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敏特 《学术界》2002,(4):265-270
采访 :“一次从没有过的震撼”  我是带着某种“先入之见”来阅读这篇报告文学的。还是夏天 ,在几个朋友的聚会上 ,陈桂棣说他的夫人春桃正忙着一篇报告文学的写作 ,主人公是“大跃进”中的一位“女劳模”。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兴趣的集中点是“大跃进”和“女劳模”这两个概念如何协调。我当然知道春桃不会去肯定“大跃进” ,问题在于 :一个充满荒谬的“大跃进”的年代 ,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女劳模” ;她将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认知。当冬季来临 ,《当代》2 0 0 1年第 6期刊出了春桃的《失忆的龙河口》。为了充分体验审视作品本身的…  相似文献   

2.
做精致女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精良的生活品质要从不起眼的小事上做起,没有人会欣赏“外表光鲜,卧室脏乱”的女人。从今天起尝试改变自己的一些小习惯,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也可随时找到浪漫。 爱起褶的毛衣要在想穿的前一天挂起来 因为毛衣容易被拉长,通常都不用衣架挂,而是叠起来,这样就很容易出褶,特别是薄毛衣。所以,当你想穿的时候,一定要在前一天把它挂起来,这样褶子才不会出现。挂在有湿气的浴室里效果会更好一点,为了避免袖子拉长,可把它搭在肩上。  相似文献   

3.
周志雄 《学术探索》2005,(5):124-128
小说情爱叙事的电影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电影中的情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是简单的,但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爱情对专制的控诉到爱情的存在主题,从“移植”、“强化”、“改写”等几种不同的改编方式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九部电影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许地山的经典作品《春桃》寄寓了作者对生存困境的思考与表达,主人公春桃通过“自救”——女性生存意识的觉醒与“他就”——“一女二男”生活模式的接受来达到对生存困境拯救的目的。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来对这种生存困境的理想化拯救作一些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十分悠久。中国影坛上很早就有了“文学电影”的说法①。一般认为,这类影片深受文学影响,描写细腻且富有社会意义。因此直到今天,影坛仍流传着所谓“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的说法,可见文学对电影的影响之深,早已经将其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潜移默化于电影文本之中。然而,文学电影并不等于“电影文学”,电影艺术是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不是以文学语言的单一形式叙事的文本。把文学等同于电影,或把电影等同于文学,都是不适宜的。当然,文学与电影在美学意义上是…  相似文献   

6.
通过电视剧《林海雪原》和原著的对读分析,可以看出《林海雪原》的改编一味地迎合观众的消费怀旧心理,导致改编上的“平均倾向”,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改编者在电视剧中强行掺入了“爱情佐料”,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没有能够充分地尊重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对观众理解原著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7.
电影《城南旧事》改编的成功,与其笼统地归功于对小说原著的忠实,不如更准确地说,是电影忠实于并强化了小说原著那种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的散文化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电影剧本和剪辑完成的电影之间的详细比较,考察从小说到电影这一改编过程中对风格问题的处理,探析散文式电影改编的艺术技巧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电影改编中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忠实于原著"的影片个案,它们以忠实于原著之魂,把握住原著精神内涵的方式忠实于小说原著,抓住小说的主题核心与风格意蕴进行了与电影美学相协调的创造性改写。这些影片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对同名小说的审美接受产生了较大的内在影响,不仅将小说中无穷多的未定点"确定化"了,而且这种对小说的重新改造又是一种完型与补足,用电影化的手法阐述了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论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永芳 《云梦学刊》2010,31(5):144-148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基于文学改编电影的即时性及其声光效果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原著的互动,通过对文本和电影的双重"阅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应用于现代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0.
影像媒介的发展促进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电影从小说的内容和手法中得到题材与借鉴,小说作品通过电影传播得到发展与传播。电影与小说互动的模式及因素直接影响到互动的结果。文章以“是否忠于原著”为支点,通过1940版、1995版、2005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与小说《傲慢与偏见》之间的比照,归纳出电影与小说作品互动的三种模式与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亚洲新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日渐崛起并引起人们关注。亚洲,在西方人的视野中,属于世界地理范畴中的东方。从地理分布上看,“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东方以后,又把中国、日本、朝鲜、印度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包括非洲在内,都通称为东方,以此区别于他们的西方世界。”[1]因此,很多学者又把亚洲新电影通称为东方电影。由于东方族群长期受到西方强权政治和殖民统治的奴役,东方的文化也因此而受到“西方中心论”文化的摧残和遮蔽。亚洲新电影普遍有着表达本土文化的自觉。在这个意义上,亚洲电影就不仅仅是一个属于地理范畴的名词,更是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在叙事主题、结构视点及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上,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类同与差异。电影作为“科学和魔术的混血儿”,自19世纪末相继传入日本和中国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渐渐形成了同中有异、相映成趣的电影观念与创作趋势──处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一开始就把这一舶来品叫做“影戏”,恪守以“戏”为本,以“影”为辅助手段的“影以载道”的叙事本体论传统;而明治维新后力图“脱亚入欧”的日本,则将电影称为“映画”,其审美意识较接近强调以活动画面为基础的西方影像本体论。两种称谓,实…  相似文献   

