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郡望建构和谱系塑造是中古士族门第成立的重要条件.郡望和士族互为唇齿,相辅相成.中古太原王氏的郡望和谱系的构成具有典型性特征.六朝时期士族郡望和谱系的边界极为森严,隋唐帝国统一,在国家主义复苏和政府权威重建的历史背景下,太原王氏的郡望呈现从高贵化走向世俗化的趋势:诸色人等均可将先世攀附至毫无血统关系的同姓名流,也可随意伪冒著名郡望.中古时期真伪相参的谱系塑造,见证中古门第郡望从界限森严到普遍滥用的演变过程,也是国家与社会力量角逐消长的鲜活反映.  相似文献   

2.
黄河、汾河孕育的河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根基和核心之一。河汾文化主要包括河东根祖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和河汾主体文化。它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根基。根据河汾文化的分布特点,可将山西全境划分为:河东根祖文化旅游带、黄河河域文化旅游带、晋商文化旅游带、汾河河域文化旅游带、五台山恒山宗教文化旅游带、雁门大同历史文化旅游带、太行历史风光文化旅游带。要把山西建成旅游文化、经济大省,必须作深度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绍兴有“名士乡”之誉 ,鲁迅为众多名士中的典型代表。以鲁迅为个案研究 ,可发现越地名士的若干“文化基因” ,此种基因最早形成于史前时期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隐性的文化基因得到了显性的张扬 ,而良性的循环形成了越地特殊的文脉 ,多年流淌 ,终于造就了特殊的“名士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与"太原"地名的唯一性形成对照的是,"东原"作为地名反倒不止一处,魏晋南北朝时也曾设立过众多的"东平郡",这些侨置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我们除对这些学者历史常识的严重缺失感到意外外,更对他们为成就己说不顾正常的逻辑思维而生拉硬扯的所谓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5.
从汉武帝时期经略西南夷地,在洱海区域设置统治机构,初设数县,分隶益州郡和越嶲郡,后汉以此数县属永昌郡,到蜀汉就成立云南郡,领八县。此所谓洱海区域,主要是指蜀汉、西晋时期的云南郡地。当汉、晋时期,洱海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比其他区域落后,王朝统治势力也比其他区域逊色,而该地人民反抗统治的斗争则最为强烈。但是屡次反抗都  相似文献   

6.
元代学者房祺所编《河汾诸老诗集》收录了河汾间八位诗人的诗篇 ,内容丰富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社会现实以及文人心态。本文主要从房祺编录此集的角度、河汾诸老的游踪、河汾诸老具体的诗篇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部诗集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7.
英国有许多内河和河港城镇,发展内河运输拥有天然的良好条件,而且水路运输一般(?)陆路运输便宜一半.因此,内河水运很早就成为英国极为重要的内地交通运输手段.进入近代以来,英国内河航运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扩展.一 改造前的内河航运英国内河数量众多,分布均匀.泰晤土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婉蜒东去.流经格罗斯特、牛津、伯克、萨里、米多塞克斯等6郡,过伦敦形成三角湾、后注入北海,全长336公里.塞文河全长354公里.为英国第一大河流.它源自威尔士山东北坡,向东北流经什鲁斯伯里后向南流经伍斯特和格罗斯特湾、最后注入大西洋.默西河由源出彭宁山脉西坡的戈伊特河和塔姆河汇合而成,流经兰开郡、柴郡平原大部分地区以及曼彻斯特南部,在弗利克斯顿接纳右岸主要支流欧吉尔河,在朗克思接纳左岸主要支流韦弗河,尔后形成河口湾.最终注入爱尔兰海.全长110公里.特伦特河发源于中部地区斯塔福德郡,向东北流经德比郡、诺丁汉郡,在林肯郡北部与约克郡的乌斯河汇合后注入亨伯河口湾,全长270公里.大乌斯河(GreatOuse)源出北安普顿郡,经伯金汉郡、贝德福德郡、亨廷顿郡、剑桥郡,在金斯林处注入北海的沃什湾.上述五条主要河流,连同大大小小的支流,分别构成了英格兰南部、西部和中西部、西北部、东北  相似文献   

8.
范兆飞 《南都学坛》2009,29(5):24-29
汉魏时期就为士族大姓的太原王氏宗族在西晋时期达到巅峰,由地方大姓上升为全国性的巨姓强宗,其中婚姻交结和士族间交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因此形成了典型的交游网络。从太原士族这个缩影也可以洞察西晋时期整个士族阶层的发展动向:婚姻是士族交往的主要方式,士族的通婚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变化,婚姻选择层面突破了同郡同州的地域限制,甚至扩展到皇族,显示出士族通过通婚实现权力伸张的政治诉求和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利益追求。西晋时期士族的交游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网络化趋势;同郡士人点题扶持、评论之风不减汉末清议;同郡甚至同宗士族之间不只相互合作,同时相互斗争;士人交游活动的范围扩大,甚至打破了民族限制,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三国时期蜀汉的行政建制的构成及其特点。蜀汉行政建制主要有三大特点:1、继承汉制;2、战时军事管制已经深入到行政建制上,占有突出地位;3、大量新置郡,以凑足一个国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有隋末王通讲学河汾,传道解惑,培育人才,卒开唐代贞观之治的说法。“续命河汾”是陈寅恪一生的学术理想。他所认定的“续命河汾”的学术路径有二:一是守先哲之遗范,文化续命;二是托末契于后生,开启来学。这种守先待后的学术理想,不管在炮火连天逃亡办学的困厄中,还是在双目失明个体生命的逆境下,陈寅恪都有很好的坚持坚守。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实践者与播种人,陈寅恪着意将“续命河汾”理想与“学术独立”的观念转化为大学和社会的共识。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过程中,升华前贤,救赎自我,鼓励新读书人,超越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走出前辈学者憔悴忧伤的遗民情感自设,赤地新立,做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学人。这种自度度人的情感救赎,使陈寅恪“续命河汾”的学术理想,更臻圆满。  相似文献   

