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从淮河文化空间化叙事话语与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媒介的文化和审美属性切入,探究淮河文化主题内容的拓展与创新。从淮河文化的空间叙事话语和影像媒介形态下的文化仪式与审美出发,探究淮河文化时空维度的转型。从淮河文化自身的主体间性及精神内涵着手,在立足时间性语词媒介的基础之上,探索淮河文化的多元媒介融合渠道,特别是在影像媒介中寻求文化的视觉影像黏性与空间化再生路径,最终为淮河文化的复兴,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性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基于图像(主要包括图片和视频)的视觉媒介彰显其独特的传播价值,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图像时代”与“图像转向”暗示着图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潜在聚能与张力.在跨文化传播视觉媒介转向的当代语境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视觉表征开始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并努力在价值提炼、编码方式、表征实现等方面寻求从粗放形态走向精致化视觉设计的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拟像城市对现实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的城市视觉范式也随之产生。在其作用下,城市的媒介再现呈现出显著的视觉化表征趋势:城市观视者自觉地将肉体之眼转换为技术之眼,用镜头视角审视他们的所视、所思、所失;城市拟像文本呈现出远程在场的、消除了真实与仿拟间界限的超真实特性。如果将城市观视者的技术性观视视为城市阅读,将拟像城市的生成过程视为城市书写或文本建构,那么城市文本建构与阅读的这种关系改变了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的秩序逻辑。从视觉化表征中打量城市,视觉化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符号的编码、再现过程,即把城市景观的界面化,通过某些承载意义的符号译码成为触动媒介漫游者的诉诸视觉的语言,促使其产生阅读动因,培育其阅读想象。  相似文献   

4.
5.
究竟是什么使得人们把前后遇到的两个客体视为同一对象称为视觉客体连续性表征问题,它已成为认知心理学与人类工效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主要介绍探索视觉连续性表征机制的五种范式操作流程与内在逻辑,即多客体追踪、客体回溯、隧道效应的检测、习惯化——注视时间和手工搜索,并对这些范式进行比较和总结,这给研究者深入探讨连续性表征的加工机制提供方法上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中,视觉信息占了很大比重。古往今来各民族丰富的视觉文化,为视觉人类学考察提供了广阔的“田野”;人类学自身的跨学科优势,也为视觉人类学研究给予了深厚的学理支持。视觉人类学不仅可以与人类学母体的主要分支学科有机结合,对文物、艺术史、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也可以对语言人类学中的可视性符号、体质(医学)人类学中的“内景反观”异视现象进行探讨;而视觉人类学以影视拍摄为主要方法的影视民族志表达,已经成为人类学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媒体开启的视觉新时代,为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湖湘文化是一个由各种文化要素组合起来的整体结构,它本身又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是湖湘学术系统和湖湘人格系统。而湖湘文化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诠释和历史建构的过程,从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湖湘文化处于一个不断被承传、更新、丰富、重组的建构过程。同样,现代学者研究湖湘文化也是关于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8.
当代视觉文化形态及其取向具有复杂和多层面的公共精神性质的艺术特征,新的媒介艺术渗入了虚拟现实和心灵的想象,营造了具有陌生或亲历感的多维意象,广泛运用于艺术形态的影像视觉的演绎中。作为精神上的文化观念和作为形象性的审美文化,皆在一种新的审美认知中生成为视觉文化,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视觉文化形态,其影像视觉在混合建构中的弥散,使得新的媒介艺术转向与经典艺术的包容共生,实现着视觉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蓬勃发展之趋势受到了全球文学界和评论界的深度关注。而西方的批评激发了华裔作家的创作热忱,为华裔文学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兴起并颇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表征理论"受到了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为全球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在系统、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表征形式——美国华裔文学书写进行一种全新解读,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拓展华裔文学的传承、发展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视觉文化的增殖,对视觉文化的理论兴趣就出现了。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时期人们都可以遇到视觉文化,但只是在近几十年它才成为文化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视觉文化理论产生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90年代初,在哲学、思想史、视觉理论和艺术史的汇合点,许多著作也出现了。这些著作致力于研究视觉中心论的问题,即被视、观看和凝视等。艺术史为视觉文化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起点,在这里,前者不仅仅是进行如此分析的一种工具,而且反过来也一样:视觉文化的分析改变了艺术史,使艺术史从此开始把图像作为符号进行解释,从而使我们能够将图像作为文本来阅读,图像是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整体部分。尚未得到解决的在艺术史家与关学家之间引起烦恼的现实和理论的问题,是作为文化特殊形式的视觉文化与艺术——尤其是与在文化对立中建构的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关系。在1996年,讽刺时事的《十月》杂志提出重新思考艺术史的历史基础,以至于允许后者通过人类学建立一座通向视觉文化的桥梁。至少到现在,如此首创精神还未马到成功。  相似文献   

11.
