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大驿坝社区党校自今年3月15日成立以来,面向广大群众,定期开展党课学习,采取“主菜+点餐”式授课,在宣传党的章程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报社区工作的同时,通过意见反馈箱、调查表、QQ群和居民小组长,收集民意,针对居民所需开课,做到服务于民,扩大党校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徐可超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2):39-44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5.
6.
7.
南京市福润社区坐落于美丽的秦淮新河两岸,总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13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2200余人,是2009年成立的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为全面满足新农村新居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社区从硬件提档升级、软件规范创新两方面同时着手,探索一条符合民愿、凝聚民心、发扬民主的特色品牌文化发展道路。福润社区"电子书房"便是社区两委在深化文明创建新载体方面的一个尝试,旨在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失地农民和离退休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福润社区坐落于美丽的秦淮新河两岸,总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13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2200余人,是2009年成立的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为全面满足新农村新居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社区从硬件提档升级、软件规范创新两方面同时着手,探索一条符合民愿、凝聚民心、发扬民主的特色品牌文化发展道路。福润社区“电子书房”便是社区两委在深化文明创建新载体方面的一个尝试,旨在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失地农民和离退休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9.
肖双荣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1):115-119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王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95-99
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现象,学术界形成了“泛化”论和“异化”论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如若从美的本质和美的范围这两个方面来衡量,“异化”论比“泛化”论更显合情合理。之所以说更为合情,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体现出比“泛化”论更为执著的人文追求和更为浓厚的人文情怀;之所以更为合理,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范围的理解上,比“泛化”论具有更多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11.
前两年,如果你路过大连市的甘井子街头,便会发现一名五十开外、污秽不堪、面容苍老的男子,他终日精神萎靡地游荡街头,每每走到靠近食杂店、饭店的垃圾桶跟前,他总是火速跑过去埋头扒拉起来,如果捡拾出一些尚好的残羹剩饭,就会一边“咯咯”地笑,一边坐在墙角不顾众人的目光,狼吞虎咽地狂吃起来。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朱雪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残缺美”是个老话题了,有不少人已经写文章论述过。但对于“残缺美”是否存在、“残缺美”的本质及其范畴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大致相同的看法。因此,笔者不揣孤陋,把对“残缺美”的探索写出来就教于大家。为了探讨“残缺美”的一般规律,本文所说的艺术品的残缺,包括由于主、客观种种复杂原因而使原来完好无损的艺术品产生的残缺和文学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再现的事物本身具象的残缺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一) 本文提出这样的论题,很可能被看作是对美学的一种唐突和亵渎,被当作一种违背常识不懂美学的荒诞念头。因为在谈到美的时候,人们总是把它同直观、同事物的具体的感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不但一致认为美只能是形象的、感性的,而且把任何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排除在美和审美活动的范畴之外:“美总是指某种具体形象,抽象的东西即使是真的或善的,也不是美。”(施昌东)“‘精神美’、‘心灵美’、‘内在美’等等是指‘美德’,应在美学研究对象(美丑)之外”,“‘真’‘善’只有当其有能唤起审美知觉的形式时,才与审美活动有关。”(蔡师勇)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审美经验也在不断地证明着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难道不是 相似文献
16.
17.
19.
赵自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8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静心考览,不难洞见:美无处不存,俨然一种生活态度,无声无息间静静影响着生活,沁润着我们的点滴细节。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动情演绎渊源已久,使得美逐渐演变为一门学问——美学。美是一种感受和心理体验,亦或和谐与默契的暧昧缠绵,但凡予人欢愉 相似文献
20.
肖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一个争论最多 ,却最不能达成共识的概念。文章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美”的概念的梳理、审美经验的分析 ,指出对“美”的系统阐释应当在审美人类学、审美文化学和审美个性三个层次进行。以这三个层次为基础 ,文章坚持“人是美的尺度”的基本观点。在对“美”的阐释中 ,放弃流行的以“真善美三统一”为基本框架的静态的横向阐释模式 ,而代之以上述三个层次的动力的纵向阐释模式。文章批评了一些国内当前流行的观念 ,反对“以美为真”,混淆科学与美学 ;反对把形式美原则抽象、绝对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