11.
对历史时期政区形成过程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时期政区变动的历史因素以及所遵循的内在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为今天的政区调整提供参考。秦汉两朝太原郡、西河郡的属县及地域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黄河以西的陕西部分、吕梁山以西,黄河以东部分以及吕梁山以东部分三个地区以独立地理单元为基础的结构。而且,秦朝在这一地区的政区设置以河(黄河)为界,西汉汉武帝时期,则变成了以山(吕梁山)为界,但不管其政区如何调整,总会出现犬牙交错的现象。本文兹对这一政区调整作一回顾,并简要分析其中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春秋属晋 ,战国属赵。秦置兹氏县 (今城西南 15华里巩村 ) ,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 2 1)移今洽 ,为西河郡治。西晋改隰城县 ,为西河国治。北魏兼汾洲治 ,北齐为南朔州治 ,北周为介州治 ,隋为西河郡治。唐武德元年 (6 18)为浩州治 ,武德 3年 (6 2 0 )为汾州治 ,上元元年 (76 0 )改西河县。直至明万历 2 3年 (15 95 ) ,汾州升汾州府 ,府治改名汾阳县 ,清仍为汾州府治汾阳县。“汾州左带汾河 ,右阻金岭 ,背倚汤泉 ,南控离石 ,美哉山河之固 ,亦冀南一都会也。”(万历《汾州府志》卷 2·地理类 )“晋省天寒地瘠 ,生物鲜少 ,汾阳尤最。人稠地狭 ,…  相似文献   

13.
“雷阳文化”以“雷阳”命名,有必要先对“雷阳”的概念加以梳理。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但海康之名出现比“雷州”要早。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并将由汉置徐闻县数次更名为齐(隋)康县,合州分置齐(隋)康县(今徐闻县)和海康县(今雷州市)。海康县名始于此。唐宋时期,海康县也曾叫过海康郡。那时县郡之称经常变换。直到元代以后才不称为郡。  相似文献   

14.
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塑造了三种类型的名士形象;布衣系列、王室系列和臣相系列。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名士形象相比,二月河小说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致力于打造真名士,写出名教与自然的统一,注重展示人物外在的名士风采。二月河小说的名士情怀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名士的美学思想,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恒久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山河怀抱地带,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是河北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后裔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于家乡舂陵起兵,讨伐王莽的大"新"政权。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冬之际刘秀率大军占领河内郡,以河内郡为基地,展开了北伐、西进、南征的复"汉"军事战争,跨越黄河,定都洛阳,最终统一了天下。在复汉战争中,河内郡起到了后勤保障基地、大本营和战略的桥头堡作用,是复汉的基石所在,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美学界对六朝人物的研究大多是综而言之,往往抹除了六朝人物的丰富性及差异性.六朝时期有三种典型的人物:第一种为玉人型,以何晏、夏侯玄等正始名士为主,西晋名士多有继之者,此类人物偏重于外在形象和高贵身份.第二种为任达型,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主,元康士人多属此列,此类人物偏重于身体行为和个性追求.第三种为自然型,以东晋名士为主,注重人物的人格之美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宋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经济形态、政治体制、学术思想、文化意识诸方面皆呈现出与宋前社会不同的特点,并为后世所承继.主要体现在封建租佃制代替庄园农奴制;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发生明显转化;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唐的章句训诂之学;"皇权--士大夫"体制取代"皇权--吏员"体制.  相似文献   

18.
宁夏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自古就是华夏与戎狄族的交汇区,也是草原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区。秦汉统一王朝建立后,以郡、县制代替了少数民族古国。汉武帝时期,迁贫民于北地、安定郡,又置匈奴属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西汉末东汉初,一度分裂,后又归于统一,经济、文化又有所发展。汉安帝时期及其后,羌族侵占安定、北地、上郡,迫使汉王朝两次放弃三郡,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北匈奴又乘机侵占了宁夏北部。正是在局势动荡中,宁夏地区涌现出了如皇甫规等名将家族。历史事实说明,分裂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王绩是初唐隐逸士人的代表。其隐逸特征已由六朝时期随性而行变为功利性的隐居,代表了当时士林隐逸的风尚。但王绩之所以被归属为汾阴名士,后人在"有为"与"无为"之间多是单向化地选择,其中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儒学内化修习与个体的纵酒放诞外行,这种特性不单凸显在"仕"与"隐"的矛盾性上,对其诗文创作中骈俪雕镂与疏野朴拙并存的特点也有深层次的诱导作用。在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中,王绩纵酒放诞的特点有异于其他士人,这也使得后人更乐意以"方外名士"的特点去认识和接受王绩,也促成其诗歌呈现出性情之真的自然美感。  相似文献   

20.
"文姬归汉"是汉魏之交民族关系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文姬归汉"考察汉魏胡汉婚俗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封建婚姻形态更趋完备,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以匈奴为代表的边地游牧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的婚俗习惯,民风显得更为原始和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