个男人不但相貌一般,脾气也不好,工资收入不如她,平日还爱与朋友打牌赌博。我常对女儿说:“父母不反对你交男朋友,可你为什么要找个这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9.
七嘴八舌     
有妈后便“再无宁日”
  发言人:陆先生
  妈妈自从进了我的朋友圈,我便再无宁日。开始的时候,我是向我妈开放朋友圈的,结果稍微发点带情绪的信息,刚发完就会接到父母的电话,他们会从中解读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吵架了?工作不顺心啦?跟朋友闹得不开心了?钱又不够花啦?后来每次要发什么信息到朋友圈里,或者要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都要先顾及父母会怎么想,会不会一发完一个电话就来了。有一段时间,我干脆不在朋友圈里发信息了。但是我总得表达我的心情。所以给我妈设置了朋友圈的权限,不让她看到我发的所有信息。  相似文献   

10.
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父母思想传统,生了姐姐后,一心想要一个儿子,可想而知我的到来该让父母多么失望.为了能再生一个儿子,父母把我送到了外婆家,那时我刚满三个月.此后,我就在外婆怀里,吃着炼乳长大.其实,我对“炼乳”毫无概念,这都是后来听外婆描述的.那时物资本来就不丰富,再加上家里条件限制,“炼乳”就成了奶粉的替代物,喂养了婴儿时期的我.  相似文献   

11.
好坏都是钱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看富人区。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我这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他要陪我看看不远的一处富人区。我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人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往着那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  相似文献   

12.
“1997年5月1日,新婚第一天,她就和我吵了一架,把朋友送的一套茶具摔得粉碎;1998年12月5日,我和朋友去外面喝酒,她把电话打到我朋友家里,把我痛骂一顿,让我很没面子;2002年7月8日夜,我刚发工资,她把我所有的工资拿得一分不剩,让我花一分跟她要一分; 2003年元旦之际,她因为我给她父母送的礼品少而大吵大闹,还抓破我的脸;2005年10月25日……”  相似文献   

13.
情爱绿荫     
常见的情感困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人性化的沟通,送你一片心灵绿荫。好友执意要嫁给一个小混混,我该如何劝导她?问:我的一个朋友,温柔漂亮性格贤淑,却不顾父母亲友的反  相似文献   

14.
听说过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快下课时,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一名女生走上台来。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最难以割合的20个人的名字。”女生照做了,她写下了一连串自己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教授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划掉了一个邻居的名字。教授又诎“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 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相似文献   

15.
嫁给细节     
李愚 《现代妇女》2005,(7):40-40
我有一位闺中密友,在经历过两次刻骨铭心的感情挫折后,声称自己再也不相信爱情,并信誓旦旦地说这辈子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一个男人了,甚至还向父母和朋友宣布要一辈子独身。但是,前两天,她突然宣布已经答应了一个男人的求婚,而且是一个离过婚的中年男人——当她出生的时候,他就已经17岁了。我纳闷朋友怎么突然对中年男人有了兴趣。他一定很有钱吧?我试探着问。朋友摇头,满脸不屑地说:你以为我跟你一样俗不可耐啊?他每个月挣的钱还不到我工资的一半呢。那他一定是个超级大帅哥喽?快说说,他是像唐国强、濮存昕,还是像刘德华、周润发?朋友还是笑着…  相似文献   

16.
16岁时,我与父母生活在南非,住在德班城外我爷爷建立的“凤凰村”里,这个村落距离城市18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周围是一片片甘蔗种植园。在这样偏僻的乡村,我们没有邻居,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我和两个姊妹总是期盼着能到城里去看看朋友或是看场电影。  相似文献   

17.
一位女士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以前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 真正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的。但是最近,我不这么认为了,我觉得这只不过是我这个不懂世故的蠢人幼稚的幻想而已─—相交了二十几年的朋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居然不肯伸出手来。 我和这个朋友是中学同学,在学校里关系就不错。后来各自参加了工作,虽然来往少了,但仍有联系。再后来,我们又相约一起上了“夜大”。又是四年同学,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后来,她的家庭发生了危机,为了离婚,她什么都没要,给自己来了个扫地出门。因为闹离婚她跟父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心理平衡”是大家都知道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而且是最关键的一项。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也是长寿者共有的特点,已受到老年人的普遍重视。能否做到“心理平衡”,涉及到自身休养、周围环境、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下面,就保持家庭和睦的一个侧面,与老年朋友交流一点看法。老俩口在一起容易相处,而和儿女共同生活,问题就来了,一旦出现矛盾,人们常常责备儿女不孝顺。诚然,儿女要顺从父母,让父母高兴,但做父母的也应检讨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跟儿女闹得不愉快。依笔者陋见,下面几点就应加以注意:一、家庭事务,要尊重儿女的安排。老人,…  相似文献   

19.
“我一定要在!"岁以前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月薪!"元以上的白领丽人”。#$岁那年,我下定决心。我出生于一座大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可我却从小要强,什么事都力求做到最好,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骄傲,同学们羡慕的对象。看着父母整日为了生计奔波,我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让父母像别人一样过上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于是,我更加拼命地学习。#%岁那年,我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平日里成绩在全年级保持前三名的我高考失利,成绩勉强过了大专录取线,而我报的却是重点本科。我家经济不富裕,无钱复读,又没有有权势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网友“姗姗”在QQ上与心理师聊起了一件事,她说:前阵子,我从朋友的微信中看到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看了这则小故事后,我们科室的同事都在那里议论。大家将信将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