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艺术正在成长为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应用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应该重视对数字艺术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正视数字图像技术不断发展的客观环境。在进行人文思考时,把它作为艺术展现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数字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适应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和审美需求。应该改革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跨学科培养数字艺术人才,以尽快适应数字技术和主流受众群体的发展与变化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与数字化展示,是在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与数字化展示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和文化认同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推动重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与促进人类文化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用经济学原理,以"需求"为基本范畴,分析社会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基本规律,揭示文化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统一的商品属性.文中特别提出了文化产品"政府消费"的概念,意在解决"公益文化"的市场定位问题,并为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改革现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创新政府文化投入的拨款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化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上,数字化的发展推动着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对文化振兴起到了筑基、固力、提效的作用。目前乡村文化数字化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乡村主体数字素养较低、数字化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从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增强乡村主体数字素养、加大乡村数字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数字化监督体系等多方面破解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困境,为大数据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完善的数字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时间性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固有的精神属性。文化产品提供的是一种满足顾客精神需要的体验价值,它具有无形性、流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文化产品的特质造就了它的时间维度的各种呈现形式:时间的"意义"、"消费"时间、"营销"时间。突破"有限",促进人之自由的生成,也许是文化产品的时间之维的一种人性根源。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旅游产品的文化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产品的文化构建是提高我国旅游产品质量与素质的必然要求,其现状与我国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大国的现实极不相称.我国旅游产业必需突破陈旧的开发模式,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遵循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原则,构建出集大众化、多元化、精品化和绿色化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文化,突出中国旅游产品的多元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工程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详细论述了如何从馆藏资源数字化、文献采购电子化、建设网络数据库3个方面来建设数字资源.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要注意找准定位,遵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等几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因馆制宜、采用和完善已有的标准规范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满足版权人的要求等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数字化技术冲击着传统法律规则 ,对于数字化技术引发的各类新问题 ,各国的解决方式一般是或者扩大解释原有法律 ,或者重新立法。我国在实体法中对这些问题已进行了初步解决 ,但在程序法上还没有解决方案出现 ,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 ,探求解决方法。从各国电子商务法的订立中可看到 ,对与此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应紧密结合其技术特点。数字与数字化过程对民事证据体系的影响 ;数字证据本身的技术性特点 ;以及使用数字证据概念来定义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应作为民事证据的资料 ,并列入民事证据体系中 ,而不应使用电子证据、计算机证据概念 ;数字证据与视听资料书证的关系 ,进行数字证据规则设计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GDP大跃进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将本地的森林物质产品进行包装,打造成森林文化产品,这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很多惨痛的失败教训。以南京梅文化、浙江安吉竹文化、福建武夷山茶文化为例,分析森林物质产品成功打造为文化产品的几个要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森林物质产品转化为森林文化产品的一般途径,从而为我国森林文化产品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一种森林物质产品成功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具备浓郁的本土性、悠久的栽培历史、能够满足人的时代需求。森林物质产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一般应遵循以下途径:改革开放前庭院经济模式的小规模种植→市场经济驱动下大规模种植→政府支持下的文化挖掘及品牌塑造→品牌形成,并成为当地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20.
数字校因创造了高校校因文化的崭新空间,数字校因中的校因文化建设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分析有数宇特征的校因文化的结构和新功能,提出在数字校因中创造新型校因文化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