13.
电影对“它种艺术”的借鉴与融汇:(一)电影与戏剧。电影的“看”是戏剧的“看”的延伸与发展.电影借鉴了戏剧的“冲突”性因素。(二)电影与小说。在语言、动作和冲突形式(叙述形态)上,电影与小说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成熟和发展的标志是形成一定的风格和出现一定的流派,而以往的电影批评家却忽略了这一点。尽管“第五代”这个命名有它不妥贴的地方,但近年来被人们作为一个电影流派来谈论,无疑是中国电影的幸事。“第五代”作为前卫电影流派,以陈凯歌、张艺谋为龙头,在电影传统叙事模式,镜头技法,画面构图等方面都有颠覆和再立的意义。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这个导演群体创作的电影称为“造型电影”,而不是“第五代”。尽管如此,我仍沿用目下约定俗成的称法叫“第五代”。应该提出的是批评不能简单地以历时的“代”来界定一个…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媒介的特点决定了文学的电影改编既不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视听化的阐释,也非等同于对同一陈述对象的两种异质媒介的表达。电影的主控者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演思想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流散性体现,由于电影与文学叙事的差异而导致改编电影对文学原著意义的加减式传达,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再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6.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隐匿在文字符号之后的人类经验及驳杂的生活信息,因影像的空间性和可视性而自然呈现,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电影文本的意义增值.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江泽民文选》,要把一至三卷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花大力气研读原著,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真正学通弄懂。”在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江泽民文选》的热潮中,我们一定要在真学上下功夫,并用于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民是爱洗澡的。爱洗澡是件好事,一能去垢除污,浩肤净肌;二能健身益体,增强活力。如果伤了风、有点什么小病的,在温水里多浸两下,冒点儿汗,还有治好伤风之效哩!其实,为了身体健康,需要洗澡;为了思想健康,又何尝不需要“洗澡”?人人知道,有了健康的身体,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可是,没有健康的思想,单有健康的身体,又有什么用呢?又怎样为社会主义服务呢?所以思想“洗澡”比之身体洗澡,实在更为重要,万万忽视不得。澡是一定要洗的。一切污垢都是客观存在。空气中布满尘埃,人体内分泌出汗液,二者结合而成人身上的污垢,不洗澡就难以保证人体健康,身强力壮。同样,我们的思想也不是保藏在真空里,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一批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熠熠生辉,获得了商业与口碑的双丰收。文章以一直以来坚持女性主义书写的“50后”女导演张艾嘉的《相爱相亲》和“90后”女导演邵艺辉的《爱情神话》为比较文本,探析这些由女性执导、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题的“女性电影”,在文本建构、主旨表达及艺术创作上的总体趋向,解码“女性电影”的“变”与“不变”、传承与突破的演绎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有关《四洲志》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事实说明整理或评价《四洲志》一书,都应校以据译的原著或将二书作比较研究。原著适应西方侵略者的需要,对我国领土制造了许多谬论本文证实林则徐就我国领土问题对译稿作了一系列精心修改,实即严正驳斥原著的这类谬论;还证实称赞美国总统制的半段文字乃林则徐所加;从而提出重新评价《四洲志》的历史意义和林则徐的政治思想等问题。同时指山书中首节含有“阿山”二字的一句,泽自原著的另一捏造;并论证为《四洲志》沿用的“英吉利”一名,原译自葡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